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人類與世界在永井豪的手裡被毀滅了。
作為上世紀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漫畫家之一,永井豪大筆一揮——
就在《惡魔人》裡,創作出了漫畫史上那最壯大、也最具沖擊力的結局。
©湯淺政明作監督的最新《惡魔人》海報
人類與惡魔的一場大戰,所有善與美的人,都以慘死告終;
而原以保護人類對抗惡魔為己任的“惡魔人”男主角,也終在看清了人類的醜陋之後,抛下正義,徹底黑化。
在海邊夕陽的映照下,世界毀滅,男主便當,魔王撒旦成了在這世界孤零零的存在。
©《惡魔人》漫畫結局
無法想象,這一場景對70年代的讀者,有多震撼呢?
隻知道,24年後,庵野秀明在《新世紀福音戰士》的97劇場版中,幾乎原樣複刻了同一滅世場景。
©《新世紀福音戰士》97劇場版海報
《惡魔人》不是漫畫史上最早的末世題材,但它絕對是最有影響力的。
日本的“末日情結”
亞洲文化裡不太說“末日情結”,但日本是個例外。
《進擊的巨人》裡,人類已經被巨人逼退到了高牆築起的狹小世界内;
©《進擊的巨人》,高牆世界
但即使如此,人類還要時刻準備着面臨不知何時會到來的毀滅命運。
《甲鐵城的卡巴内瑞》中,人們在裝甲蒸汽機車裡生活和逃生,列車外是變異了的“卡巴内”鋼鐵怪物。
©《甲鐵城的卡巴内瑞》
《核爆默示錄》中,核電站的事故将原本繁華的東京,變成了世界上第一大“幽靈之城”,僅剩的幸存者們要在此掙紮和戰鬥。
©《核爆默示錄》
近些年來,幾乎每年的熱門動、漫畫作品,都有涉及到末世題材的佳作。
即使是少女漫,比如在末世背景下談戀愛的《最終兵器彼女》,也以對地球末日荒涼感的極佳展現讓人印象深刻。
©《最終兵器彼女》中的末日景觀
日本人們對末日題材的偏好,并非現代獨有。
往前追溯,早在手冢治蟲奠定漫畫基礎的時期,他就創作出過《火鳥·未來篇》這種不朽科幻名作。
漫畫結局,不同陣營、不同立場的人類因為互射核彈,導緻最終世界毀滅。
隻有在月球上的幾個角色才恰好逃過一劫。
©《火鳥·未來篇》漫畫結局
那是1968年,比後來永井豪在《惡魔人》裡以絕望至極的筆觸毀滅人類還早了5年。
但手冢筆下還是留了一些希望,批判的筆觸也僅僅是對決策階層而已。
到了繼承者永井豪那裡,就像是反叛一般,他讓所有的人類在互相懷疑裡,自相殘殺,自我毀滅。
一聲歎息。
©《惡魔人》同類的自相殘殺
《惡魔人》之後,恍然覺醒的漫畫家們才開始對末日題材進行孜孜不倦的探索。
《北鬥神拳》開場的背景就是:
“公元199x年,世界遭受核武器的全面洗禮後,人類文明毀于一旦。”
鬼頭莫宏的《星星公主》裡,救世的大任交到了女主角的手上;
宮崎駿84年[風之谷]裡,人類愚蠢的戰争和過度的掠奪得到了大自然的反噬;
©[風之谷],光明的結局
大友克洋88年的[阿基拉]裡,在東京被毀過一次的新東京,到處彌漫的末日氛圍仍然讓人惶惶不安。
©[阿基拉]海報
于是,廢墟城市、衰敗大地的末日景觀,就這樣通過一代代的動、漫畫作品,敲擊着人們的心靈。
戰後核夢魇
巧合的是,幾乎是和《惡魔人》漫畫結局的同一時間,小松左京那部影響深遠的小說《日本沉沒》出版。
那是73年,一邊是世界毀滅,一邊是日本沉沒,當時代的人們沉浸在對末日的幻想裡。
©06年電影版[日本沉沒]場景
溯及緣由,還是要回到二戰後東西方世界的“冷戰”。
在緊張、壓抑的政治背景裡,雙方按兵不動的可是百萬軍隊和數萬核彈頭。
可能一個不小心,觸動的可就是地球被毀滅上好幾次都有。
對這種擔憂,展現最直觀的作品是庫布裡克的[奇愛博士]。
©[奇愛博士],應對會議
一個極端的美國空軍将領,擅自下令飛行部隊飛往蘇聯,空投核武器,卻未想,一旦投下将觸動“世界末日裝置”。
于是,怎樣阻止這場災難,就成了一出黑色幽默的鬧劇。
荒誕,又富有遠見。
70年代的美國,有[瘋狂的麥克斯]這樣的末日荒土世界,也有[魔界傳奇]、[小街的毀滅]這樣的核爆擔憂。
©[瘋狂的麥克斯]
而日本的70年代,又有了戰後複興的命題,社會高速發展,各種危機也日益展現。
不安感就成為了末日幻想的營養液。
于是,日本的70年代有“諾斯特拉達穆斯的大預言”,世界将在99年滅亡,信者無數。
“Armageddon”
《聖經》裡說,上帝終将與魔鬼一戰,而所有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審判,這一天也被稱作“審判日”。
而這場末日之戰,就被叫做“哈米吉多頓之戰(Armageddon)”。
©哈米吉多頓之戰
Armageddon已經成為“末日”之意,比如[世界末日]的英文片名就是“Armageddon”。
實際上,末日論是基督教關于人類與世界最終命運的基本教義之一。
可以說,人們對末日的最初概念和最初想象,都來自于基督教。
永井豪的《惡魔人》裡,人類與惡魔之戰的設定,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鑒了“啟示錄”裡的“哈米吉多頓之戰”。
于是,整部《惡魔人》就成了一部對“戰争與末日”的黑暗寓言。
©《惡魔人》,兩方之戰
“啟示錄”裡寫末日景觀時是這樣:
“随後有巨響夾着閃電和雷轟,還有空前猛烈的大地震。巴比倫大城裂作三段,其馀各國各城都淪為廢墟!”
終末思想,和對末世的各種描寫,從那時開始,就廣泛出現在相關的啟示文學中。
1824年,曾創作出過《弗蘭肯斯坦》的英國女作家瑪麗·雪萊寫了另一部幻想小說。
©[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劇照
在21世紀末,希臘與土耳其開戰,導緻瘟疫橫生、人類滅亡。
但一名貴族具有奇異的免疫力,因而幸免于難,成為了唯一的幸存者。
而這本叫做《最後這個人》的小說,就成了近代終末題材的先驅之聲。
從此,相關題材如雨後春筍。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影出現,末日題材也就随之到了電影裡。
1916年,奧古斯特·布洛姆導演的默片[世界末日],是最早的一部末日電影。
©1916年的[世界末日]
彗星來襲,水漫大地,一片蒼茫。
早期的還有1924年的[地球上最後一個人]、1928年的[世界末日]等等。
再往後,有62年克裡斯·馬克傑出的[堤],成為日後特瑞·吉列姆[十二猴子]的靈感來源。
©[堤]的海報
90年代之後,以[後天]、[2012]等為代表的末日題材大有泛濫之嫌,暫表不談。
但未來,人類将往何處去,仍然将會是一個貫穿古今的、永恒的命題。
你知道,《惡魔人》給出的答案,未必是最終答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