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電視劇《大宋宮詞》成為了曆史愛好者關注的焦點。除了女主角劉娥娘娘,男主角宋真宗趙恒也是一位頗具争議,但名氣很大的皇帝。趙恒名氣大主要在于兩點:
其一,傳統的曆史評說《楊家将》、曆史故事“狸貓換太子”和趙恒密切相關。
其二,趙恒和契丹簽訂了頗具争議的條約《澶淵之盟》。
自《澶淵之盟》簽訂數百年來,曆史學界對《澶淵之盟》的評價褒貶不一。有的觀點認為,《澶淵之盟》是宋朝和遼國簽訂的平等條約,為宋朝換來了100年和平。有的觀點認為,《澶淵之盟》是類似于《馬關條約》的屈辱條約,宋朝堪比後世晚清的軟弱外交在《澶淵之盟》中一覽無餘。
那麼,《澶淵之盟》到底是平等條約還是屈辱條約?對于宋真宗而言,《澶淵之盟》是功績還是敗筆?
上圖_ 澶淵之盟
公允來說,《澶淵之盟》是宋真宗的功績,《澶淵之盟》是平等條約,是遼國和宋朝勢均力敵的必然結果,和《馬關條約》的性質完全不同。
先來看看澶淵之盟的内容:
1.遼國和宋朝都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長。
2.以白溝河為界限,雙方撤兵,遼國歸還宋朝的遂城和瀛州、莫州等城市,此後,宋遼兩國有盜賊越界逃竄,互相不得隐藏。
3.宋朝每年向遼國送歲币,銀子10萬兩,絹20萬匹,到雄州地區交割。
4.雙方在邊境開設專門的邊境市場,做生意。
單從條約的本質上看,北宋并沒有把自己的任何領土割讓給遼國。至于10萬兩銀子和20萬匹絹,對于宋朝而言并不是嚴重負擔。根據史料《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的記載,天禧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餘萬缗。嘉佑間,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餘萬缗。其後,月增歲廣,至熙豐間,合苗役易稅等錢,所入乃至六千餘萬。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宋真宗天禧年間,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為2600萬兩銀子,這還不包括宋朝所收的米、麥子、茶葉等實物作為财政稅收。所有的收入加起來,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有4000萬兩銀子。而宋朝給遼國送的歲币有10萬銀子,一匹絹大概為一兩半銀子,加起來,宋朝每年給遼國送了40萬銀子的歲币,其給遼國送的歲币總數僅為宋朝一年财政收入的1%。
上圖_ 遼 北宋 西夏形勢圖
更為重要的是,宋朝每年能通過邊境貿易,每年可收入大約80萬貫的貿易順差,其順差價值遠遠超過了宋朝給遼國送過去的歲币。在宋遼兩國實力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宋朝和遼國簽訂類似于停戰協定的《澶淵之盟》,兩國關系重歸于好,這在客觀上有利于宋朝休養生息,有利于兩國民衆的和平生活。
邊疆繁榮的貿易還給兩國帶來了巨額的貿易收入,宋真宗和蕭太後都感覺《澶淵之盟》是對宋遼兩國最好的選擇。
上圖_ 宋真宗,趙恒(968年-1022年)
那麼,為何說《澶淵之盟》是宋遼兩國勢均力敵的必然結果?
通過了解遼國的政治和軍力,我們就能站在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認識到一點:宋朝收複燕雲十六州确實是難上加難。
遼國是公元907年由契丹族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在政治上,由于遼國土地内居住有漢族、契丹等多個民族,遼國将中央政府分成南面官和北面官兩大體系,其中南面官專門管理漢族,北面官管理國家軍政大事和契丹族的内政。
不得不承認,遼國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政治體制上已經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遼國的北面官有北樞密院,掌管全國軍事。北南宰相府,在皇帝的支持下處理日常政務。而遼國的南面官設置有六部,州刺史和縣令等機構,這樣的官制機構和行政體系與唐朝、宋朝等中原王朝極其相似。
上圖_ 遼代官制簡表 南面官
上圖_ 遼代官制簡表 北面官
在軍事上,遼朝建立有相對完善的國家正規軍體系,平時正規軍有20萬到30萬人。到了戰時,遼國能擴充百萬大軍。在國家軍隊制度方面,遼國軍隊分成宮帳軍、部族軍、京州軍和屬國軍。
其中宮帳軍為保衛皇帝和皇宮的親軍,相當于漢朝的“北軍”“南軍”。部族軍為遼軍的主力正規軍,負責保衛國土,鎮守四方。京州軍,由遼國五京漢族百姓組成的部隊,在戰時與部族軍一起作戰。屬國軍,由遼國征服屬國的壯丁組成的軍隊,屬于遼國征服屬國的地方部隊。
上圖_ 遼朝軍隊
從遼國的軍制就能看出,遼國軍隊是保衛皇宮的禁衛軍、國家正規軍和地方部隊一應俱全,又有健全的國防動員機制和國防機構領導全國軍隊,遼國軍隊已經和漢朝的主要對手——匈奴,唐初的主要對手——突厥的軍隊大不相同。用今天的話講,漢軍打匈奴、唐朝打突厥屬于“降維打擊”,雖然匈奴和突厥都有“可汗”,也有軍隊,但沒有形成像遼國這樣的健全完善的國家體制,其經濟形态還是相對落後的遊牧經濟,其軍隊還是相對原始的遊牧民族“全民皆兵”狀态。
而遼國已經形成了健全的國家體制,經濟既有遊牧經濟又有農耕經濟,再加上遼國有堪比中原王朝健全的國家正規軍,宋朝和遼國在客觀上就已經是勢均力敵了。
正因為宋遼兩國勢均力敵,宋太祖趙匡胤就對遼國的情況有清醒的認識。趙匡胤認為,遼國實力過強,武力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在宋朝開國之後,趙匡胤就堅定的執行“先南後北”的戰略,集中兵力攻打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中原地區的統一。到了趙匡胤執政後期,趙匡胤本人就采取存錢的辦法,以贖買的方式從遼國手裡買回燕雲十六州。
上圖_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
公元976年,宋太祖突然去世,其弟弟宋太宗趙光義登基。趙光義在文治上可圈可點,将宋朝成功帶入了“文治新時代”,但在國家大戰略和軍事上,趙光義可比其哥哥差了很多。為了證明自己是趙匡胤事業的繼承人,趙光義直接用武力的辦法,不顧宋遼兩國軍力勢均力敵的客觀情況,匆忙發動對遼國的北伐。結果,由于遼軍戰鬥力過強和趙光義指揮的失誤,高梁河之戰和雍熙北伐都以宋軍的慘敗而告終。趙光義以鐵的事實和血的教訓告訴其兒子宋真宗:宋軍主動進攻遼國,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而且,宋朝連年的對遼戰争讓太宗後期的統治出現危機。由于戰争帶來的高額賦稅,太宗治理下的四川省爆發了李順王小波起義。雖然宋軍将起義壓了下去,但農民起義給宋太宗敲響了警鐘:連年的伐遼戰争不能再打下去了。
上圖_ 燕雲十六州
到了宋真宗時期,宋真宗趙恒吸取父皇宋太宗晚年執政的教訓,勵精圖治開辟了“鹹平之治”,宋朝全面轉向對内穩定和國家經濟建設,不再發動新的對外戰争。而遼國卻報複宋太宗時期的北伐,集中兵力入侵宋朝國土。
在宋朝臣民看來,燕雲十六州能否收回來另當别論,但遼國入侵國土這件事是觸犯宋朝底線的。在寇準的堅決支持下,宋真宗趙恒禦駕親征,親自來到澶州城牆鼓舞全軍将士。宋軍将士看到趙恒身邊的“黃龍旗”,高喊萬歲,士氣大振。宋軍頑強抵抗,擊斃遼軍名将蕭撻凜,遼軍損失慘重,宋軍取得了澶州保衛戰的勝利,形勢對宋軍一片大好。
上圖_ 蕭綽(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裡氏 (蕭太後)
随着宋軍取得澶州保衛戰的勝利,蕭太後和宋真宗都不願将戰争進行下去了。在蕭太後看來,宋朝沒法收回燕雲十六州是事實,但宋軍防守能力很強,萬一在宋朝領土上拖得太久,宋軍很可能全殲遼軍。這樣一來,遼國隻能和宋朝議和,簽訂和平條約,罷兵休戰。
宋真宗認為,雖然宋軍取得澶州保衛戰的勝利,但遼軍的客觀上實力太強,宋軍無力收複燕雲十六州,常年的戰争開支已經在宋太宗晚期引發社會危機,而宋真宗又不願高額的戰争軍費影響國家政局,影響大宋社稷根本。因此,在澶淵保衛戰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和遼國簽訂《澶淵之盟》,讓遼撤軍,實現邊境安甯,兩國和平,對宋真宗本人、對宋朝老百姓都是一件好事。
因此,到了公元1005年1月,宋朝和遼國簽訂《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兩國禮尚往來,互相派出外交使節,邊境貿易頻繁,這确實在客觀上造福了兩國臣民。所以,《澶淵之盟》的簽訂也是宋真宗執政的功績一件。
上圖_ 澶淵之戰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澶淵之盟》雖然是宋朝和遼國勢均力敵的結果,是宋真宗執政的功績一件,但《澶淵之盟》也給宋朝帶來了“花錢買和平”,不重視國防建設的負面影響。如果說宋遼兩國實力相當,宋真宗和遼國簽訂合約還是正常現象,那宋仁宗和國力比宋朝弱的西夏簽訂《慶曆和議》就有些恥辱了。
到了南宋時期,在宋軍取得北伐勝利的前提下,一味求和的宋高宗不僅向金國稱臣,還殺害了主戰的嶽飛,這就比《澶淵之盟》惡劣多了。所以,《澶淵之盟》對宋朝的負面影響也不能忽視。
上圖_ 宋高宗趙構(1107年-1187年)
因此,整體來看,從宋遼對峙博弈的曆史客觀環境中去評價《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絕對是功德無量,是宋真宗的功績一件。但從宋朝曆史發展的演變的角度去評價《澶淵之盟》,我們又不能忽視《澶淵之盟》的負面影響。總而言之,評價一個曆史事件,既要從好的方面去評價,又要從負面的影響去評價,這才是研究曆史真正的正确态度。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新民說•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曆史》 吳鈎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