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
聖人以神道設教——《易經·觀卦》
我們看孔子的畫像與塑像有很多種造型,但他的雙手交叉,拱手胸前的手勢卻基本相似,而且都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類似斜放的“十字架”。
這個特定手勢有何具體含義?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一堂國學·麒名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種解讀:
第一,孔子的手勢為古代士人相見的“拱手禮”。
古人見面打招呼,鞠躬,身體微微前傾,雙手交叉前伸,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女性與之相反),形成“爻”字,表示虔誠恭謙之意。
第二,此為孔子行教的手勢。
因為這個“爻”字,正是甲骨文中“教”字的寫法。
孔子兩手相交,手心向上,這是在交五。
甲骨文中,五字的寫法是
“從二,五行也。”
《說文解字》說,乂,古文五,二五天地之數。
小篆的“五”字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加了“二”,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
《說文解字》對“五”的解釋是,
“五行也。古之聖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而後造此字也。從二,像天地。侌昜(陰陽)在天地閑交午也。此謂㐅也。古文之意: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陰陽交午也。”
所以,孔子兩手相交,成“㐅”,也可能與陰陽五行之氣在天地間交流傳達有關。
這也就解釋了,古人之學,首先是天地自然之學,學習之後才能覺悟。
所以繁體字“學”、“覺”都與孔子的這個手勢,确切地說與《易經》的“爻”辭有關,都代表雙手捧着“爻”辭而觀察、研究的意思。
群經之首的《易經》八卦,每個卦有三個爻,代表天地人三才。
《易經》64卦每個卦是“兼三才而兩之”,所以每個卦有6個爻,同時上面三個爻有陽的屬性,下面三個爻有陰的屬性,都是源自古人觀察天地陰陽變化,尤其是太陽一年四季的運轉動線的抽象總結。
從“學”、“覺”等字的本意來看,古人最初的學習範本鼻祖,很可能就是《易經》的“爻”。
這個“爻”字,也是甲骨文中“教”字的寫法:
《說文解字》對“教”的解釋,會意字,從攴( pū),從孝,孝亦聲。“攴”,篆體象以手持杖或執鞭。在奴隸社會,奴隸主要靠鞭杖來施行他們的教育、教化。
但一堂國學認為,“教”字繁體裡的“攴”pū,是輕輕打擊的意思,就像教書先生的戒尺,也可能源自遠古宗教儀式中的權杖。
《易經》中的“風地觀”卦說“聖人以神道設教”。
【說文】“作敎上所施,下所效也。”
成語“上行下效”也完美诠釋了“教“的本意。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攴,從孝,從爻,從子,從文。
一個手拿權杖的長老或是領袖教導孩子或子民觀察“爻”。
所以儒家領袖孔子的雙手合“爻”以交五,求天地萬物和諧,推行教化的含義就越發明确了。
甲骨文中,天數五,地數五。
一、三、五、七、九這五個奇數為陽數,指天;
二、四、六、八、十這五個偶數為陰數,指地。
左手為陽,右手為陰,陽主外,陰主内,所以孔子的手勢是左手在外。
第三,孔子的雙手交叉是一種非常古老神秘的自然崇拜儀式。
就像基督教的“十字架”,“Ⅹ”和“十”最初的圖騰十“太陽”。
交叉的雙手,象征光芒萬丈,光照千古,日出日落,四季輪回,所以太陽也代表重生和輪回。
孔子傳播文化知識,猶如太陽,光芒四射,開化文明,開啟民智。
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一堂國學·麒名 中國民俗學會會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