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延續至清朝的法律中,有遇天下大赦而罪無可赦的“十惡之罪”,其中就有不孝之罪。
古代帝王的谥号中一般要加上“孝”字,漢朝除高皇帝劉邦外,其餘實際稱帝執政的劉姓皇帝的谥号中都帶有孝字,像漢武帝為漢孝武帝,漢宣帝為漢孝宣帝等。
由此可見古代對“孝”該有多重視,甚至為了弘揚孝道,還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比如:琅琊人王祥的“卧冰求鯉”,漢文帝劉恒的“親嘗湯藥”、陸績的“懷橘遺親”等,當然裡面的幾個故事難于理解,甚至詭異異常。
爬過泰山的人,如果知道舍身崖的故事,可能有類似的想法:踐行舍身崖是不是也可以作為第二十五孝?
舍身崖位于日觀峰南,臨近“望海石”、“仙人橋”,三面陡峭,下臨深淵。
站在崖邊倚欄極目遠望,泰山南麓蒼翠如黛,雲霧萦繞。俯瞰崖下, 則懸崖陡峭,壁立萬仞,驚險至極!
圖:舍身崖臨近瞻魯台,臨近一組巨石矗立其上
古代舊時有一陋習觀念,生身父母或重病纏身,或福淺命薄,其子女可到泰山頂上舍身崖處,隻要縱身一跳,便可得道成仙。
跳崖舍身陋俗在明朝萬曆初年,曾引起山東巡撫何起鳴的重視,他派人在舍身崖旁築起一道圍牆,以阻止人們跳崖。
清康熙五十六年,泰安州統張奇逢在岱頂目睹三人先後跳崖舍身,面對愈演愈烈的跳崖舍身陋俗,張深感痛心疾首,重修圍牆,派更夫守護,同時撰寫 “禁止舍身”勸導文章,且立碑以警世人,現該碑立于岱廟遙參亭内。
圖:泰安州同張奇逢撰寫 “禁止舍身”,現該碑立于岱廟遙參亭内
不知何時,“禁止舍身”碑從山頂運到山下。現在的舍身崖,石面寫有“瞻魯台”,臨近一組巨石矗立其上,分别為趙樸初的“造化鐘神秀”、周而複的“煙橫雲倚”。
右側巨石相對較矮,刻有“哀愚思道”四個字,警示在“舍身崖”獻身的人,不辯明理,盲從愚孝。
圖:瞻魯台及趙樸初所書“造化鐘神秀”
圖:周而複的“煙橫雲倚”
圖:“煙橫雲倚”的右側巨石相對較矮,刻有“哀愚思道”
“跳崖舍身”的孝心感天動地,但是踐行舍身則愚不可及。
既符合傳統價值觀,事迹又感人肺腑,才是對“孝”文化最好的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