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他們有一種超自然力,會保護自己,并且還可以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裡,圖騰實際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
比如,我們華夏民族崇拜的龍,就是一種圖騰。而每個姓氏在其形成的過程中,也會有自己的崇拜物,因而也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姓氏圖騰。圖騰作為崇拜對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體現的血緣關系。圖騰崇拜的意義也就在于确認氏族成員在血緣上的統一性。
圖騰不是漢語言的傳統表述,而是個外來詞。圖騰一詞最早見于1791年在倫敦出版的英國商人人類學家龍格所著的《一個印第安譯員兼商人的航海探險》一書中。圖騰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圖騰崇拜的對象也極為廣泛,由動植物、非生物及自然現象,其中以動植物為主,動物又占絕大多數。
姓氏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越早的古文字越是象形,因而可以更加直觀地顯現中華民族的濃縮形成史。中國古代是否有圖騰尚有極大争議,至于姓氏圖騰,争議更大。
當前網上流傳的“姓氏圖騰”,為現代畫家的“創作”品,其像征意義,有些可能會與各姓氏圖騰的“原始意義”相背離,隻能當一家之言吧。
比如,黃姓圖騰,黃字的初文(最原始的本字),是一個象形字,中間的環狀物,當系佩之體,即雙珩之所合成,也就是璧,上面是用來纏系玉佩的佩衿,古代稱“複”,上面的一橫是玉衡,下面是二系垂。中間的璧,古代又叫“璜”。從字形上看,黃字像上古先民們身上經常佩飾的玉佩,它就是“璜”字的初文。可見,“黃”的最原始意思是指佩玉,在商、周青銅器文中,凡言賞賜佩玉,均用“黃”字。
黃是軒轅黃帝的族稱。是姬姓的别體。黃圖騰是龜的正視圖,臣為龜,稱玄武。巳為蛇,龜蛇合文也稱玄武,作“熙”。後裔随母系(女性下傳)稱(姬),随父系下傳姓黃。黃姓始于軒轅氏黃帝,而黃帝随母姓—姬。軒轅氏在沒有成為中原領袖之前隻能稱軒轅氏,不能稱黃帝,黃帝王字本為竜,讀作“龍”音,至今人們仍然使用這個字。
而在網上流傳的黃姓圖騰,是因甲骨文中的“黃”字形似龜形,所以才被他人誤解宣傳。黃姓後人以“黃”為龜形“不雅訓”,應改為“黃鹂”,(鳳鳥、凰鳥圖騰)稱為黃夷。
附錄:中國百姓圖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