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解答如何做到養殖黃骨魚成本低、利潤高、管理方便,即料比低、病害少、相對标準化簡單化的養殖管理。結合多年的終端經驗,系統解答黃骨魚養殖的各種問題。并将黃骨魚養殖技術和經營管理完美結合的關鍵點,相對标準化的養殖管理方法做彙報。
要做到養殖黃骨魚的成本低,就要做到平時吃料一直好,而且養殖全程沒有病害。整個養殖過程中最大的投入就是飼料的投入,這一塊占到整個養殖的85%到90%,而完全發揮出飼料的價值,就是要養殖的料比很低。比如有的塘最後賣魚料比1.5,有的料比1.3,這0.2的料比差别,那麼一斤魚的養殖成本就就差别差不多0.8元。一般珠三角養殖黃骨魚的畝産量7000斤以上,那麼一畝的收益就會減少5600元。一張10畝塘就是5.6萬的收益差别。
而一直吃料好,就是料比低的一個前提。而且整個養殖基本不能發病,就需要保障溶氧、預防病害、保障體質這三個方面入手。下面就解答如何做到。
一、保障溶氧調好水
1、保障溶氧這一塊,需要保障水體中藻類的豐度适宜,藻類太多或者太少都不好,藻類光合作用産氧占養殖池塘中溶養來源的70%—90%,如果藻類缺乏或者沒有藻類,那麼隻能靠增氧機的增氧,這種無藻或者藻類缺乏的情況在黃骨魚養殖中還比較常見。這由于養殖密度和這條魚本身底層魚活動量大有關系,魚群容易把底部的有機質攪動散布水體,加上增氧機攪動水體造成水體中光照深度減弱,藻類缺乏生長的光照條件,而且有機質還大量的吸附微溶性礦物元素,藻類的生長也受到抑制。
而水體太肥,就是藻類太多,藻類白天的時候光合作用産氧很多,晚上的是呼吸作用又消耗比較多的氧氣,甚至夜間呼吸作用能把增氧機攪水增氧的部分也消耗掉。這個時候對于夜間吃料比較普遍的黃骨魚容易夜間缺氧或者氧氣不足而吃料不好。當然也可以馴化白天投料機投喂,但是夜間藻類太多,對于底層水體氧氣供應始終是一個不利因素。
而藻類太多一般出現在養殖的前期,随着投喂量的增加,黃骨魚排洩物增加,随着細菌的分解水體中的碳源增加,很容易藻類迅速繁殖生長而藻類過度。然後随着水體中微量元素如鈣鎂等元素的消耗,藻類的種類逐漸轉化為藍藻等,藻類的數量也大幅度減少。随着有機質的進一步增加,水體中的細菌數量級增加到藻類的繁殖也受到影響。這期間礦物元素鈣鎂的缺乏也是一個原因,水體的透明度也降低到沒有光合作用的條件了。然後藻類就逐漸變成可以遊泳的裸藻甚至沒有藻類。這是黃骨魚魚塘水體藻相變化的一個整體過程。
要保障藻相的穩定和正常,就需要營造可以光合作用的條件,這就是黃骨魚調水的第一步,就是淨水,可以使用聚丙烯酰胺、明礬、硫酸亞鐵合劑可以快速淨水。增加水體的透明度。改善水體的張力,讓水體中原本和水分子結合成為大分子團的有機質分子和水分子分散開,水體的水分子重新回到自由的狀态,波紋變小,增氧機的增氧範圍回到正常的15米左右,增氧的效率即可增加。當水體的透明度增加以後,可以在水體中補充一些鈣鎂等,使用生石灰全塘均勻潑灑或者生石灰顆粒全塘均勻幹撒即可。
為了更好效果可以少量多次連續使用5到7天。不僅補充了水體中的鈣鎂等微溶性礦物元素,更可以改變底部的環境為弱堿性,緩慢的改變也使得很多厭氧性細菌逐漸消亡而細菌的數量級大幅度降低。為下一步補充的芽孢杆菌打造出生存空間。以可以長期維持藻相的穩定以及菌相的穩定。
第二步補菌。這裡主要是補充優質芽孢杆菌等有益菌,也可以補充一些含有各種芽孢杆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顆粒改底類産品。也可以搭配增氧顆粒一起使用。當然使用比較好的産品的複合芽孢杆菌,加上增氧機的合理充分使用,使水體和水底有充分的交流,補充的細菌可以快速分解掉水體中的有機質,這些有機質的來源包括黃骨魚的排洩物,死亡的藻類等。而分解産物為小分子的有機物可以直接被藻類吸收,促進藻類的生長繁殖。分解掉夜間的死亡藻類又可以控制藻類的重量級。整體水體和水底的交流充分了,礦物元素得到補充,藻類的種類穩定獲得保障。可以相當長時間的保持藻藻、藻菌、菌菌等三相平衡。保障水體的溶氧充足。
當然所謂的藻藻平衡指的是藻類的種類豐富之間的平衡,比如正常藻相的水體中有矽藻、小球藻等各種個體比較小的藻類,這類藻類個體小,相對表面積大,産氧能力就強。如果水體中缺乏碳源,則藻類都會生長受抑制,當然養殖水體中投喂量比較大,很難會缺乏碳源。而容易缺乏是微溶性的礦物鹽,礦物鹽的種類決定藻類的種類。也是同樣的道理,構建越小的藻類所需的礦物鹽也是越多的,随着養殖的進行,微溶性元素被消耗,藻類的種類就會轉為藍藻等,甚至是遊泳類型的裸藻。當然上述步驟加上增氧機的合理使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藻菌平衡是指藻類和細菌之間的平衡,細菌太多了,特别是厭氧菌太多,藻類是沒有辦法生存的。适當數量級的細菌可以保持這之間的平衡,就算是有益的芽孢杆菌、光合細菌等如果一次性補充太多也會造成藻類的消亡也是這個道理。
菌菌平衡是指水體和水底中有益菌和有害細菌之間的數量級對比,有害菌一般是厭氧性細菌,因為任何機體都是緻密的有機物。是缺氧的環境,黃骨魚等有機體感染厭氧菌數量級過高就會發病。養殖水體中為了追求産量和效益,早就打破了自然界的菌菌平衡,所以需要額外補充有益菌來做平衡。具體的補充頻率跟存塘量和水溫有關系,在高水溫季節魚正常吃料,存塘量4000斤/畝以下的魚塘每15天補充一次,超過4000斤/畝的魚塘則每7到10天補充一次。低水溫季節因為水體的自然載漁量提升,魚即細菌的代謝活動強度降低,藻類等生長繁殖的速度也比較慢,這個時候每15天補充一次即可。保持肥水效果更好,可以适度補充一些如EM菌和礦物元素如磷酸二氫鈣、生石灰等。
這一步也可以保持水體中有害的厭氧性病原菌少,同時減少蟲害的發生,如指環蟲、三代蟲、小瓜蟲等,這些蟲在生長階段都有需要有機質作為食物的階段,而以上兩步的操作已經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水體中蟲害和有害細菌的問題。剩下就是靠魚機體的免疫力來預防病害蟲害問題。
2、而單靠增氧機這一塊隻能提供10—30%左右的溶氧需求。幅度有變動的原因在于水體的幹淨程度。如葉輪式增氧機的增氧範圍隻有圍繞增氧機為圓心的半徑15—16米左右的區域。
無論是3KW的還是1.5KW的增氧機在這一範圍基本相當,區别隻在于3KW的增氧機可以提起大約3米深的水,1.5KW的增氧機可以提起1.8米深的水,2.2KW的增氧機可以提起2.2米深左右的水。而黃骨魚養殖則不需要太深的水體,具體的養殖水體水深在1.8—2.2米水深即可。因為養殖水體蒸發滲透2.2米水深可以很容易變成2米或者1.8米水深。如果太深,容易增氧機無法攪動底部水體,底層容易積累有機質滋生厭氧菌,進而容易發生細菌性疾病。根據塘口的形狀特點水深特點合理選擇使用增氧機即可。
增氧機的增氧範圍最大影響因素就是水的幹淨程度,如前面所述如果水體中有機質多,水分子就會跟有機質分子結合,這樣水體的分子團比較大,增氧機的增氧範圍就會降低,要保持水分子團小,就要使用淨水和長期使用芽孢杆菌等分解掉水體中的有機質。避免水分子團過大。
增氧機攪動水體可以使豐富的藻類光合作用産生的氧氣伴随着流動的水體充分溶解在整個水體中。這是增氧機最大的作用,因為珠三角普遍養殖密度比較高,合理高頻率的使用增氧機,可以讓水體補充的芽孢杆菌等有及時分解掉水體中的有機質,維持水體的藻藻、藻菌、菌菌平衡。避免因為溶氧不足,有機質積累造成環境惡化,厭氧菌數量級過高。
配合淨水調水補菌改底,可以保持水體溶氧長期保持7mg/l以上,底層水溶氧5mg/l,這個溶氧水平黃骨魚吃料就非産好。最低也要保持底層水溶氧3mg/l,現在養殖的普遍為雜交黃骨魚,最好保障底層水溶氧4mg/l,上層水溶氧7mg/l以上。具體的增氧機使用規律為高水溫季節存塘量4000斤/畝以下的每1萬斤魚需要有一台增氧機供氧,4000斤/畝一場的存塘8000斤魚需要一台增氧機供氧。
增氧機的擺放上,任意三台增氧機呈正三角形為最好,增氧機之間間距20米左右即可。并在投料區域約16米遠處安裝一台耙水機在喂料前20分鐘開啟向投料區域推富氧水。創造條件使池塘中的黃骨魚提前都在投料區域集合,在投料的時候也源源不斷的給魚群供氧,這樣能讓魚吃料更好。如果沒有這些措施,魚群集中吃料2分鐘以後,投料區域的溶氧即被消耗殆盡。
二、投喂管理——水體的溶氧是基礎,體内的溶氧是關鍵
1、少量多餐快投料:保障水體溶氧充足,并在投料前、投料期間保持增氧機以及耙水機的使用,可以讓吃料的魚數量多,吃料階段不缺氧。投料的時候加快投料速度,因為吃料的魚數量足夠多,投的夠快每條魚均有機會吃到料,而每條魚吃到的飼料顆粒數量都差不多,避免有的魚吃的太多,又得魚又沒有吃到飼料的情況。所以一次投料的時間不能太長,一次大約20—25分鐘左右即可。一天可以多投喂幾次。
魚在消化階段耗氧是其空腹的時候耗氧的5倍以上,如果一次投喂的時間太長,就很容易造成有的魚吃的多,有的魚吃的少,假如一條魚吃了20顆飼料,而一條隻搶到了5顆飼料。那麼在餘下的消化時間,這條吃20顆飼料的魚需要4倍于吃5顆飼料魚的體内溶氧來消化吸收轉化飼料裡的營養物質。如果天氣變化等原因造成水體的溶氧沒有那麼高,吃的多的就很容易死掉,這是死魚先死大魚的原因。而投的快,增氧模式的投喂方式讓每條魚吃的差不多,每條魚又都沒有吃飽,消化階段耗氧反而減少了。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料比。
當然珠三角一般投料區域整包投喂黃骨魚料,在增氧模式投喂的前提下,隻要吃料稍微變慢即可停止投喂,改為下一餐接着投喂即可。如果使用投料機白天投喂的,則可以少量多餐投喂,一天分為4到5餐投喂。每餐都提前增氧,快速投喂。一天的總投喂量不變。
2、投喂的時候還要關注水溫的影響。因為黃骨魚是變溫動物的特點,其體溫跟着水溫的變化而變化。在30度水溫的時候,魚體的耗氧是24度水溫的6倍左右,所以當水溫高的季節要盡量多餐投喂,水溫低的季節要足量投喂,餐數則可以減少。而多使用增氧機,投喂前提前開啟增氧機,耙水機等都可以降低水溫,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在養殖打樣發現也證明了這點,7月份一張黃骨魚塘一天投喂9包料,打樣100尾以上,這個樣本數在統計學中的得到的結果比較準确,和最終結果差異化不明顯。平均增重0.3兩,冬季這張塘在12月至2月這三個月每天平均投喂3包料,打樣100尾以上平均增重0.5兩。而這三個月吃料的總數和7月份一樣。長魚的重量卻增加了40%。這一點也說明了在低水溫的季節,保障水體藻類豐度溶養充足的前提下,飼料可以有更好料比表現。
三、保持内服護肝護腸保吃料穩定
如上圖為跟蹤黃骨魚塘吃料情況的數據對比圖。無論調水還是未調水的黃骨魚塘,在魚連續吃料好10天左右均明顯出現吃料情況下降的情況,而這樣基本都要維持大概5到7天左右。而這吃料減少30%左右的7天時間養殖是沒有效益的,要改善這個情況就要及時的内服保健。當然此圖為十年前的跟蹤結果,當前黃骨魚病害高發,内服的頻率需要更高。甚至全程内服才可以有效的預防如爛身病的病害。
内服的主要産品包括中草藥、維生素、微量元素、酶、酵母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發酵産物。這些産品可以保障魚體内的細菌數量級比較低,護肝護腸,提高魚的免疫力,促進攝食消化吸收等等。盡量的少直接内服菌,内服菌其實真正起作用的還是細菌的發酵産物,保障魚體内無菌或者少菌的狀态,可以明顯減少發病。而且以上幾個内服的産品一起還能改善黃骨魚的身體機能,耐運輸、肉質口感更好。
近幾年黃骨魚病害高發,養殖戶養殖全程都容易發病,特别是爛身病。很多塘口半個月一次爛身。本身黃骨魚這個品種的抗病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所以隻要稍微加強内服即可明顯改善。
如上圖的方塊狀爛身病,爆頭病等,雖然都是細菌引發的疾病,究其本質原因皆為體質問題。比如爛身問題,如圖方塊狀的傷口,就是内體血液循環不暢的外在表現。因為黃骨魚的血管組織絕大多數是毛細血管,肉眼可見的大血管比較少,黃骨魚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如脂肪等轉化不好在毛細血管中沉積,随着黃骨魚長期的攝食,這種沉積到一定程度直接造成部分組織沒有血液的滋養,表皮不能分泌粘液而感染細菌,随之就爛身。
而且整齊的傷口就是這部分組織和心髒的距離一樣,血液到達這部分組織的路徑距離差不多,而且這部分組織相對其他組織的毛細血管密度低一些。血液通達的路徑少一些的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長期堅持内服。内服需要的東西比較多,中草藥提取物,維生素、微量元素,酶等。要促進血液的循環,又要讓組織長的結實緻命。往往使用抗生素的效果都不佳。抗生素的本質還是以細菌控細菌,抗生素本身就是細菌的産物。預防爛身是個綜合問題,需要護肝護腸改善體液循環以及控制魚體内細菌數量級比較低,而且要水體的細菌數量級也比較低。
爆頭病本身就是體内共生的愛德華氏細菌等有害細菌數量級過高感染頭部,預防也是要護肝護腸,控制魚體内的細菌數量級,減少魚體的共生菌數量級。共生的本質其實是生物對環境的一種妥協。使用中草藥控制腸道和機體内的細菌數量級,加上維生素讓魚體的諸多自由基得到修複。酶和一些發酵産物修複腸道黏膜。不僅可以非常好的預防好這個疾病,而且還能促進黃骨魚吃料。
諸如其他的細菌性疾病也同理,增強魚的體質,黏液分泌豐富即可抵禦絕大多數細菌性疾病。保持血液通暢,腸道厚實。同時調水控制水體的細菌數量級。
以上都是從技術點上出發,具體到養殖管理,特别是規模比較大的養殖場來講,這樣點上出發是不夠的。需要一個相對規範化、标準化的管理方法。水産養殖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具體如下圖。
如果沒有做好養殖的管理則對料比影響如上圖。
以上兩張圖的解釋如下,當高水溫季節,魚吃料比較正常的季節。如果池塘的面積為10畝,那麼至少要匹配10至11台增氧機,比如5月初一畝放4萬尾黃骨魚苗,規格如果從平均40尾一斤算起,那麼初始的放苗為每畝1000斤,如果吃的料檔次比較高的情況下,每個月每畝可以增重40000*0.03斤/尾,即每個月每畝可以增重1200斤。如果池塘的溶氧條件一直滿足,那麼放苗第1個月未的時候,每畝的載漁量為2200斤,第2個月末第3個月頭的時候為3400斤,這個時候畝存塘量還是在4000斤以下,但是這個月存塘量就會超過4000斤,所以放苗前兩個月即5月的管理方式為上半月保持白天有2台增氧機開啟,晚上增氧機全開。下半月保持白天有3台增氧機開啟,晚上增氧機全開。
計算方法為半個月每畝增重約600斤,整張塘增重6000斤,加上初始的10000斤,這個時候需要增氧機使用為1.6W/1W=1.6,采用進一法,則需要保持至少兩台增氧機使用。待下半個月又會長魚6000斤,這個月底的魚總重量就會達到2.2萬斤,需要開啟的增氧機就是白天至少3台。這期間需要使用芽孢杆菌等調水改底一次。并且保持内服。
同樣的道理,到6月份的上半月整體增重會達到2.8萬斤,這半個月也需要白天開啟至少增氧機3台,晚上全開。6月份的下半月就需要白天開啟4台,這期間需要調水改底一次。保持内服。
7月份上半月魚重會達到4萬斤,這個時候畝存塘量剛好達到4000斤,處于一個改變的臨界點,這個時候需要白天至少開啟5台增氧機,夜間全開。7月份下半月魚增重會達到4.6萬斤,需要白天開啟增氧機6台,夜間全開,此期間調水改底3次,保持内服。
8月份上半月魚增重預計達到5.2萬斤,需要保持白天開啟7台增氧機,夜間全開。8月份下半月魚增重預計達到5.8萬斤,需要白天開啟增氧機8台,夜間增氧機全開,調水改底4次。保持内服。
9月份上半月魚增重預計達到6.4萬斤,需要白天開啟增氧機9台,夜間增氧機全開。9月份下半月存塘預計達到7萬斤,需要白天開啟增氧機9台,夜間增氧機全開,這個月調水改底4次,保持内服。
10月份上半月魚增重預計達到7.6萬,需要白天開增氧機10台,夜間增氧機全開,下半月一般氣溫開始明顯下降,吃料減少,如果不出魚,則存塘密度預計達到8萬斤,白天開啟增氧機10台,夜間增氧機全開,,調水改底約3次即可。保持内服。
11月至次年4月,這期間需要保持肥水,這個期間水溫比較低,池塘的載漁量上升,一畝自然載漁5000斤都沒有多大的問題。将水調肥,保持藻類豐富,這個時候無論怎麼肥水都很難藻類過多。保持每1萬斤魚一台增氧機是很安全的。調水改底為半個月一次。保持内服。這期間吃料好的話5個月長魚相當于高水溫季節的2個月,即産量達到1萬斤左右。這是珠三角黃骨魚高産的原因。當然一般4月左右會賣魚。
上述例子按4萬尾/畝計算的,如果放3萬或者3.5萬每畝同理推算即可。如果使用的飼料生長速度慢一些的,每畝每個月約增重800斤,則8月中旬左右畝存塘量會達到4000斤左右這個臨界點。會比吃高檔料生長快的晚一個月左右處在4000斤每畝以上的高溫存塘階段,而4000斤每畝存塘量的高溫季節是管理的難點。可以因為管理的原因,吃這些長速慢的料,因為避過了一個月的高溫管理相對難度大的時間段,最後的養殖結果也不會不錯。
而使用高檔料如果管理不善,因為進入4000斤/畝存塘量時間早,管理的不好,很容易養殖中吃料不穩定,每天也有些魚死掉,這樣的情況就是水體的溶氧等已經不能滿足魚的生長需求的一個表現。這個時候吃料魚是在長大,但是生長的重量和死亡損耗的重量基本持平。當然用生長慢的飼料也會有上述問題。總之就是養殖全程要保持吃料好,不能有死魚的現象。而且溫度高的季節要吃料多,低水溫季節更高能多吃絕不少吃。
這裡也就是每張塘放養密度一樣,但是養殖的産量、料比卻差别很大的原因。在高水溫季節每畝4000斤以下的存塘,如果水質、底質、體質任意一塊出問題,造成吃料不好。那麼一個月的時間會造成料比上升0.1-0.2左右。而4000斤/畝以上的高溫季節,因為上述問題,一個月的料比影響則會是上升0.2-0.4.而這些全部是管理好就可以獲得的利潤。而低水溫的季節,因為高密度養殖水體中有機質多,水體缺乏礦物鹽等,很容易水中沒有藻類,這樣魚吃料不好,而珠三角的氣溫還是比較高的,這個時候月越冬掉膘,又會造成整個越冬階段料比上升0.2-0.4。要讓越冬階段黃骨魚吃料一直很好,大約是高水溫正常吃料的1/3即可。這樣反而會降低養殖的成本。當然這也是經過實踐驗證過的理論,将南海西樵相當數量塘口的黃骨魚料比從2.0 降低到1.36-1.43之間理論。也是水産可以做到标準化的理論依據。
細化為下面列表描述詳細的管理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