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上下近五千年的曆史,而在這漫長的曆史中,很多前人的文學作品都已經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當然流傳至今的也有不少。不過這些流傳至今有些我們現代人可以通過曆史的傳承和各種記載揣摩出其中的意思,但是也有一些卻讓今人費解,隻能給出各種各樣的猜測,卻難以下定論。就像本期筆者要說的關于“鋤禾日當午”中“鋤禾”一詞的争議,這句話可謂是人所皆知,大多數人對于“鋤禾”的理解也都是“除掉地中的雜草”,那麼這樣一句人所皆知的詩句又怎麼會産生争議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句詩的出處,它是出自于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一詩,全詩如下: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相信這首詩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畢竟在小學的課本中大家都已經背誦過,而且在成長的過程中也一直被長輩所念叨,所以想不影響深刻都難。而這首詩所表達的大概意思就是農民種莊稼不易,所以大家要珍惜糧食。就這麼簡簡單單20字,言語又這般直白的詩為什麼會引起廣泛争議呢?
其實這個争議的源頭是來自于《詩詞大會》這一檔詩詞類電視節目,當時節目考到了這首詩,而作為點評嘉賓的國學大師蒙曼就解釋了一下這首詩,在她的解釋中“鋤禾”是農民播種的過程。在節目中播出之後,網上有一些詩詞愛好者就對此提出了異議,他們對于“鋤禾”二字的理解大概有以下兩種看法:
其一:“鋤禾”的意思是“除草”。持這種觀點的朋友,他們認為“鋤禾日當午”是倒裝句,這句話應該是“日當午鋤禾”,意思就是在太陽正午的時候在田裡除草。因為中午天氣熱,這個時候除草,草拔出來以後會被太陽曬死。
其二:“鋤禾”代表了一切和種田有關的農事。持這種觀點的朋友認為,李紳當時所見可能就是農民在田中務農時,寫的時候考慮到韻律方面的問題就用了“鋤禾”,其實這裡的“鋤禾” 是泛指。
當時筆者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争議,再看到他們各自的解釋,其實我覺得都說得通。但對于這件事我個人覺得其實是有點“閑得慌”,太過于吹毛求疵。因為這首詩的所要表達的思想就是種田不易,大家珍惜糧食。基本上大家讀到這首詩就能領會到這個意思,而這也是李紳寫這首詩所想要傳遞的思想。現在我們卻忽略掉這首詩本身的意義,去糾結其中“無關緊要”的字眼,這難道不是“本末倒置”?
而且在我看來,不管是哪種解釋,都不影響這首詩本身要表達的思想,這種沒有明确答案的争議是沒有意義的,畢竟李紳是唐代人,這“鋤禾”是什麼意思,不管是哪種觀點都是後人自己的理解,李紳寫“鋤禾”具體到底是什麼隻有他自己知道,難道我們還能找一位先去1000多年的對峙?
對于這樣的争議,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