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桃舊符?“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新桃舊符?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今天是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門前最先映入眼中的,當是門上貼的新春聯了。一副春聯,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多少美好的願景。
年年春聯年年新。不管上一年的春聯内容多麼精彩,哪怕紙張色彩依然鮮豔,新的一年,人們總要換上新的春聯,“舊符”換作“新桃”,寄托新的祝福。
有此一說,“桃符”原來是古時挂在大門上的兩塊畫着門神或寫着門神名字,用于避邪的桃木闆,由于後人往往把春聯貼在桃符上,于是後人就以“桃符”借指“春聯”。難怪王安石要在《元日》這首詩中這樣寫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春聯》裡也說:“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春聯,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内容之一。
年前去買春聯,發現在賣春聯的櫃台前聚集了很多人。我忽然發覺,現在,過年的很多傳統習俗都已經丢失了,但家家戶戶買春聯、貼春聯的習俗始終沒有變。不過,春聯的内容總是随着時代和生活的變化而變化。這倒讓我想起歌德的一句名言——“忠于守舊,樂于創新”。春聯是傳統的,千百年來,它走進千家萬戶,傳承着中華傳統文化,廣受大衆歡迎;春聯又是與時俱進的,每一個新名詞都深深地烙上時代的印記,講述着新成就,描繪着新希望。
近幾年,每到臨近春節,本報“大地”副刊都會刊發一批春聯,當中的一些句子也總能讓人讀出時代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譬如前幾日“大地”副刊剛剛刊發的一組:“禹甸高揚絲路曲/中樞大寫小康詩”“玉宇生輝,桑梓斑斓邀客賞/金猴獻瑞,城鄉璀璨笑春歸”“刷新朋友圈,春風布局十三五/點贊時間表,好夢擎旗億萬千”“絲綢古道重光,宏開偉業鋪雙軌/科技榮膺諾獎,綻放東風第一枝”……這裡面,既有對過往一年的回顧和總結,又有對新的一年的期盼和展望。而諸如“絲路”“朋友圈”“十三五”“諾獎”“點贊”等詞彙,更是體現着時代的熱點和生活的變遷。
從某種意義上說,春聯,不僅是一種民俗文化,也應是一種最“微小”的文學形式吧。春聯的創作者,除了古今詩文大家,大多還是來自長期工作在第一線、紮根于生活深處的普通百姓。他們的“創作”可能不夠“專業”,卻很質樸;不僅守“舊”,且善創新。
我們的許多寫作者,在埋頭“大塊文章”之餘,不妨也向這小而又小的春聯學習學習,如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