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精子卵子,科學家們已經靠人工手段在實驗室“合成”了新生命。
實驗結果于8月25日刊登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論文顯示,人工合成的老鼠胚胎中能夠觀察到大腦、跳動的心髒以及其他身體器官,總共能存活八天。
研究團隊由劍橋大學、加州理工大學以及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組成,他們表示,這次實驗發現了一種重現生命第一特征的新途徑,在研究器官發育的早期階段,人工器官的合成等領域都有重大意義。
團隊所采用的“人工手段”是幹細胞,是人體内唯一一種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的功能的“萬能細胞”,具體所用的是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發現的三種幹細胞:胚胎幹細胞(ESC)、滋養層幹細胞(TSCs)、誘導胚胎外内胚層幹細胞(iXEN),其中胚胎幹細胞會發育成身體組織,滋養層幹細胞會成為胎盤,誘導胚胎外内胚層幹細胞也會支持胚胎的發育。
為了合成胚胎,研究人員将以上三種幹細胞按照适當的比例放在一起,讓它們在實驗室環境中“彼此交談”,以模拟自然受孕時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經曆了連續幾天的發育,直到8.5天,胚胎模型明确顯示出了前腦和中腦區域的頭褶、一個類似心髒的結構、一個由神經管和體細胞組成的軀幹、一個含有神經外胚層祖細胞的尾芽(tail bud)、一個腸管,以及原始生殖細胞。
圖示:紅框為人工合成胚胎發育過程,下方為自然胚胎
而之後,胚胎沒有進一步發育的迹象,且心髒部位在第9天出現了異常擴大的情況。
團隊中來自劍橋大學的科學家Magdalena Zernicka-Goetz表示,能夠形成大腦,尤其是前腦區域是此次實驗的一個最主要的進展,因為這是第一個明确發育出前腦(或者說整個大腦)的胚胎模型,同時也為研究神經的發育機制開辟了新的可能。
圖示:A為前腦,H為心髒,S為體節
除了最終的實驗結果(即生成的胚胎),Zernicka-Goetz還補充道,這次實驗也幫助他們明确了胚胎進行自我構建的機制,比如胚外組織如何引導胚胎幹細胞沿發出正确結構形成的信号;當多層身體結構出現時,細胞如何在各個隔室之間移動:以及這如何正确地為神經形成設定場景等等。
研究人員目前已經開始開發類似的人體模型,以用于生成特定的器官類型、同時了解關鍵過程背後的機制。不過根據目前的英國法律,實驗室中的人類胚胎隻允許發育到第14天。
編譯:南都見習記者楊博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