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蒲松齡因為什麼出名

蒲松齡因為什麼出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8 14:13:19

蒲松齡因為什麼出名(蒲松齡的悲催一生)1

公元1687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在山東鄉試的号舍内,一位來自山東淄博的48歲考生正在奮筆疾書。面對考題,他文思湧動,沒過一會兒就開始翻面作答。然而,當他在答完題将科考試題紙攤開之後,頓時吓得魂魄出竅,面色極其難看,并癱倒在地。

因為這位考生攤開考試紙才發現,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竟然空出兩頁為作答,也就是第一頁寫完之後,直接翻到了第四頁上作答。這種情況在科舉考試中稱之為“越幅”,凡是“越幅”者一律罷免其錄取資格。

在科舉考試中,對于書寫格式有着嚴格的規定,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用紙,每頁規定為十二列,每列之間由紅線隔開,每列規定隻寫二十五個字。必須嚴格按規定作答,凡是書寫超出紅線、空頁等“越幅”情況,均具有舞弊之嫌,一律不給予錄取資格。

像這種因為“越幅”而失去錄取資格,原本是鄉試中很少出現的情況,然而卻發生在了這位已經48歲的考生身上,确實讓人難以理解,按時間推算,這已經是其第十次參加鄉試了。屢試不中的現實再一次打擊了這位落魄考生,然而并沒有打消其徹底放棄科舉考試的決心,他的科舉之路一直延續到七十多歲。

這位48歲考生,雖然第十次鄉試失敗了,雖然他一生都未能考取舉人,科舉上籍籍無名的他,如今其大名卻為國人所熟知。此人正是文學史上鼎鼎有名的《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

一、詭異的讀書生活

對于蒲松齡的科舉之路,真可以用“詭異”二字來形容。按道理說蒲松齡還有才華的,但自十九歲考中秀才之後,就一直考不取舉人,考了十五六次,直至七十多歲也沒有考取舉人,實為曆史罕見。

公元1640年,蒲松齡出生于山東淄川縣的一戶沒落的商人家庭,父親蒲盤也是讀書之人,在科舉上未取得任何功名,之後為養家糊口才走上了經商這條道路。明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社會動蕩不安,蒲盤便放棄經商,回到故鄉買田置業。

蒲松齡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及家庭情況下出生的,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後,開始逐步确立起對全國的統治,社會的方方面面也開始穩定下來,并開始不斷向前發展。在父親的教導之下,年僅五六歲的蒲松齡開始跟随父親研讀儒家經典書籍,父親也寄希望于兒子身上,希望其完成自己所未能完成的科舉及第的夢想。

在父親的諄諄教導之下,年少的蒲松齡聰明好學,遍讀儒家經典;且思維敏捷,文筆也是非常了得,頗受當地文人稱贊。公元1658年(順治十五年),19歲的蒲松齡參加了最低級别的科舉考試――童生試(由縣試、府試、院試三級考試組成)。

在當地知縣主持的縣試考試中,年少有才的蒲松齡第一次拿了個第一;在接下來知府主持的府試中,蒲松齡又一次拿了個第一;随随便便一出手,就連拿了兩個第一,由此可見蒲松齡還是有水平的,其對于儒家經典還是有一番研究的。

幸運并沒有因為蒲松齡連拿了縣試、府試兩個第一而停止,在接下來由山東學政施閏章主持的院試中,年僅四十歲的主考官施閏章出了一個名為“齊人有一妻一妾”的考題。

“齊人有一妻一妾” 是孟子所作的一篇經典散文,講述了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寓言故事,強烈諷刺了那些毫無禮義廉恥之人。對于這樣的一個考題,一般考生都是寫一篇論述性散文。然而,蒲松齡卻創新性的寫了一篇故事,“齊人有一妻一妾” 本身就是一個故事,蒲松齡又另起爐竈講了一個故事,真可謂創新性十足。

看完蒲松齡所寫的故事,年輕的主考官施閏章對此大加贊賞,稱贊蒲松齡“觀書如月,運筆成風”,并且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因此将其列為這次院試的第一名。就這樣,十九歲的蒲松齡連拿了三個第一,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

蒲松齡因為什麼出名(蒲松齡的悲催一生)2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這個曾經賞識過自己的主考官施閏章,蒲松齡也是敬佩仰慕感激之極。在其著作《聊齋志異》卷十《胭脂》一文中,作者蒲松齡就直接稱“聞學使施公愚山賢能稱最,又有憐才恤士之德”,這裡所稱的施公愚山就是指施閏章(施閏章,号愚山)。

在《胭脂》文末,作者蒲松齡更是直接稱“愚山先生吾師矣”,因為主考官施閏章錄取了他,所以稱之為其門生。并在文中對施閏章大加贊揚,一會是最為賢能,一會是愛才憐才,一會又是斷案如神。總言之,在作品中,蒲松齡是把施閏章誇上了天,能用的誇贊恭維之言差不多都用盡了。

通過了縣試、府試、院試之後,蒲松齡才算是拿到了秀才這一身份,因為拿了三個第一,院試又拔得頭籌,所以蒲松齡的這個秀才又可稱之為“禀生”,每個月都可以到縣衙裡領取夥食費。也正是因為在童生試中拿了三個第一,蒲松齡在當地小有名氣,街坊鄰居都稱贊不已,認為其中舉、中進士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公元1660年(順治十五年),蒲松齡第一次到省城參加鄉試,結果是铩羽而歸。第一次參加鄉試的失敗經曆對蒲松齡的打擊很大,畢竟年輕氣盛,又拿過三個第一,自認為應該為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之人,卻在這次鄉試失敗而歸,怎麼不讓人掃興呢?

蒲松齡的鄉試失敗之路并沒有因為第一次失敗而停止,在接下來長達五十年的科舉之路上,蒲松齡一共參加了十幾次鄉試,每一次都是以失敗告終。說白了,無論蒲松齡怎麼考,就是中不了舉。

不到二十歲,就拿了三個第一,可稱的上是“頂尖級秀才”。自此之後,無論怎麼考,就是中不了舉。有才華、有學識,一輩子就是中不了舉,像蒲松齡這種情況,就是放在整個中國曆史來說,也是極其罕見的了。而這樣詭異的事情,還偏偏碰巧就被蒲松齡撞上了,而其又為《聊齋志異》作者,似乎還真是有之千絲萬縷的巧合存在。

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年),已經72歲高齡的蒲松齡繼續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因為年紀大,又考了多次都沒能中舉的緣故,朝廷念及其艱辛,就給了其一個“歲貢生”頭銜,地位比秀才高一點。至此,蒲松齡結束了其詭異的科舉人生。

蒲松齡因為什麼出名(蒲松齡的悲催一生)3

二、漫長的教書生涯

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已經連續三次鄉試失敗的蒲松齡迫于生計,開始在淄川縣東北的豐泉鄉王村教館教書,以此來補貼家用。這也是蒲松齡第一次教書,由此也揭開了其漫長教書生涯的序幕。

然而,這第一次的教書生活并沒有持續多久。公元1670年(康熙九年),蒲松齡同縣的進士,時任江蘇寶應知縣的孫蕙開始聘用其做幕賓。同年八月,蒲松齡到達江蘇寶應,正式成為孫蕙的門下幕僚之一。

公元1671年(康熙十年),孫蕙升任為為江蘇高郵州知州,蒲松齡便跟随其前往高郵。同年秋天,因為常年客居他鄉,蒲松齡思念故鄉及其妻兒老小,所以決定辭去幕僚回鄉生活。

這一次的幕僚生活也是蒲松齡生命中唯一一次離鄉這麼長時間,這次的經曆極大的增加了蒲松齡對于官場的了解,在某種程度上也開闊了其眼界。回到家鄉淄川縣後,蒲松齡繼續準備鄉試考試,以求實現金榜題名、飛黃騰達的人生理想。

在準備應舉的同時,迫于一大家子人的生計,蒲松齡開始重操舊業,到同縣的王雪因等缙紳家設賬教書,以此來養家糊口。之後的七八年時間裡,蒲松齡的教書生活還是處于不穩定階段,通常是輾轉多家做館,以此謀生。

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蒲松齡來到同縣西浦村的畢際有家做館,這一幹就是三十年。一直幹到其七十歲之時,才以年老為由,辭去了在畢家的西賓生涯。

畢際有為明末戶部尚書畢自嚴之子,比蒲松齡年長十七歲,曾任山西稷山知縣、江南通州知州。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因為任通州知州時糧食虧空問題而被免職,自此以後閑賦在家,直至逝世。

初到畢際有家做館之時,畢際有就對其關懷備至,禮敬有加;畢際有之子畢盛钜,比蒲松齡略小幾歲,更是與其互相稱兄道弟,感情甚笃。蒲松齡則尊稱畢際有為畢刺史,稱畢盛钜則為少東家。

在畢家做館的三十年裡,蒲松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畢盛钜的八個兒子讀書寫字,先後為他們開蒙,教授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教他們作八股文及律詩,以便他們能在科舉上考取功名。

在畢家除了教書之外,因為文采不錯,蒲松齡還經常幫助畢家寫一些賀吊往來的應酬文字。畢竟畢家也曾是官宦之家,來往的人多為官宦中人及文人墨客,大量的應酬文字自然是少不了。

雖說蒲松齡在畢家以教書為業,寄人籬下,但是畢際有及其兒子畢盛钜都對他很好,不僅給予了豐厚的聘金,還處處資助蒲松齡一家的生活。而且畢家畢竟曾為官宦世家大族,家中藏書多達五萬多卷,這對于嗜書如命的蒲松齡來說,無疑是一大幸事。

畢家的府邸面積很大,裡面又有小型園林,藏書多達五萬多卷。住在這樣的府邸,蒲松齡可以随便出入,書也是随便看,也正是因此,使得蒲松齡能夠在畢家一幹就是三十年。

在蒲松齡所作的詩句中,當談及其與畢家人員的關系時,真情流露的寫下了“曾無芥蒂存,垂老意難分”。在與畢家三代人,三十多年的相處時間裡,彼此還是相當融洽的。

公元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已經七十歲高齡、在畢家已幹了三十年的蒲松齡再次以年老為由辭職歸家。得償所願後,蒲松齡開始撤賬歸家,以此結束了其漫長的教書生涯。

蒲松齡因為什麼出名(蒲松齡的悲催一生)4

三、艱難的寫書歲月

在第一次參加鄉試失敗的兩年後,自認才學貫通古今的蒲松齡很受打擊,郁郁不得志。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年僅23歲的蒲松齡找到了人生的又一大追求,他立志要寫一部記錄天地間所有奇聞異事的書籍。

既然科舉及第、飛黃騰達、光宗耀祖的人生理想不能馬上實現,蒲松齡開始全力實現人生的又一大追求。他通過各種途徑方式,收集各種奇聞異事,通過寫作的形式把它們全部記錄下來。

因為蒲松齡出生于沒落的商人家庭,父親逝世後,蒲松齡隻分到了三間房屋和二十多畝薄田,加上子女衆多的緣故,一家生活頗為艱難,他不得不以教書為業,以此補貼家用。

即使是在這樣艱苦的生活條件下,蒲松齡依然堅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斷寫着這部日後名為《聊齋志異》的短篇志怪文言小說集。生活的艱苦沒有打消蒲松齡寫作的信念,好友的不理解依舊阻擋不了其創作的執念。

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蒲松齡第二次鄉試失敗後,他的好友、也是其同鄉秀才張笃慶就寫了一首詩規勸蒲松齡,其中有一句就是“聊齋且莫競談空”。張笃慶認為蒲松齡寫聊齋志異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的科舉事宜,所以規勸蒲松齡不要寫聊齋了,不要成天談些這無蹤無影的東西,還是安心舉業吧!

張笃慶與蒲松齡的關系一直都不錯,早在公元1659年(順治十六年),蒲松齡就與張笃慶、王鹿瞻等人共同組成了“郢中詩社”,以科舉及第為目标,潛心治學。然而,面對摯友的不理解與規勸,蒲松齡還是固執己見,繼續寫着這部“競談空”之書。

然而,像蒲松齡所寫的這種錄了天地間所有奇聞異事的書籍,曆來就為封建統治者所不屑一顧。就算寫的再好,依舊是難登大雅之堂、上不了台面,不可能赢得統治者的賞識。換句話說,蒲松齡專心緻志寫聊齋志異其實完全與其“入仕為官、光宗耀祖”的人生理想背道而馳。

最終,蒲松齡頂住了來自生活、好友、社會等多方壓力,堅持完成了自己創作《聊齋志異》的想法,大約在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前後,蒲松齡完成了《聊齋志異》的初稿,并集結成書,定名為《聊齋志異》。

在此之後的三十多年時間裡,這本書多有增補。大緻在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左右,該書最終完成。全書一共由四百九十一個大大小小的文言短篇小說構成,字數多達四十餘萬字。

當然,蒲松齡傳世的作品除了享譽中外、影響極大的《聊齋志異》外,還包括文集十三卷四百多篇、詩集八卷一千多篇、詞一卷一百多首、俚曲一十四種、戲本三出、雜著五種,字數總計達兩百多萬字。

作者:雨之巷,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歡迎關注我的頭條号:少讀紅樓,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