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大散關

大散關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31 17:23:39

本世紀之初,我在甘肅天水參加寶蘭鐵路施工。在一次和當地幹部聚會時,聽他們說起南宋吳玠吳璘抗金兵的故事。記得在中學上曆史課時,老師也曾講過吳玠,但僅隻一句帶過,幾乎就沒有什麼印象。所以,我一直以為,吳玠抗金是在河南一帶。于是,我問,吳玠是哪裡人?國土局的老王說,莊浪人,離我們不遠!我又問,他抗金兵的戰場在哪裡?老王說:“寶雞大散關。”由此,我記住了大散關這個地名。

後來,我去寶雞開會,聽說大散關距寶雞僅20公裡,便在會議之後,徑直去了大散關,一探究竟。

自古,古都長安四周各有一座關隘屏藩,西為大散關,東為函谷關,南是武關,北有蕭關。有了這四個關隘的庇護,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得關中大地成為統鎮天下的一方寶地。自西周起,先後有12個王朝在此建都,曆時1100多年,成為華夏古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

大散關(鐵馬秋風大散關)1

四座雄關拱衛着古都長安

一座秦嶺,橫亘于陝南,将陝西省分隔為南北兩部分。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嶺,嶺南為南方,嶺北屬于北方。以秦嶺山脊為界,嶺南的水往南流,彙成嘉陵江;嶺北的水向北流,彙入渭河,最終流入黃河。

秦嶺分隔開的不僅是氣候和河流,還有地域文化。位于秦嶺南麓的漢中人雖然也屬于陝西省,但那裡人的生活習慣卻接近巴蜀,愛吃大米,喜歡麻辣味,說話語速快;關中漢子大多寡言少語,剛正硬朗,甯折不彎;關中的婆姨矜持傳統、剛烈爽快;漢中女子卻多似蜀女,牙尖利嘴,活潑好動,聰明伶俐。

雖說八百裡秦嶺山巒疊嶂,隔絕南北,但也有多條崎岖的山路通道貫通,最有名的當屬子午道、傥駱道、褒斜道、陳倉道這四條大緻平行的通道。其中,子午道位于最東側,它的北頭在陝西省的長安縣,叫子口;南頭在陝西省的洋縣,叫午口,合起來就叫子午道,全長八百餘裡。公元前206年,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封了漢王後,就是沿着這條子午道,翻越秦嶺,到達漢中的。

後來,韓信被封為大将軍,率軍出漢中所走的陳倉道,則位于子午道西邊300裡的荒僻山野中。這條陳倉道南起漢中,向北經略陽、兩當、鳳縣、散關,北達陳倉(今寶雞)。由于劉邦采取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略,明面上叫大将樊哙帶領一萬士兵去修築被燒毀的子午道,以吸引關中守軍,暗中則掩護韓信率領的漢軍主力西走陳倉道,到達陳倉(今寶雞),連續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拉開了開創漢王朝的大幕。

隻可惜,三國時的諸葛亮卻沒有如此好運。雖說他智謀超群,但人算不如天算,他五次力圖兵出祁山,卻始終未能如願,最後還病死于漢中的五丈原。

大散關(鐵馬秋風大散關)2

從關中通往漢中的四條古道,大緻平行

大散關位于寶雞市南川陝公路20公裡處的清姜河邊。早在西周時期,這一帶為散國所在地,故名散關,從關中越過秦嶺通往漢中的陳倉故道就由此經過。這一帶山勢險峻,層巒疊嶂,控扼着南北交通的咽喉,自古便被稱“川陝咽喉”,兵家更有“北不得散關,無以圖巴蜀;南不得散關,無以圖關中”之說。

大散關(鐵馬秋風大散關)3

大散關

由于大散關早于明代就被放棄,其後,僅隻剩下殘磚碎瓦的遺迹。現今的大散關,都是前不久重新修建的。即便如此,也絲毫不妨礙我去大散關的興緻。

到大散關景區,進山門,沿山路拾級而上,山不高,卻甚是陡峭。一陣大喘氣後,終于登上一座烽火台。站在台頂的堞垛旁,山風撲面而來。向下探看,川陝公路蜿蜒而來,又蜿蜒而去。突然,汽笛聲響處,一列火車沿着寶成鐵路呼嘯着開了過來,随即又鑽進一條隧道。眼前的一片山谷,便是吳玠、吳璘抗金兵的和尚塬古戰場。

南宋建炎四年 (1130年),宋軍在陝西富平之戰中潰敗,宋将吳玠收拾數千殘兵,退守到秦嶺和尚塬和大散關一線。有人勸吳玠說,趕緊退守漢中,借助秦嶺天險,守住入蜀的關隘。吳玠卻堅持:“隻有保此處,敵人無法越我而進,才是保蜀的唯一辦法。”當時,宋軍駐守和尚塬的士卒僅有數千,兵員奇缺。吳玠便和他的弟弟吳璘激勵諸将,并歃血而誓,使部将皆振奮。1131年,金軍統帥完顔宗弼(金兀術)親率十萬金兵蜂擁而至,兵臨關下。吳玠派吳璘等利用坡陡狹窄,金軍騎兵無法施展的有利地形,奮力阻擊來犯之敵。就在此時,天降大雨,金兵革甲濕透,戰力大減。宋軍與金兵反複厮殺,最終,完顔宗弼因受箭傷而被迫撤退,宋軍獲得大勝。其後十年,吳玠吳璘兄弟傾其全力,率軍固守要塞,牽制了金兵對江南的壓力,也使金兵始終不得入蜀。直至1139年,47歲的吳玠因病去世。

其實,大散關又何止是武士馳騁拼殺建功立業的戰場,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諸如唐代的王勃、王維、岑參、杜甫、李商隐,宋代的陸遊、蘇東坡等,都曾在此留下腳印和詩文。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是南宋詩人陸遊。

公元1172年,48歲的陸遊,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曾親臨抗金前線的大散關,于是他也就有了“我昔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山荞畲粟雜沙碜,黑黍黃穈如土色,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赤心惟報國”的軍旅生涯。後來,由于王炎的調離,陸遊等幕僚也隻有各自回家。

1186年春,62歲的陸遊隐居山陰(今浙江紹興)老家,此時的他卻不甘寂寞,又寫出《書憤》一詩,以表上陣殺敵報國的心迹不減:“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鬓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隻可惜,此時的陸遊,雖志存高遠,卻已鬓發皆白,蒼蒼老矣。“揮師東進而圖中原”的夙願,也隻落個空談而已。

大散關(鐵馬秋風大散關)4

大散關山門

如今,昔日戰馬嘶鳴,厮殺震天的大散關古戰場早已被往來如梭的車流替代,這裡也早已舊貌換新顔,成為了祥和安甯的百姓家園和人們訪古探蹤之地。

夕陽西下中,卻見蒼山如海,峰巒如聚,溝壑縱橫,清姜河蜿蜒如帶,更覺古道雄關氣勢巍然,堅實如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