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遊記》,是我國影視史上一座無與倫比的豐碑,自播出以來,轟動全國,經久不衰。這版《西遊記》時至今日依然有着極高的熱度,為一代又一代人喜愛。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曆經九九八十一難,而86版《西遊記》劇組的拍攝又豈止九九八十一難?他們為了這部電視劇付出的心血,遠超其他人想象。
即便如此,當初依然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當支持劇組拍攝的300萬經費花完後,有人質疑劇組“浪費”、“公費旅遊”,于是央視派人來到劇組查賬。沒想到這一查,查出了一段令人心酸的艱難曆程。
01 臨危受命拍西遊,走遍千山萬水中國電視行業起步比較晚,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沒有太多出色的節目,《西遊記》這部劇也沒有拍攝的安排。之所以決定要拍這部劇,是因為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文化做出保護和宣傳。
1978年,日本“參考”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拍攝了一部電視劇,但是非常“辣眼睛”,不管是選角還是劇情都十分粗糙,甚至有抹黑的意思。出了3集之後,這部劇就被緊急叫停了。
在這種情況下,央視不得不緊急召開會議,商讨關于拍攝一系列宣傳我國傳統文學名著電視劇的計劃,其中《西遊記》是重中之重。這部帶有濃厚東方神話色彩的小說,不論是對内豐富人民精神文明生活還是對外進行推廣宣傳,都是非常重磅的作品。
經過規劃,央視批準了《西遊記》和《紅樓夢》兩部電視劇的拍攝項目,分别由楊潔導演和王扶林導演拍攝。這兩部劇後來都“封神”,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優秀作品。
當時,央視給這兩部劇的總預算都是300萬元,按照當時的購買力來換算的話,相當于今天的1.4億左右。這個價格放在今天,甚至不夠一些劇組請滿小鮮肉當主演,畢竟這些演員一個人就要數千萬元。
就是這麼點經費,拍出了在全國各地取景的西遊記,也拍出了富甲一方、琳琅滿目的紅樓夢。
楊潔導演領命後,立馬開始籌集人手,準備開機前的各項工作。
《西遊記》是一部神話小說,書中涉及各種千奇百怪的世界、場景,其中有富饒強大的大唐、陰森兇煞的地府、仙氣缥缈的天庭。很多地方都沒辦法通過搭建舞台和組裝道具來實現,再加上當時沒有綠布合成技術,必須使用實景。
但是劇組人手衆多、裝備複雜,一行人拖着工具天南地北的跑,非常費錢。因而劇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定本,根據劇本需要規劃好拍攝的場景和路線。
為了展現《西遊記》宏大的世界,劇組跑遍了全國上下,涉及20個省或者直轄市、自治區,從北京到兩廣,從新疆到江浙,甚至還跑到了泰國,開創了我國出國拍戲的先河。
花果山水簾洞、流沙河、龍宮等地都是在貴州、雲南等地拍攝的。盡管劇組已經在想方設法地節約開支,但300萬還是很快就花完了,不得已,拍攝隻能暫停。
資金告罄後,楊潔找到了央視領導,請求再撥一筆款。可是申請早早地發了出去,卻遲遲收不到回複,着急的楊潔隻好回到北京親自申請撥款。
來到北京,楊潔才發現原來央視也已經沒錢了。在西遊記劇組申請經費之前,王扶林拍攝的紅樓夢劇組也沒錢了,王扶林在楊潔之前向央視申請撥款,央視一咬牙把當時能動用的錢都給了王扶林。
現在楊潔來要錢,的确是拿不出來了。楊潔沒有要到錢,反而要到了一封舉報信。這封舉報信是一位台裡的員工寫的匿名信,信上質疑楊潔劇組把300萬全都浪費了,帶着劇組在各地旅遊,并沒有真的拍多少戲。
這封信公開以後,立即引發了不少附和。央視為了保證公正,也還楊潔一個清白,決定派一個小組前去查賬,這個小組的成員絕大多數都是對楊潔劇組不滿的人。
前往劇組所在地之前,他們滿懷自信,覺得一定可以查到漏洞,從而揭發楊潔和其他成員的“真面目”。
沒想到,這些原本對楊潔大有意見的人查完賬,當場掉了眼淚。
02 《西遊記》劇組背後的“九九八十一難”86版《西遊記》的畫質向來不是很好,在我們印象中,就是有些發糊。這是因為劇組的攝像機非常落後,使用的是從央視總部拿來的一台老式攝像機,型号是索尼bvp-300P,分辨率隻有300P,由楊潔的愛人王崇秋負責拍攝。
這台攝像機是索尼于1978年推出的,是當之無愧的老設備。最要命的是,索尼bvp-300P是攝像管機器,而非攝錄一體機,使用起來非常麻煩。
與攝像機一塊的,是一個無法調節傾斜角度的三腳架。這樣的器材,拿給今天的學生拍個課題作業都夠嗆,無法想象楊潔劇組是怎麼使用這台設備完成整部拍攝的。
有些鏡頭需要運鏡,比如唐僧念緊箍咒,孫悟空躺在地上打滾。為了拍攝出痛苦、頭暈目眩的感覺,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躺在地上順時針打滾,王崇秋扛着攝像機逆時針拍攝。
像鎮元大仙、觀音菩薩這些神仙騰雲駕霧、升天入地時,需要切換鏡頭的俯視和仰視角度,俯視還好說,仰視太難為人了。由于沒有攝像搖臂,劇組隻能把王崇秋綁在椅子上,用繩子拉到空中。
至于現在流行的“多機位拍攝”,對當時來說實在是奢侈的像幻想。
之所以不換器材,也是為了省錢,劇組一緻認為,花點力氣就能解決的問題,沒有必要再浪費錢了。整個劇組上下,隻有這麼一台攝像機是值點錢的寶貝,幾乎沒有“設備”可言。
劇組在“吃”上也非常節儉,當時每個人每頓飯隻有5毛錢的份額,對于每天勞累奔跑的衆人來說,是萬萬不夠的。比如他們在廣州拍戲的時候,一碗餃子就要兩塊五,裡面卻隻有寥寥幾個,根本吃不飽。
有一次劇組到了吉林長白山,由于買不到吃的,隻好跟林場的管理員購買面包。當時給劇組的面包是用化肥袋裝起來的,一股酸味。因為儲存地潮濕,面包有些馊了,但是大家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為了讓演員吃飽飯,楊潔經常自掏腰包給他們加餐,這些錢全部來自她的工資。看着賬本上密密麻麻的0.5元,着實讓人有些心酸。
說到工資,演員的工資也低得可憐,大家幾乎全都在“為愛發電”。最辛苦的幾位主演中,六小齡童一開始能拿100元每集的片酬,沒過幾集就被降到了40元一集,其他幾個主演比六小齡童隻低不高,算下來一人也就千把塊。
其他演員的片酬更低,一套戲拍完也不過幾百元的片酬,實在是有些“磕碜”。其實1980年,全國工人的平均月薪也就是40元左右,他們的工資跟普通工人相差無幾。
但是像西遊記這樣的電視劇放到現在,那就是妥妥的頂級劇組,待遇絕對遠超一般人。劇組人員能夠吃這麼多苦,卻隻拿這麼點錢,不得不讓人敬佩。
西遊記不乏宏大的場面,需要大量演員拍攝。但是請群演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個群衆演員一出戲要好幾塊,跟主演價格差不多。所以西遊記每到需要大量演員的場面,就會“全員出動”,不管你是哪個部門的,統統換上衣服化好妝,站在隊伍裡。
至于主演們,都可以“重複利用”,一人分飾多角。演豬八戒的馬德華、沙和尚闫懷禮同時都是一些“神仙妖魔”,這一點連許多觀衆都沒有發現,足見演員們技藝精湛。
除了這些困難,劇組的道具也非常可憐。西遊記動作戲很多,難免要用到威亞。起先劇組的人都不會用威亞,楊潔帶着王崇秋一起去了香港專門學習一番,這才弄懂了該如何使用,并購買了一套威亞設備。
由于威亞纜繩價格昂貴,更換還得跑到香港,非常麻煩,劇組為了節省開支,一根繩子反複用,許多地方都磨得細細的。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繩子斷裂,演員肯定要被摔傷的。
沙和尚闫懷禮體重170多斤,有一次吊威亞的時候,由于繩子磨損嚴重,出現了意外,闫懷禮從高空掉下來。他倒是沒事,被他砸中的王崇秋可吃了頓苦頭。
被闫懷禮砸到,王崇秋當場就暈了過去。沒過一會兒,他又沖了起來,顧不得看自己的傷勢,而是第一時間檢查攝像機有沒有被摔壞。發現攝像機沒事,王崇秋才松了一口氣,也不覺得疼了。
劇組沒有專門的“道具組”,全部道具都依靠演員們集思廣益、心靈手巧。當時沒有特技,從美國購買一個可以制作立體人物的軟件,需要5萬美元,劇組果斷放棄,選擇剪紙片代替。
至于孫悟空吃的“蟠桃”,其實都是紙糊的。為了讓孫悟空“真吃”,劇組将紙糊的部分和真桃拼接在一起,讓孫悟空吃那一小點。
在劇裡,孫悟空每個桃子隻吃一口,一是因為刻畫孫悟空的人物形象,其二就是由于其他的地方也沒法吃。
劇組“卧虎藏龍”,在道具上非常善于使用紙片制造。在觀音院那集,一些寺廟起火被燒,實際上根本沒辦法找到這樣的寺廟“點火”,劇組隻好用紙片和泥土做了道具模型。
如今我們再看86版西遊記,會被那些“五毛錢特效”給逗笑,比如紅孩兒噴火的時候,喉嚨處會出現一個小紅點;孫悟空上天入地的鏡頭,其實是利用蹦床和摳圖貼圖做出來的。
地府陰氣森森、天庭仙氣飄飄,這些都是用幹冰營造的“雲霧”。這些幹冰由八一電影廠的專業煙霧師打造,原本是為了營造戰争硝煙,隻用少量幹冰就可以了。但是天庭對幹冰的要求很高,必須用大量幹冰才能做出來的效果。
幹冰其實就是二氧化碳的固體形态,大量吸入會導緻眩暈,長時間停留在幹冰中還可能導緻細胞冰凍。“赤腳大仙”靳根戌在拍攝的時候就因為在蟠桃會上拍戲太久直接暈了過去。
一番賬目查下來,劇組花在自己身上的錢簡直少得可憐,絕大多數都花在了路費、道具器材費上。審查小組徹底抛棄了以往的成見,他們發自内心地敬佩西遊記劇組,被他們的精神深深感動。
查完之後,審查組立馬回到了北京,把情況和具體賬目向上級彙報。他們還主動向上級請求多給西遊記劇組發些錢,為他們采購更好的設備、配備過冬的棉衣。
03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然而央視實在騰不出多餘的錢給西遊記劇組,雖然欽佩他們,卻不得不下了這個命令:補齊鏡頭後立即收尾,停止拍攝。
這個消息對楊潔等人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今天西遊記劇組如果停止拍攝了,再想啟動恐怕要困難得多。楊潔再度回到台裡,與領導進行了一番協商,最終敲定,如果劇組能夠自己拉來贊助資金,就可以繼續拍攝。
回到劇組,楊潔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大家,所有人立即收拾好東西,奔赴全國各地,發動自己的人脈關系拉贊助。
《西遊記》劇組因為資金不足暫停拍攝的消息也通過各家報紙傳遍全國,各地湧現出一大批熱心人士踴躍捐款,不少期待西遊記的小朋友們專門寫信,把自己的壓歲錢都寄了過來。
不過這些錢對于劇組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現在最需要的是有一個“大頭”,願意再貼補300萬,劇組才能完成拍攝。
86版西遊記的唐僧換了好幾次人,最後由徐少華扮演,徐少華扮演的唐僧非常傳神。有一天,徐少華在劇院碰到了劇務副主任李鴻昌老師,李鴻昌興奮地拽着徐少華說要去見一個朋友。
不由分說,李鴻昌帶着徐少華到了兖州,見到了鐵道部十一工程局的副政委回金龍,回金龍向李鴻昌表示願意提供資助,希望他可以過來談一談。
這才有了李鴻昌的兖州之行,之所以帶上徐少華,是因為這位“唐僧”可是西遊記的招牌,帶上他更能彰顯自己的誠意。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負責人熱情接待了李鴻昌二人,最終敲定了具體内容,決定贊助西遊記劇組300萬。
這300萬真是雪中送炭、起死回生,雖然由于物價上漲、部分景點開始收費,無法完成暫定的任務,但是删減幾集,拍完整部戲不成問題。
為了表彰李鴻昌拉到贊助的功績,劇組給他安排了大量客串角色,比如漁翁、黑狐精、多目怪等林林總總七個角色。
在拍攝的過程中,從來沒有主演、配角的區别對待,大家除了演戲的角色、戲份不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按照現在的劇組,“主演”收工後自然是好茶好點心伺候着,但是當時所有人都要脫下戲服撸起袖子收拾東西。
整個劇組的想法非常單純:不惜代價用最實惠的價錢拍出最優質的作品,讓這部西遊記成為我們拿得出手的經典,讓西遊文化風靡全國甚至全球。
1986年,央視播出了《西遊記》的前11集,全部25集于1988年播出。完整的《西遊記》播出後,立即掀起了全民收看的熱潮,最巅峰時,86版西遊記的收視率達到了驚人的89%。
30多年過去了,86版《西遊記》已經重播了3000多遍,時至今日仍然占據比例不小的受衆,成為了幾代人的童年回憶。
2003年,為西遊記帶來全新生機的李鴻昌老師逝世,享年73歲。
2009年,沙僧扮演者闫懷禮因病逝世,享年73歲。
2017年,楊潔導演因心髒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除了這幾位耳熟能詳的導演、演員、老師以外,當年參與西遊記拍攝的許多演員也已經去世,如彌勒佛扮演者鐵牛、牛魔王扮演者王夫棠等,其中鐵扇公主扮演者王鳳霞去世時僅有38歲,不得不令人痛惜。
他們人雖已去,留給我們的精神和意志卻永不磨滅。這部經典的《西遊記》将永遠流傳下去,絕不過時。它代表着那個曆經磨難、修成正果的劇組,也象征着踏平坎坷、成就大業的80年代。
時至今日,每到暑假期間,各大頻道仍然會播出86版西遊記,即便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統治力,即便在今天看來這部劇有些“落伍”,但它的精心打磨、認真投入依然深深感動着我們。
不管過了多少年,提起《西遊記》,我們心中永遠會第一時間回蕩起一個旋律: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參考信源1,86版經典《西遊記》演員如今模樣 齊魯網
2,《敢問路在何方》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新華網
3,86版《西遊記》導演楊潔因病去世六小齡童等悼念 中國青年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