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211高校?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在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中,雲南省廣大職工和勞動群衆與祖國同成長、與時代齊奮進,各行各業先後湧現出大量先進模範人物追尋勞模的光輝足迹,以“影像記錄 口述曆史 檔案征集”方式,記錄、留存、宣傳勞模們在雲南經濟社會建設中奮勇當先、頑強拼搏的人生曆程,讓勞模精神薪火相傳《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微視頻自4月26日起,每周一至兩期陸續推出,以勞模精神為引領,激勵廣大群衆争做新時代奮鬥者,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雲南省211高校?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在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中,雲南省廣大職工和勞動群衆與祖國同成長、與時代齊奮進,各行各業先後湧現出大量先進模範人物。追尋勞模的光輝足迹,以“影像記錄 口述曆史 檔案征集”方式,記錄、留存、宣傳勞模們在雲南經濟社會建設中奮勇當先、頑強拼搏的人生曆程,讓勞模精神薪火相傳。《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微視頻自4月26日起,每周一至兩期陸續推出,以勞模精神為引領,激勵廣大群衆争做新時代奮鬥者。
由雲南省總工會 雲南省檔案局
聯合出品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微視頻
今天推出第三十八集
雲南大學全體同學給老校長的賀卡 制圖
這是一張來自雲南大學全體同學的賀卡内容,王學仁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收到的最好禮物。
當時,時任雲南大學校長的王學仁任期屆滿,主動要求離開領導崗位,辭去校長職務。同學們對這位帶着他們探索數學奧秘、教會他們做人、同時帶着雲南大學步入211工程的老校長依依不舍,感激他為雲大做出的貢獻,自發組織給他寫下了這張卡片。
究竟是一位怎樣德高望重的師者,才會令全體同學将他銘刻在心?
他把數學與地質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套“數學地質”的理論和計算方法,被譽為我國“數學地質”的創始人之一。
他堅持将多種“數理統計”的理論應用于我國的礦産資源勘探、氣象預測等,解決了諸多重要實際問題。
老校長王學仁 孫洪國 張衆 攝
在出任雲南大學校長期間,他提出“立足邊疆、服務雲南、辦出特色”的辦學思想,帶領雲南大學步入211行列,成為地方大學中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的大學。
他堅持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着無數學子。
現已89歲高齡的他,仍在參與着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雲南省重點基金項目,孜孜不倦地戰鬥在教學、科研第一線。
把數學和地質相結合 通過計算找到礦層
數學與地質結合的機緣還要從王學仁與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交集說起,當華羅庚篩選出了用以改進生産工藝和提高質量為内容的“優選法”,以及用以處理生産組織與管理問題為内容的“統籌法”後,便将這些方法在全國推廣。華羅庚在雲南推廣期間,王學仁陪同華羅庚到了許多工廠,一路上不斷向他學習,這給他很多啟發。王學仁認為,數學是一個基礎的理論科學,基礎學科要起到效果,就需要跟實際相結合。
視頻截圖
華羅庚離開後,有個地質隊找到王學仁,希望能幫助他們解決一個優先法、統籌法都沒有辦法解決的地質找礦的問題。此時地質隊有兩台鑽機,其中一台已經達到了所需深度,但是找不出礦。總工程師希望王學仁能用數學的方法計算一下,讓這台鑽機能找出礦來。一聽到這個問題,大家都吓了一跳。“這樣的問題是從來沒有想象過。但如果我要馬上回絕人家的話,那不就是讓人家以後都不相信數學能有什麼用處。”王學仁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說道。
伏案研究數十年的老校長 孫洪國 張衆 攝
“靠地質研究的方法不一定能讓鑽機找出礦來,那說不定我用數學的辦法計算後還有一線希望。”王學仁說,他當時是下了狠心、硬着頭皮,與地質隊重新按照數學的計算辦法切數據,把“數學”和“找礦”結合起來,千方百計制作模型,計算出在哪些位置是有希望找出礦的。
連地質成分都看不懂的王學仁,努力“吃透”地質學。“說實在的,我不能說是變成一個地質學家,但是一定要吃透他們地質找礦的經驗,再考慮怎麼通過數學建立模型,用數學的方法去做。”
他先後到過雲南的10多個礦區,和工人們一起風餐露宿,從識地圖、測數據開始,直到研究勘探程序,最終掌握了地質找礦的規律。
“礦産埋在地下,是一個非常不規矩的東西。怎麼用數學去解決它,這不是個單因素的問題,是個多因素的問題。這就需要構想出一個很複雜的數學模型來做。”他把數學與地質學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套"數學地質"的理論和計算方法,最後成功通過數學選出鑽孔,在30米的地方找到了60米的礦層。
“當時,我是數學、地質,還有計算機三樣結合才能解決問題。所以他們就叫做數學地質的利用。”他的“數學地質”理論結束了我國地質找礦“羅盤、鐵錘、放大鏡”3大件的古老方式,被譽為我國"數學地質"的創始人之一。
開創應用統計研究 填補我國空白
他身體力行,圍繞雲南社會和經濟出現的問題為主,用數學方法提出解決方案。
他搭建數學模型進行地質、公安、生物、農業等數據處理,在實用方面上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他先後主持完成了國家和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數學地質”、“應用統計”、“異體點理論和應用”等課題的研究,這課題既有系統的理論創新,又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完成了一系列論文著作,開創了我國應用統計的研究,填補了我國在這方面的空白,将雲南大學統計系建設成國内具有獨到特色的應用統計研究和人才培養中心。上世紀90年代前後,他所帶領的雲大統計系在結合地質、找礦、經濟等應用方面做到了全國的領先,成果也在全國數一數二。
王學仁先後主持完成了數個國家和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孫洪國 張衆 攝
當時,雲南大學數理統計教研室就在一間小小的教室裡,一共就隻有4個人,根本沒有什麼“力量”可言。 為了解決人才問題,上世紀80年代,他專門到教育部,經過教育部批準辦了全國第一個“全國基礎數學的研究生班”。這個研究生班請了中國科學院各個科目的相關基礎研究人員給學生講課,吸引北大、清華等各個高校的年輕人參加。研究生班辦了四年,期間培養出了一批人才,分布在國内外。有了這些力量,雲大統計專業漸漸發展壯大。當時國家教育部統計組的組長張堯庭評價道:“雲南大學從一個很小的統計教研室,培養出這麼一大批人才,在應用方面的研究在全國沒有一家可以替代。”對此,王學仁自豪地表示:“我們通過自己的教學培養,再把他送去更好的學校讓他們苦練本事,然後讓他們将學會的技能傳遞回來。所以當時我們的統計系在全國的實力也是數一數二的。”
榮獲全國勞模 努力為人民做事
王學仁認為,科學工作者應該具備強烈的使命感。“一個人一生的時間非常有限,因此自己工作一定要有個目标,另外還要有堅強的毅力去到達這個目标。”
1978年,王學仁到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大會,作為該大會雲南的會員,他倍感榮耀。也是在這一年,他還獲得了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勞模稱号。
視頻截圖
面對諸多榮譽,王學仁反而有些忐忑,他坦言,壓力大,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愧對這些榮譽。但他有着自己的目标:為人正直、勤奮為民、孜孜不倦、貢獻社會。他最崇敬的兩個人是陶行知和屠呦呦,他認為他們都是捧着一顆真心,實實在在地為人民做事的人。他說:“我自己是個平凡人,離這些人的距離還遠得很。牆内開花牆外香,這樣的人是真正的楷模。”
延續熊慶來校長精神 帶領雲南大學步入211工程
老校長熊慶來一生心系雲南大學,緻力于将家鄉的大學建設成小清華。經過他12年的耕耘,将雲南大學建設成了中國著名大學。“他也是位數學家,如果他專注于數學,他可以更加輝煌。”熊慶來校長的精神讓王學仁非常觸動,他希望能更好地延續熊慶來校長的精神,為雲南大學的進一步發展做更多事情。
視頻截圖
1992年,成為雲南大學校長後,他得知國家要進行211工程建設,他便為此而努力。“後來江就給我們提了'立足祖國邊疆、辦好社會主義大學'的題詞",給我們極大的信心和勇氣。王學仁認為,雲南大學是地方的學校,地方學校不為雲南做事、不為雲南服務,那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除此之外,他還帶領全校師生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包括精心選擇課題,校園建設等。
1996年的5月5日,雲南大學通過審批進入全國26所211大學之列。從此,雲南大學從地方大學提高至國家211工程大學,讓王學仁恢複雲南大學曆史地位的初心得到了回饋,不僅對王學仁來說意義非凡,對全校師生來說也是一份厚重的禮物。
王學仁始終認為,恢複雲南大學曆史地位,是他們這一輩肩上的責任。回憶雲南大學成功入選211工程的情景,他仍然非常驕傲。
要求學生融會貫通 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作為一名老師,王學仁對學生也有着自己的要求。“不管讀書也好,寫文章也好,首先一定要讀懂要吃透,讀一遍兩遍三遍五遍,看看哪些是精華,把那些精華吸收過來讓自己能夠利用。然後要看出人家是什麼樣的思想,要把人家的思想吃透,甚至換一種思想、換一種方法做的比他更好。”王學仁說道:“無論看一篇文章也好,讀一篇論文也好,還是寫一本書也好,讀透、讀懂以後,你就知道它還有哪些地方不足、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我還可能在哪些地方比它做得更好,這樣才能有所創新。”
如今已經89歲高齡的王學仁仍身體力行地在影響着更多學生 孫洪國 張衆 攝
王學仁一直要求學生們對知識要融會貫通,要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如今已經89歲高齡的王學仁,仍身體力行地在影響着更多學生。原本,80歲以後,就不适合繼續申請國家科學基金項目。但是國家科學基金數學組的領導來勸他,希望他繼續發揮餘熱。“年紀大了以後,腦子不活動、不交流,就會退化。”科學工作者的使命感再一次打動了他,王學仁成功申請了三個項目,他給自己施加壓力,“既然有任務,每年就要完成該完成的任務。剛好我的一些學生,現在他們是教授,剛好又在我的辦公室的隔壁,我們就經常一起交流、一起研究,大家來做完這些項目。”
即使年事已高,但是王學仁仍然堅持每天七點進辦公室,周末和假期也風雨無阻。如今在雲南大學的校園裡,或者在學校食堂,很多學生會經常遇到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都會主動跑過來向他問好、幫他打飯。春風化雨數十載,桃李飄香萬樹春,雖然這些年輕的學生都是在他退休後才進入雲大的,但幾乎沒人不認識他。
雲南大學也即将迎來百年華誕,這位老校長也送出了自己最誠摯的祝福:“我相信雲南大學的明天會更好!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的學生、老師,都會比我們做得更好,希望都寄托在你們的身上。”
編輯:胡津滔 孫寅翔 王瑩 吳珺 實習編輯 郭小煜
記者:李潔 實習記者 章杭佳
海報設計:蔡陳晨 李青駿
【相關新聞】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朱兆雲:數十年躬耕不辍 “醫藥之花”在雲嶺大地綻放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耿家盛:30年匠心磨就車工一把刀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李增智:用熒幕連接起山裡山外的世界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李輝:三十年奔跑在創新一線的電網“衛士”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陳向華:三十年錘起錘落鑄就鐵運安全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尼瑪拉木:一個女郵遞員的20年雪山郵路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鄭瑞東:與電共舞17年 高壓線路上的穿行者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蔣秋香:從農民工到大工匠,奮鬥的青春最閃亮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付家祥:奮鬥在化工廠生産一線的實幹家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起明:紮根電務生産一線的鐵路信号守護者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舒群:用一生研究一個行業 果農心中的“紅梨媽媽”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王靖生:腳下有泥心中有光 他把怒江脫貧的故事告訴世界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阮鴻獻:用一生一心做藥 從大山深處走出的“滇南藥王”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缪沅振:憑肉眼可分辨精礦品位 礦工廠的“拼命三郎”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番興明:培育那粒改變世界的種子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邱仕強:二十年創新鑽研 卷煙廠裡的“機械醫生”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李昕成:用綠色基建守護雲南的綠水青山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李淼:24年匠心築夢的高爐“鐵人”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陶春:讓雲南民族文化在藝術舞台上盛放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黃潔:困境中迎難而上 證券市場的沖鋒開拓者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李娜倮:奏響拉祜群衆緻富樂章的“百靈鳥”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提布:做科技興農的帶頭人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王金會:紮根大山深處的“螺絲釘”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楊德良: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農村幸福社區的領路人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楊建權:志在高空 用專注搭起通向遠方的航路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曹正發:用赤子之心鑄就甘蔗“甜蜜事業”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李明忠:工作就是最大的樂趣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董春玉:用創新雕琢匠心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鄒路遙:忠肝義膽煉就特警中的特警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丨袁家祥:30年生死救援 數萬礦工的生命守護者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丨農加貴:照亮深山孩子求學路的一盞“明燈”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丨趙學全:機床車間裡的“生産虎将”“時代領跑者”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丨鐘煥娣:開創了屬于中國女子的長跑時代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丨肖曙芳:兒科重症病房裡的醫生媽媽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丨鐘順和:隻要能保護好這一片青山綠水,值了!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丨俸愛國:帶領村民走出一條幸福路
紅色檔案•雲南省全國勞模口述曆史丨何黎:突破世界性皮膚病難題 把科研成果服務到患者身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