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涵

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涵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8 19:44:48

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涵(有人誤解中庸了)1

如今,很多人一碰到“中庸”,就認為它是告訴人們做個平庸之人,告訴人們不做出頭鳥,其實,這是對中庸的極大誤解。

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涵(有人誤解中庸了)2

中庸告訴人們如何把任何事情都做得恰到好處,告訴人們如何避免修身、行事、處世中的各種錯誤,它能将人們的道德、見識都培養得至厚至高,能引導普通人成為值得尊敬的聖人君子。可以說,它是一部儒家最高“智慧的秘籍”,指明了人生的大道,給出了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

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涵(有人誤解中庸了)3

《中庸》本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但朱熹将其拿出來,與《論語》《大學》、《孟子》并稱為“四書”,認為它是最重要的儒家典籍之一。如其名,中庸主要講解的就是有關“中庸之道”的問題。

“中庸之道”,也被稱為“中和”、“中和之道”,它是儒家最高的道德修養标準,最高的立身處世原則。孔子曾感慨:“中庸之德其至矣乎!”曆代儒家君子都以追求中庸、恪守中庸,為修身養德的原則。

什麼是中庸呢?平常理解就是去極端、取中間、不偏不倚、均衡之道。宋代的程頤解釋說,“不偏之為中,不倚之為庸。”也就是沒有偏頗,恒定有常。朱熹注解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即不偏不倚,保持平常之心。

中庸之道,小而言之,就是“不偏不倚”四個字而已,可要推廣開來,天下萬物運行之理無不囊括其中,大千世界各種處世智慧無不由其衍生;小處可以遵守它修養個人的品德,保全自身;大處可以遵循它治理天下,引導萬民;淺顯處極為普通,不脫離平常的衣食住行;精深處難以言說,連至明的聖人都無法說得清楚,完全做到。

在現代社會中,《中庸》閃耀着智慧光芒、道德光芒,遵守中庸德行就能進步,事業就能成功,生活就能幸福,聲望功績就能彰顯;違背中庸,事業、生活都會遇到挫折,人生的價值就不能實現。

子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之道”簡稱“中道”,引申一步,中道可以理解為中國人千年以來的做事之道。

中道是做人做事的至高格局和頂極智慧。中道智慧主要體現在如下十個方面:

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涵(有人誤解中庸了)4

一、踐行中道,自律、自尊,節制自己

中庸之道,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能夠節制自己,既要節制内在的感情欲望,也要節制外在的行為。“節制”不是消滅,不是要人們徹底地滅除人欲,什麼娛樂活動也不做,而是要在有這種感情、活動之時,保持一個合理的度。很多事情,有度而為就是好事,有益于身心健康,但若沒有尺度,盡情地縱欲,就會将好事變成壞事,引導自己滑向堕落的深淵。

一個能夠節制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各種事情的美好,才能在事業和生活中取得一番成就。

二、中道處世,盛而不滿

所謂“中”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所謂“庸”就是平平常常,合乎人情。中庸之道就是教人們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懂得道理後,不僅在行事上要将平常、有度、均衡等做到到實處,内心也要永遠保持一種協調和諧的心境。用這種中和的心境去處世,才能永遠保持窮而無怨,富而不驕,困而無憂,達而不傲,事業也就能永葆生機,盛而不滿了。

中道是均衡發展,避免兩個極端,一個是做得不足,沒有信心,自暴自棄;一個是做得過頭,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做得不足的弊端大多數人都能夠克服,通過積極努力彌補自身的不足,從而戰勝弊端,取得成功;踐行中庸之道,難就難在成功以後怎樣保持平常心,不驕傲自滿。

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涵(有人誤解中庸了)5

現實中有很多人,通過努力而取得了成功,但成功以後便肆意妄為,認為自己成功是天命所在,如何放縱也不會受到懲罰,于是忘乎所以,為所欲為,再也聽不進去善意的勸告,再也不能保持昔日不驕不躁的作風。結果,随着驕奢恣肆而來的必然是慘痛的失敗。

三、踐行中道,戒驕戒躁,切勿清高自傲

子貢向孔子問道:“子張和子夏兩個人誰更賢能一些呢?”

孔子回答:“子張事經常過頭,子夏做事常常不夠。”

子貢說:“這麼說來是子張更賢能一些了。”

孔子搖搖頭,說:“做過了頭和做得不夠是一樣的。”

要想符合中道,就必須把握好一個“度”字,這無論對于修身,還是做事,都是最難的。不夠這個度,說明用力不足,還未達到盡善盡美;超過了這個度,說明用力過多,有畫蛇添足的成分。對于修身求道之人而言,這兩種錯誤都是需要用心避免的。

做得不夠的人,被孔子稱為狂者,他們大多比較随性,志大言高,做事的時候常常存在懈怠的毛病。他們對人、對己都要求不夠,有了毛病過于包容,常說:“算了吧!”“就這樣吧!”“可以就行了!”……這種人志向很大,能夠認識到聖賢是怎麼做的,口中也經常稱贊先賢,以先賢為目标,但他們卻不能嚴格磨砺自己,使自己的行為和言論完全相符。

雖然這種人容易相處,也懂得大道理,但不能在事業上精益求精,故而很難創建一番超出常人的偉業。

而做得過頭的人,被孔子稱為狷者,他們大多固執孤僻,無論做事還是為人都過于較真。他們也能夠向前代聖賢學習,但卻不知道聖賢所掌握的度,看到别人有一點做得不好,他們便不願與之交往;看到别人某處不如自己,便輕視别人,這都是不符合中道原則的。

四、踐行中道,不可自作聰明

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涵(有人誤解中庸了)6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說:“人人都說'我很聰明’,可像禽獸那樣被人驅趕到網扣、陷阱之中,卻不知道躲避。人人都說'我很聰明’,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也堅持不了。”

人人都覺得自己很聰明,但卻常常陷入困窘、禍患之中,這是為何呢?就是因為人們太過“聰明”,自以為是,好走極端,不知适可而止,所以自己投入了陷阱之中還沾沾自喜。

人人都覺得自己很聰明,卻不知道中庸之道的好處,或是了解中庸之道,卻不能長期堅持下去。最終依舊落于邪僻之中,這怎麼能稱得上是聰明呢?

為人不要沉迷于小聰明,要有大智慧。小聰明盯着眼前的益好,能夠讓人獲利于一時,大智慧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利在長遠;有小聰明的人喜歡走極端、争強好勝,有大智慧的人固守中庸之道、平和寬厚。

踐行中道,堅持不懈才有成效。

中庸之道需要長久不懈地踐行下去,才能做到善始善終。任何成功的背後都必然包含着長久的不懈努力,沒有事是一蹴而就的。學習知識需要一點一點的積累;修養道德需要一點一點地步;做成事業需要一點一點的努力;不能靜下心來,走過布滿荊棘坎坷的鬥之路,就永遠不會得到成功的輝煌。

五、踐行中道,君子之勇非愚莽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以剛強勇敢著稱,他也常以此而感到自豪。

一次遊學中,子路在陪侍孔子的時候詢問:“如果老師将要統率三軍,将帶着誰一起去呢?”他以為孔子一定會說帶着自己去。

但孔子卻說:“暴虎馮河,死也不知悔改的,我不會帶着他一起去。一定要帶遇事時知道畏懼,善于謀劃使事情取得成功的人。”

孔子并非故意給愛徒潑冷水,而是借此告訴他,勇敢不是盲目地逞強,而應知道畏懼,講求謀略。

《呂氏春秋》中說:“大勇不鬥,大兵不寇。”

真正的勇氣不是争強好勝,不是用蠻力去壓服别人,而是懂得什麼時候該有勇氣,什麼時候該退避。不知退避,一味向前,不知躲避災禍,一味蠻幹,這不是勇,而是愚蠢。

六、踐行中道,強大來自于對道義的堅守

每個人都期望自己是個“強”者,勇敢的人期望自己是個剛強的勇士,寬柔的人也期望自己是個堅強的君子。那麼該如何修養自己“強”的品德呢?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強”來源于哪裡?為何有的人能夠“衽金革,死而不厭”,有的人卻膽小怯懦,臨陣脫逃?

為何有的人能“和而不流、中立不倚”,有的人卻趨炎附勢、随波逐流呢?

“強”來源于對道義的堅守,而不是争強好勝。一個人隻有内心具有為捍衛道義而犧牲的精神,他的勇敢、堅強才能流露于神色、行動之中。

如果内心并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強,隻是因為那種想勝過他人、威吓他人的欲望而表現出剛強,這種剛強也是不穩固的。

例如燕太子丹刺殺秦王之時所派出的秦舞陽一樣。他年少時即殺死過人,平時用眼睛瞪别人,沒有人敢直視他,可一旦到了關鍵時刻,他立刻露出了外強中幹的本色,在秦廷上吓得瑟瑟發抖。

而同行的義士荊轲則不然,他雖然沒有像秦舞陽那樣殺過人,更是在與他人争鬥的時候吓得屢次逃走,此時卻顯得沉穩冷靜,因為他心中想着挾持暴秦,歸還侵占的六國土地,同時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就是這種内心對道義的堅守,讓他變得剛強起來,變得視死如歸。

一個人能夠将道義放在心中,保持良好的操守,他才能擁有不能被屈折的“強”。相反,如果這個人不知道什麼是道義,行事沒有操守,即使平時再勇武,到了危急時刻,他的“強”一定會消失殆盡。

七、踐行中道,君子之強寬柔以教

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剛強勇敢?不是争強鬥狠,而是懂得辭讓,能以寬容的心去包容他人。争強鬥狠、死不退讓的匹夫之勇容易得到,寬容柔和以禮進退的君子之勇難以擁有。可是世人大多隻稱道匹夫的勇猛,卻常常忽略君子的勇敢。

踐行中道,為道無須畏難。孔子的弟子冉求,曾經對孔子說:“老師啊,不是我不喜歡您的道理,隻是我能力不夠啊!”

孔子聽了很不高興,批評他說:“能力不夠的人,做到一半堅持不下去時才放棄不做,而你一開始就給自己畫了一條線,停止前進。”

很多人知道聖賢之道的好處,卻不去施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認為太難了,自己不可能做到。

孔子對這個問題有過多次論述,他曾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說:仁道很遙遠嗎?并非如此。

隻要自己立志于仁道,仁道就在腳下。還有一次,孔子聽到“棠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這幾句詩,便感慨着評論道:“還是不想啊,如果真的思念,又怎麼會畏懼遙遠呢?”暗指那些說大道遙遠的人,求道之心還是不夠堅定,如果真的立志于大道,怎麼會畏懼它遙遠呢?

先賢之道都有淺顯易懂的一面,是普通人都可以理解的,隻要不畏懼困難,不好高骛遠,時時踐行它,就一定能夠取得定成就。

八,踐行中道,素位緻遠

子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安于其本來所處的位置,做應做的事,不對外界存有非分的奢求。原本富貴,便做富貴者該做的事;原本貧賤,便做貧賤者該做的事;原本處于夷狄之地,便做夷狄該做的事;原本遭受患難,便做患難中該做的事;君子無論處于什麼境況之中,都能夠安然自得。居于上位,不欺淩下屬;居于下位,不阿附上司;端正自己而不責求别人。

君子素位而行,不安于現狀,不貪求富貴,不屈服于權勢,恪守原則,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有的人貧窮的時候,很有操守,可一旦獲得富貴,便忘了曾經的原則,開始收受賄賂,玩弄權勢,為所欲為;有的人富貴的時候,并沒有做什麼,可一旦陷入貧窮,便為了擺脫這種處境,去做很多不正當的事;還有的人當周圍的環境好時,尚能夠保持一定的原則,可一旦被小人所環繞,他就會“入鄉随俗”,丢棄了自己應當恪守的原則,同周圍的人同流合污。這些行為都是君子所不認可的,都是在實際生活中應當竭力避免的。

孟子曾經和學生萬章談起過“鄉願”,說孔子最厭惡的就是鄉願。萬章不明白,孟子便告訴他,鄉願就是那些八面玲珑、慣于讨好他人、沒有自己處世原則的人。他們見到了君子,會稱贊君子做得不錯,很好很好,就像他們也是君子一樣。

可他們見到了不正當的事,依然會說“很好很好”,從而助長别人的惡行。孟子認為這種什麼都很好很好的“好好先生”是最危害德行的,他們“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骨子裡很壞,君子都不願接近他們。

九、踐行中道,修養不可急功急利

修煉中庸之道永無止境,但并不遙遠。“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所以任何人都無須妄自菲薄、自暴自棄。人非聖賢,不可能天生就達到至誠至明的境界,但這并不代表着我們就該停步不前,永遠不可能取得什麼成就。天資不聰明,但可以後天努力。别人天生就仁德,我們沒有,但我們可以通過“力行”的方式修養自己的仁心,最終也成為道德高尚之人;别人天生就智慧,我們沒有,但我們可以通過“好學”來求取知識,增長自己的智慧;别人悟性高,很容易就達到了“誠”,我們悟性低,那就付出更多的努力。别人用一天完成的事,我們可以用三天;别人直接能達到的目标,我們沒有那能力,可以采取迂回曲折的途徑。隻要有恒心,不放棄,雖然起點不同,遲速不等,但最終都是通向“至誠”的境界。所以孟子說“人人可以為堯舜”。

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涵(有人誤解中庸了)7

十、《大學》中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追求至誠是沒有止境的,整個人生都應該在不斷的自我完善、自我更新中度過。君子不應該過于看重目标,而是把整個前進的過程都當作是快樂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