吃肉,人生一大美事,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拒絕!紅燒肉、辣子雞、啤酒鴨、水煮魚……無不令人垂涎三尺,都想大快朵頤。
但是,很多人也會擔心吃多了肉會長胖,畢竟肉類食物除了能夠提供蛋白質,還有脂肪這個“壞蛋”。
然而脂肪也不全是有害的,吃對了肉,不僅能防止長胖,還對血管健康大有益處!
吃白肉有助于保持體重
我們餐桌上的肉類食物,基本上能以“紅白肉”兩類來概括。具體怎樣劃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
1.營養學定義
▪ 紅肉:指的是豬、牛、羊之類哺乳動物的肉類,烹饪前一般呈現紅色,其顔色來自于哺乳動物肉中含有的肌紅蛋白。簡單來說,就是以四條腿動物為主的肉類。
▪ 白肉:是指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的肉類,包括禽類(雞、鴨、鵝等)、魚類、甲殼類動物(蝦蟹等)或雙殼類動物(牡蛎、蛤蜊)等。這些動物一般為兩條腿、無腿或多腿。
2.脂肪含量
脂肪含量:紅肉>白肉
敲重點!!
其實總的來說,無論紅肉還是白肉,它們在營養學上都各有優勢,兩者均是優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但是紅肉脂肪含量多,且其中的飽和脂肪酸多,過量食用易導緻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而白肉脂肪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相對充足,還含有各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是一種相對健康的食材,不僅不容易造成“三高”,還有助于保持體重,使其受到不少減肥或健身人士的青睐。
吃白肉有益血管健康
同樣都能夠提供優質蛋白,除了脂肪少點,為什麼說吃白肉相對更健康?這可能要從它們脂肪的成分講起。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甘油的分子比較簡單,但脂肪酸的種類和長短卻各不相同,可簡單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
前文提到紅肉中的飽和脂肪酸較多,可能會提高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容易造成動脈血管内壁膽固醇的沉積,容易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
而白肉中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不僅可以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還可以預防“三高”,有益人體心血管健康。
其中,作為不飽和脂肪酸的“優秀代表”—— ω-3脂肪酸,還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突出:
1. 預防血栓
主要體現在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從而調節人體血脂濃度,同時抑制血小闆聚集,預防血栓發生。
2. 改善血管
ω-3脂肪酸能減輕炎症反應,促進血管舒張,降低脈搏波速度與動脈僵硬度,改善大動脈順應性及彈性。
3. 降低血壓
适量補充ω-3脂肪酸,還能通過多種途徑,降低正常人和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且降低收縮壓更為明顯。
如此看來,吃白肉不僅不易長胖還很健康,是不是可以敞開吃,徹底摒棄紅肉呢?千萬不要進入這個誤區,繼續往下看~
這樣吃肉才更健康
首先,我們不能将紅肉“妖魔化”,紅肉中富含礦物質尤其是鐵、鋅等,所以不能完全被取代,該吃還是得吃。而白肉中脂肪的不飽和程度過高,也對健康不利。所以關鍵都是對“量”的把控。
1.吃多少
根據《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9)》建議,每日飽和脂肪酸的攝入應小于總熱量的7%。
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1)》建議每日禽畜肉的攝入量為40~75g,其中包含了紅肉和白肉中的禽類動物,在此基礎上還建議每日食用40~75g的水産品(白肉),總體來說可以提高每日肉食中白肉的占比。
PS:處于生長發育期、缺鐵性貧血、孕婦等人群,還是需要在專業指導下補充紅肉。
2.吃什麼
▪ 紅肉:優選瘦肉,盡量不吃皮以及加工後的高鈉肉制品。可以将肉盡量切成小塊,并與其他蔬菜進行搭配,既能滿足吃肉的需求,還能保持營養均衡。
▪ 白肉:首選魚肉。前文已經大篇幅介紹了ω-3脂肪酸的益處,其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就是魚,特别是深海魚。即便是同為白肉的禽肉,相比魚肉也稍顯遜色。
歐洲心髒病學會(ESC)與美國心髒協會(AHA)曾都推薦每周至少吃1-2次魚,以預防冠心病、缺血性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
3.怎麼吃
# 選擇健康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炖、焖等,既能保留肉類原有的營養與鮮美,也能避免高溫高油烹饪帶來的健康風險。
# 避免重口味:烹饪時盡量少放鹽和糖,而豆瓣醬、醬油等調味品本身也有鹽,需要盡量避免高鈉高糖帶來的危害。
# 葷素搭配:光吃肉營養不夠均衡,記得還要搭配蔬菜、蛋類、谷薯類等食物~
吃,果然是一門學問。以上這些注意事項,讓你既能吃得開心,也能兼顧健康!其實不僅是飲食方面,堅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對于心血管健康都是必要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