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或者不見;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情就在那裡,不離不棄。
最初讀這首詩歌,是在中學時代,風華正茂,宛若玉樹臨風一少年站在名山之巅,大川彼岸,遠望江水逝去,在川上歎逝者如斯般的少年,歎時光荏苒,怅歲月。
潛意識裡覺得和“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般的異曲同工之妙,殊途同歸之感。都是樸實無華的文字,意境上卻是那般情意綿綿而悠長幽遠。
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名字“倉央嘉措”映入眼眸。在一些藏族腔調的“如果不曾相見,人們就不會相戀”的歌詞中也看到了這個名字。
覺得這這個叫倉央嘉措的人,填詞是真的好,“不相誤,不相負”等等簡單的語言,平凡的文字。娓娓道來,淺淺的傾訴,訴說出世間男女難以割舍的相思、相戀、相欠。對愛情的緣分的糾結、有緣無分的遺憾和也有相愛相殺的埋怨。
慢慢的,随着年齡的增長,讀到在“布達拉宮,是雪域最大的王,在拉薩街頭,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青春年少的如你我,英俊、潇灑、風流迸發着荷爾蒙的年紀,面對如此激昂的文字,怎能不被感染?少年青春兒郎,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年紀,難道你不想做那個“任性”的“江東小霸王”?站在群山之巅,雪山之上,放眼萬丈,展開胸襟,迎接大地的蒼茫,擁抱心愛的姑娘,做世界最美的情郎?
不盡的向往!
然可歎歲月悠悠,世事變幻,站得越高,格局越大,壓力也更大,摔的也更疼!
倉央嘉措
後來才曉得“倉央嘉措”。他,是藏族第六世達賴;是雪域高原最大的王;是上天安排在雪域高原的菩薩,讓整個藏區的人都頂禮膜拜。但是在布達拉宮,作為西藏的宗教領袖,他最願意做的,更想做的卻是人世間最美的情郎。
這又是為何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免要從頭說起。
在西藏佛教格魯派(黃教)達賴和班禅都被稱為“喇嘛”,是明代時蒙古可汗俺答汗賜予三世達賴索南嘉措的尊号。到大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清世祖福臨承認了達賴喇嘛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并冊封五世達賴羅桑嘉措為“達賴喇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布達拉宮剛剛重建竣工,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在沒有任何預兆,也沒有指定活佛的情況下突然圓寂。
五世達賴的親信大弟子桑結嘉措,為了繼續利用五世達賴的影響力,掌管格魯派(黃教)在藏傳佛教中的事務,謊稱五世達賴是“禅定”。
上請大清康熙皇帝封自己為“第巴”即“藏王”。卻又怕事情敗露不好向教内弟子和康熙皇帝交代,他陽奉陰違,包藏禍心,暗中派人到藏南的紅教地區找到一個男孩,并在派人在當地暗中教養起來,以便日後推上達賴的位置,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的倉央嘉措。
布達拉宮
在第巴桑結嘉措控制下的西藏,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很受到和碩特漢王的牽制,為了平衡對方的實力,桑結嘉措一面向大清請封為王,另一方面卻又和他的師弟,大清的敵人準噶爾的噶爾丹勾結。
這種行為也注定了自己的失敗,也最終釀成倉央嘉措的悲劇。
1696年,康熙經過三次親征,平定準噶爾,從俘虜的口中得知五世達賴已經圓寂,是第巴桑結嘉措隐瞞。
康熙書信言責第巴,第巴一邊承認錯誤,一邊上書說早已找到轉世活佛,并次年1697年将14歲的倉央嘉措迎入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儀式,拜五世班禅為師,成為六世達賴。
康熙親征噶爾丹叛亂
春花秋月最美麗,少年的情懷最珍惜14歲前的倉央嘉措,翩翩美少年,一直放飛自我在大草原的湖邊,身邊有個青梅竹馬的姑娘。他們白天裡采花、追蝶、騎馬、放牧、攆狗兒、趕牛羊。懵懂的少年,情窦初開的年紀,擁有着世間最美好的初戀。
天真爛漫的年紀,懷揣小鹿微撞,萬物生長的春天,美麗的花兒争相開放,他們也一起度過了讓所有少年都永遠難以忘懷的甜蜜時光。
14歲後,信仰紅教的倉央嘉措來到布達拉宮,拜師五世班禅受戒坐床成為六世達賴,格魯派雪域的王。
青燈書卷,誦經磕香,草原上自由的馬駒怎受得了每日念經的“喃無阿彌陀佛,唵嘛呢叭咪吽”的呢喃。
情窦初開的少年都是天生的情種,無時無刻不想起大草原的初戀,叛逆的年齡,還有那按耐不住的青春。
西域雪山
西域雪山的王,成了街頭的最美的情郎
此時的他,隻不過是一尊被放入神龛的塑像,隻負責受人朝拜和撚香。
當年藏傳佛教格魯派為了得到西藏的控制權,得道高僧溫薩三世活佛親自前往準噶爾,答應圓寂後自己把轉世活佛定為他的兒子噶爾丹為活佛。
後來噶爾丹在西藏先後向四世班禅和五世達賴學經,得到高度認可,同時也是五世達賴的大弟子桑結嘉措第巴的師弟。
學成歸去的噶爾丹奪得了準噶兒的統治權,他先後橫掃哈薩克,葉爾羌汗國,和碩特部落成了準噶爾貴族部落的首領,是厄魯特蒙古(衛拉特)準噶爾汗國的王。統領整個西部,雄厚的勢力讓康熙頗為忌憚,大清的康熙經過三次禦駕親征讨伐,才終于把噶爾丹消滅。
沒有了師弟噶爾丹的實力和保駕護航,桑結嘉措心裡格外的虛弱。勢單力薄的桑結嘉措,想毒殺和碩特汗王,但事情敗露,被反殺。這也讓年輕的倉央嘉措更沒有了可以依靠的對象。
噶爾丹
而這段時期一直被夾在中間,吃夾生飯的倉央嘉措,已經是個十八九歲的成人大小夥子,成為鬥争中的傀儡,在全是政治需要的一個擺設。
但他也極其忍受不了布達拉宮内的各種清規戒律。在家鄉的紅教地區他是可以娶妻生子的,但是現在是黃教的活佛、喇嘛,他不能近女色,更不能談婚論嫁。
于是他想出走,不願這麼被擺布,他想做回那個在草原上奔跑,追逐陽光,擁有女孩的少年。
他要還俗,不想繼續做這個讓人膜拜,卻又什麼都做不了的達賴。于是期盼“與卿再世相逢日,玉樹臨風一少年”。
可是面對第巴的高壓,他隻有服從。但他也有叛逆,有憤怒,他抗争,他拒絕受戒、出去講經,借以抒發自己的不滿。總歸是想走走不掉,想逃逃不了。
于是他半夜出走,釋放青春;白日歸來,書寫自己的離愁、情苦、别緒,無奈。佛前的忏悔,俗世的情愛,佛法與精神,肉體和欲望,多情損梵情,入山别傾城,尋找雙全法,努力的不負如來不負卿。
仰望寺内的各位菩薩,也不禁求問佛祖“觀中諸聖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而終于活出了自己,成為“佛前一朵盛開的蓮,在那東山頂上的最美少年”。
此時桑結嘉措倒台,無人看管的倉央嘉措整天釋放自我。恨屋及烏和碩特漢王上表大清康熙帝,訴說倉央嘉措的種種生活作風,上奏他是一個假的活佛,假的喇嘛。
被康熙要求押解回京,但是畢竟倉央嘉措是藏區底層人民已經公認的菩薩,是人們的宗教領袖。面對棘手的問題,也許讓其悄無聲息的遁世才是最合适辦法。于是在押到青海時,傳說倉央嘉措化為一隻野鶴遁世消失。
桑結嘉措
是命運的安排,成為兩大勢力的“醬油瓶”就這樣,年紀輕輕的倉央嘉措,從小被桑結嘉措推到藏區宗教的舞台,為了格魯派的利益,他們聯合和碩特部,又拉攏噶爾丹打壓和碩特部落實力,卻又上請大清康熙皇帝,在幾股政治勢力中一步步走向滅亡。
而倉央嘉措也最終成了他們鬥争中的犧牲品。成為被打的“醬油瓶”。高高在上的藏域帝王,最終以一個悲劇人物收場。
平定噶爾丹叛亂
被康熙滅掉的活佛,最終以其溫柔的力量活成了人們心中的永遠的佛。俗話說:甯攪幹江水,莫動道人心。但他少年凡心已動,所以他懂人情,知冷暖,曉人間煙火,更大膽地問佛,問佛。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怎麽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别問是劫是緣。
……
我再拜無言,飄落,墜入地獄無間。
終于他懂得作為人應該有的生活态度,終于他還是一個凡人墜入地獄無間。佛是過去的人,人是未來佛,他以一個宗教領袖的世間說法,大膽的說出,做出了修行之人不敢提及,不敢逾越的俗世情緣,更是體現了修行人的真實的一面,也是僧人的一面鏡子。
佛不渡人人自渡,人要有點佛性,心存芥蒂,不可為。
佛不渡人自成魔,佛也要有點人性,曉得人間的煙火氣。
後記
作為時代的悲劇,政治鬥争的犧牲品,作為藏區農奴的兒子,倉央嘉措的命運無法自己左右,但是他抗争過,努力的活出了一個真實的自我。
作為二手讀者,面對他的作品,我想固然有翻譯者的二次創造,但是他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活潑、鮮明的活佛。
入世一朵蓮,出世便淪落凡塵。鮮活的故事,現身的訴說。
我想,也正是他所求的真,佛門的善,作品的美,才成就了真善美的倉央嘉措,才能讓人們引起人們的共鳴,讓人們世代訴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