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濃,寒蟬歇。田野裡,水稻秧苗抽穗揚花,微風拂過,稻浪翻滾。透過水稻,能看見一條條魚兒、一隻隻鴨子正在水中歡快地遊來遊去。西安高新區東大街道北大村稻漁混養示範區産出的大米優質、魚蝦鮮美。
魚池中,一群群充滿活力、體質強壯的魚兒在水裡遊來遊去,清澈的水面蕩起層層漣漪。西安高新區東大街道地熱水産綜合養殖場可以垂釣、餐飲、泡溫泉,盡享美好時光。
東大街道南依秦嶺,沣河、高冠河、太平河三河川鄉而過,水資源豐富,生态環境良好。一直以來,東大桂花球大米、東大溫泉、東大羅非魚等久負盛名,已成為東大乃至西安地區一張靓麗的名片。近年來,西安高新區東大街道依托轄區資源,大力發展城郊現代漁業,打造城郊特色水産闆塊,讓特色漁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魚、蝦、稻、鼈、鴨同住一個家
北大村打造綜合種養示範區
秋高氣爽,西安高新區東大街道北大村的千畝稻田已是滿眼豐收的圖景。與過去單一種糧有所不同,稻田裡還養了魚、蝦、鼈、鴨,“一田多收”讓農民收益大幅增加。
東大街道北大村水稻種植基地共有40畝漁稻混養區和12畝蓮菜小龍蝦混養區,漁稻混養利用飼料喂鴨、鴨子食草、鴨糞養魚、魚糞壯田,利用魚、鴨、小龍蝦的生長與稻田之間形成可循環的生态鍊。這樣一來,水稻種植可減少機耕費、減少稻田施肥、杜絕農藥的使用,從而産出高品質無公害水稻。
據了解,北大村稻漁混養示範區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直接進行實施,從2020年開始,東大街道共流轉稻田面積近1000畝,其中,北大村450畝,西大村550畝。目前用于稻漁混養試點52畝,綜合種養模式有稻魚、稻蝦、稻鼈、稻鴨4種,通過魚稻混養增加畝均産出和傳統種植相比畝均增收4000元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近年來,西安高新區農水局全力推進北大村稻漁混養示範區建設,積極組織稻香北大•農事體驗節、雲上農民豐收節等各種農事體驗活動,擴大宣傳範圍,發展農旅融合産業,帶動農民增收緻富,為鄉村振興增添活力。
高新區農水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下一步,農水局将加大項目資金支持力度,繼續擴大稻漁混養規模,打造魚、稻、鴨共生、休閑垂釣、農業觀光旅遊于一體的新型農業,走鄉村振興、農業發展、農村宜居、産業融合發展之路,讓集體和農民收入雙豐收。
溫泉水裡養魚
特種漁場打造特色休閑漁業
驅車來到位于西安高新區的東大地熱水産綜合養殖場,基地負責人張岩山正在和工作人員給魚兒喂食,抓一把飼料撒下去,水裡頓時像炸開了鍋,魚兒紛紛浮上水面搶食。
張岩山告訴記者,這片魚池裡養殖的是淡水白鲨和淡水藍鲨,它們屬熱帶魚類,體質強壯,在水裡遊的飛快。魚池旁的水渠中流淌着50 ℃左右的溫泉水,用于将魚池中的水溫随時調節在25℃左右。
該養殖場又名特種漁場,地處沣河灘塗區域,其特點是地表水、地下水尤其是地熱水資源極其豐富,是西安市境内水産養殖尤其是熱水魚類養殖最理想的場所之一。特種漁場始建于1994年,已有近30年的水産養殖曆史,于1998年開始引進熱水魚養殖,具有豐富的熱水魚引進、孵化和培育經驗。目前特種漁場占地面積86畝,養殖池塘水面約70畝,養殖品種主要有羅非魚、淡水藍鲨、淡水白鲨、石斑魚、淡水白鲳等。
據了解,特種漁場還擯棄傳統單一的養殖經營模式,将生産養殖、休閑垂釣以及農家餐飲相結合,打造了集養殖、休閑及餐飲于一身的休閑娛樂場所。目前,年生産培育各種魚苗約近300萬尾、商品魚50多噸,全年生産總值300多萬元。
在特種漁場不斷發展的同時,張岩山還不忘帶動周邊村子群衆就業,特種漁場現有工作人員30餘名,大部分為居住在周邊村子的群衆,為促進農民就業作出積極貢獻。
近年來,高新區農水局利用健康漁業發展項目、綠色漁業發展項目全力推動西安東大地熱水産綜合養殖場建設。“大到資金補貼,小到修繕魚池。”張岩山說,在高新區農水局、 東大街辦的大力支持下,東大特種漁場先後獲得“農業部水産健康養殖示範場” 、“陝西省無公害水産品産地”、“西安市農業引智示範推廣基地”、“西安市市級農業科技示範園”、“西安市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園”、“全國休閑漁業示範基地”等多種榮譽稱号。
(中國日報陝西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