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語言:你知道什麼是“北字掠無蟛蜞”嗎?快來挑戰解釋
在潮汕地區,年輕人對某些事情持有不同意見想作解釋時,上了年紀的老人總會說“校生人(指年輕人),魯北字掠無蟛蜞出”。那麼“北字掠無蟛蜞”是什麼意思?下面“潮汕人愛潮汕”來說一下個人的見解。如果你有不同的解釋,歡迎留言讨論。
“北”,也有部分人寫成“識”,意思:識别。“北字”指認識字,泛指有文化、有知識的人。
“蟛蜞”(有的地方寫成“磨蜞”)是蟹的一種,潮汕地區江河沼澤岸邊的泥洞、石縫裡時有可見。在空港區炮台、地都鎮一帶的鹹草灘以及溝渠裡,也常有其身影出沒。個子比“大閘蟹”小,全身深褐色。腳鉗較大,内側嫩白,外呈褐紅,尤為醒目。
“北字掠無蟛蜞”指人做事墨守成規、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或瞻前顧後,讀死書、認死理,最終一無所獲、一事無成。
“北字掠無蟛蜞”的來曆在潮汕有二個版本。
版本一:從前某村有個老秀才,雖滿腹經綸,卻無計營生。看到村裡一些群衆常到海邊捉蟛蜞賣錢,他也放下架子,背個魚簍來到海邊涉獵。海邊蟛蜞的确非常多,但人一趨上去,它們便紛紛逃入大堤的石縫裡去。老秀才便追上去,正待舉鋤欲挖時,忽見大堤上赫然寫着官府告示:“嚴禁毀堤捉蟛蜞”,不覺就住了手,心想:對啊,蟛蜞事小,毀了堤後果不堪設想。于是,不但自己不敢挖,而且使勁說服别人停止挖堤。但村民們都不識字,也無功夫聽他勸說,隻一個心思挖掘。結果,秀才一隻蟛蜞都捉不到,而村民們卻捉得挑不完,于是人們便說:北字掠無蟛蜞出。
版本二:康熙年間,清政府為了對付鄭成功的複明活動,遏止海上武裝力量與沿海民衆的聯合,實行了消極的靖邊政策——海禁。
當時潮汕沿海居民被内遷五十裡。整個韓江三角洲的饒平、澄海、潮州人民,皆在遷徙之列。沿海地帶,劃地築堤為界,限期迫遷,邊民越界出海捕撈者殺。
告示出後,識字怕死的人不敢越界到海濱謀生;有些不識字的深夜照樣越界,捕了魚蝦蟛蜞,賣了錢,勉強度日。這樣,識字的反倒吃虧。于是,這句話就這樣傳開了。
我個人比較喜歡第一種版本,大家覺得“潮汕人愛潮汕”的解釋如何? 因為潮汕文化博大精深,我的解釋不一定準确。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