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聽聞了很多大道理,但是很多時候空泛地講大道理其實是很令人反感的,因為道理一般都是“知易行難”,倘若隻是簡單地說道理本身,聽者其實自己也知道,所以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而真正能将一個道理簡明扼要的闡述,使聽者能夠真的上心,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将道理摻雜在故事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寓言小故事”。
其實早在古代文人墨客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不管是我國曆史上還是外國曆史上,都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就像我們小時候時常聽到的《掩耳盜鈴》、《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還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這些小寓言故事不僅趣味性強讓人讀之不會反感,而且一般無論文化水平高低,都能從這簡單的故事中明悟出道理。而我本期要介紹的這篇趣文,正是1500年前一位高僧所寫,雖然隻僅僅幾句,卻講了兩個深刻的人生哲理,讀懂能讓人受益終身。下面就來和我一起走進這篇趣文。
這則小故事出自佛教寓言集《百喻經》,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所著,南朝齊時印度來華的僧人求那毘地翻譯,而這個求那毗他還是伽斯那的弟子。
這則小故事意思也很簡單,說的是有個人去别人家做客,嫌主人家的食物沒有什麼味道,所以主人就加了點鹽,加了鹽以後食物果然美味了許多,于是這個人就以為自己知道了食物美味的真谛,就暗自嘀咕“食物好吃都是因為鹽,放一點就這麼好吃,那如果多放點豈不是更好吃?”這個人沒什麼智慧,就開始隻吃鹽,沒過多久鹽破壞了他的味覺,反倒成為了他的禍患。
其實這個小故事暗含兩個人生哲理。第一個就是事物之間的内在關系,其實也就是均衡之道,很多時候我們看待問題不能忽視它所處的環境,因為這些都是相對而言的,如果忽視掉其他因素,那麼我們所關注的東西也隻是空中樓閣,本身也是謬誤的。第二個相信很多人都讀懂了,那就是“适可而止”的到底,不管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限度,一旦超過限度好事也可能變壞事,就像好好學習好好工作本來是好事,但是倘若你工作學習到廢寝忘食,損害到自己的身體健康,這個時候好事也就變成了壞事。
其實我們小的時候都曾讀到過很多寓言小故事,很多在當時讀來可能會覺得很可笑,就像《掩耳盜鈴》和《刻舟求劍》一樣,但是當我們再回過頭去細細思量,相信又會有新的收獲。很多小故事看似簡單,實則蘊含着人生真谛,就像《愚人食鹽》一樣,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