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張一舟所繪《風雅高士圖》。
解詞│“附庸風雅”最初并非貶義詞
撰文│許晖
今天所使用的“附庸風雅”這個成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用來貶低用文化裝點門面的人,比如常常稱那些暴發戶暴富之後購買書畫的行為為“附庸風雅”。可見文化這東西是人人都追求的,人人都要顯得“有文化”,前幾年北京曾經流行過“沒文化”的口頭禅,傷了很多人的自尊。如果明明沒有文化,偏要裝得有文化,這就叫“附庸風雅”。
“附庸風雅”這個成語是動賓結構,“附庸”是動詞,追随之意,“風雅”泛指文化。但是在古代,“附庸”和“風雅”卻是兩回事,而且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系,不存在要追随的關系。
此圖出自乾隆四年至十年乾隆皇帝與詞臣、畫院諸臣陸續書寫、繪制完成的三十巨冊《禦筆詩經全圖書畫合璧》
“附庸”既明,那麼“風雅”又為什麼泛指文化呢?說起來很簡單,“風”和“雅”就是指《詩經》中的“風”、“雅”。“風”是各諸侯國的民歌,稱作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是周王室“邦畿”之内的音樂,被尊崇為正聲,共一百零五篇;此外還有“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共四十篇。“風雅頌”或者“風雅”就用來代指《詩經》,“風雅”因此也用來泛指詩文之事,從而也用來泛指文化。
“附庸”和“風雅”連用,可以查到的最早文獻,乃是清代康熙年間的史學家姚之骃所著《元明事類鈔》,該書卷十六有“附庸風雅”一條:“陳仲醇通明俊邁,短章小詞皆有風緻,亦可裝點山林,附庸風雅。”陳繼儒,字仲醇,号眉公,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裝點山林,附庸風雅”一語本為文壇領袖錢謙益誇贊陳繼儒之辭,意為陳繼儒的“短章小詞”可以歸入“風雅”一類,很明顯是褒義詞,而且把“附庸”從“依附于大國之小城”的名詞變成了動詞,意思是依附于,可謂活學活用。
此圖出自葉衍蘭、葉恭綽祖孫先後合力完成的《清代學者象傳》,乃是一部清代名賢畫像的集成書冊,分為兩集
不過,陳繼儒曾在小昆山隐居,有隐士之名,卻又周旋于高官顯貴之間,為時人所诟病,錢謙益的八字評語未始不含有微譏之意:“裝點山林”隐隐譏其隐居山林,“附庸風雅”隐隐譏其周旋權貴。因此,清代乾隆年間戲曲家蔣士铨所作傳奇《臨川夢》有《隐奸》一出,描寫陳繼儒上場的開場詩就化用并擴充了錢謙益的評語:“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終南捷徑無心走,處士虛聲盡力誇。獺祭詩書充著作,蠅營鐘鼎潤煙霞。翩然一隻雲間鶴,飛去飛來宰相衙。”從此之後,“附庸風雅”方才成為貶義詞。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原創内容,請關注蘭阇(qdlansh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