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篆刻,從漢印開始學起,是最正統,最合理的路子,“印宗秦漢”,早已成了篆刻學習者的共識,但究竟向漢印學什麼?初學者總覺摸不着頭腦,這是個必須解決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祝竹先生在《漢印技法解析》一書中曾有說明,但卻不夠詳細、具體,今天我們把這個問題細緻說一下:
一、學習缪篆,養成字法規範
字法是學習篆刻的首要問題,因為字法牽涉篆法,篆法又影響章法,進而影響章法、刀法,而現在我們所說的篆刻文字,實質上大多指的缪篆文字。漢代缪篆文字,是用于治印的專用文字,《說文解字序》中說:“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也。三曰篆書,即小篆。四月左書,即秦隸書。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不管後期如何發展,是“印從書出”也罷,“印外求印”也罷,缪篆始終是最基礎的入印文字,而缪篆最典型的樣本,即存于漢印之中。
初學者經過系統的臨摹學習之後,就不會再把小篆和其他篆書文字混入漢印印式使用,而這一點,非常重要。
(漢印:任定國印)
臨摹漢印是學習缪篆最笨,也是最管用的方法,刻一遍某個字,總比看着字典寫一遍要記得清楚得多。《漢印文字征》、《漢印分韻》等字書,可以在創作時查字,認識缪篆,最紮實的方法還是臨摹。
(《漢印文字征》内頁)
在臨摹漢印的過程中,一字一字地記,注意學習缪篆的規範寫法,通過缪篆同一個字在不同印中的篆法變化,理解缪篆的變化規律,還要體味在不同的印面環境(長方形、方形等)中選擇和組合繁簡不同的文字,記準不同用字需求時筆畫的增減方法。舉例說一下:
(馮文之印)
比如上面這一方“馮文之印”中“馮”字的篆法,跟下面這方“馮定之印”的“馮”字的篆法差異明顯,
(馮定之印)
這樣的變化,大量存在于漢印之中,記憶這些缪篆文字,需要大量的臨摹積累。隻有有了這些積累,篆刻創作時的配篆能力才會提高。
二、學習漢印的章法,從漢印學會篆刻布字的秩序
漢印章法的基本特征是平正方整,其基本原則就是“均分印面,任疏任密”,學習漢印的章法,需要有老實的态度,臨漢印一段時間之後,初學者會感到漢印的章法過于簡單,過于平淡。實際不然,用心去體味漢印平淡中的深義和平正中的變化。而感受平正,讀懂平正,是學習漢印的第一步,也是學習漢印的最重要的一步。
臨摹漢印,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掌握漢印布局以平正為主的基本程式,學會營造平衡穩定的印面。舉例說一下:
(太醫丞印)
它看似隻是一方四字占地均等的漢印,實際變化很多,比如“醫”字的筆畫變細到什麼程度,比如“太”字的筆畫變粗到什麼程度,“太”字的左右兩筆為什麼沒有占滿右上角等等都包含在基本的平正端莊之中,秩序井然。初學漢印,就是要學會無論如何變化,都能保證印面的秩序。究其根本,漢印最基礎的東西,就是古樸、平正、簡單。
平正、簡單,其實就是最高級的美!
三、訓練嚴謹的規矩,蒙養博大的氣象
這是祝老師的原話:臨摹漢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基本功訓練的過程,也就是傳統說法中的“養氣”過程。
(漢印:中勳私印)
注重練功和養氣,是前人臨摹漢印的基本心态。臨漢印不能希望臨一方印就有一方印的用處,但卻應當臨一方印有一方的收獲,臨摹漢印,最重要的是靜下心來,練功、養氣,與古人對話,感受古人的氣息,學習古人的規矩。初學篆刻,不缺奇思妙想,缺失的是古人的嚴謹和從容。初學者不怕出不了規矩,隻怕進不了規矩。
最後,附上印友“汶墨堂”一方漢印的臨摹過程圖,仔細觀察其中的細節調整。
(鈎描印稿)
認真鈎描是保證臨摹質量的第一步,一定要鈎描精确,注意任何細微的細節,印稿越準确,臨摹效果越好。
(上石)
上石不清楚時,要注意描補使之清晰。
(塗黑)
用墨将沒有文字處塗黑。注意他細節處的調整和描補。
(施刻完成)
邊框的處理,線質(直與曲,光與毛)的細節完成要格外注意。
(钤印)
漢印的氣息,自遠古而來,篆刻是古典藝術,臨摹的過程,就是培養高雅情趣的過程,最大限度接近古人的過程,在臨摹的過程中,初學者要自覺接受漢印平和高雅氣質的熏陶,積累見識和眼界,提高審美情趣。
(部分圖片引自網略,版權歸原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