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要任務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要任務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1 23:45:28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我們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守牢生态底線,着力解決生态環境中的突出問題,促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要任務(積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是前提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平衡發展,改善生态環境,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綠色發展理念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是新發展理念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也就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對生态環境系統的保護修複盡管面臨諸多考驗和挑戰,但是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也是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的根本性前提。

  綠色發展是符合我國國情、厚植發展優勢的重大抉擇,也是我們的發展和競争優勢。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員,與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一樣,都是平等的。因此,人必須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羁絆,低下“高貴的頭顱”,不能以高高在上者自居。人既然不是大自然的“統治者”,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就不能想方設法征服自然、破壞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複,這個規律誰都無法打破。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複。每一次勝利,起初确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人也不能有僥幸的心理和舉動,而應自覺擁抱自然、融入自然,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

  人與自然不僅是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而且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深入貫徹生态文明思想,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有機系統觀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内在要求。要堅定不移地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設有機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與各個過程,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努力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産生活環境。

  守牢生态環境底線是基礎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守牢生态環境底線,建設生态文明,是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生态環境就是最大的民生,守牢生态環境底線,本身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礎、社會和諧之根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和行動,要不斷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态環境保護和諧共生,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生态環境沒有替代品,絕對不能以犧牲生态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要堅決擯棄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方式,堅決擯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态環境的做法,走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态環境保護有機統一的綠色發展道路,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文明發展。

  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保護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動力源泉,是人類社會生活和曆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因自然而生,對自然的傷害和破壞其實就是傷害人自己,要像保護我們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态環境,像對待我們的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尊重自然,要求人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報恩之心。要敬畏其他生物的生命和價值,生命對于任何物種都隻有一次,而且具有獨特價值。要深刻認識到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自然界的無私饋贈,就沒有人類自身,人類要懂得感恩和報恩。自然界有其客觀規律,人要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行動。自然界包括人類在内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生态系統,人類的活動要符合自身運動的内在規律,可以用法律制度和道德規範約束人的行為,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之内,以保護自然界的生态系統平衡,從而不斷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求。

  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守住自然生态的安全邊界,是維持生态系統平衡的底線要求,也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态安全界限。遵循自在自然的内在規律,維持自然生态系統的健康運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内在規定。人化自然打上了人的活動印記,但人的行為不能越界,生态安全界限不能被人為突破。否則,自然生态空間就會不斷被擠壓。人與自然的過度物質變換,是危及自然生态安全邊界的實質性問題。所以,我們要明确自然生态的安全邊界,并以此對經濟社會活動進行合理限定。

  加強生态文明建設是根本

  生态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關乎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生态文明建設是一場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的颠覆性變革,需要從理念和行動上予以徹底改變。全社會、全領域要大力節約、合理利用資源,狠抓水資源節約利用、狠抓節能減排以降低消耗、狠抓礦産資源節約利用、狠抓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促進節能低碳産業的發展。反對奢侈浪費和非理性消費,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加強生态文明教育,全社會形成合力,開展創建綠色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以及綠色出行等實際行動。要把生态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切實加快推進綠色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的落實。

  生态文明建設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我國現已進入關鍵期和攻堅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心懷“國之大者”,自覺擔當生态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态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源頭防治、全社會共治的原則,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衆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着力解決生态環境中的“疑難雜症”。要堅持問題導向,着力解決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态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問題源頭上系統修複和保護長江經濟帶的生态環境,整體推進,協同聯動,構建綜合生态環境保護體系,提升長江經濟帶的生态系統質量。黃河流域要抓好上中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問題,強化下遊河道和灘區環境綜合治理,不斷改善黃河流域的生态樣貌。

  生态文明思想是加強生态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我們要以生态文明思想為指導,加大生态環境系統保護力度,保護耕地,擴大退耕還林還草,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農村污染防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大氣污染、水污染防治行動,加強垃圾分類,使縣城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逐年提高。改革生态環境監管體制機制,強化領導主體責任,提高污染排放标準,健全嚴懲重罰責任制,使生态環境中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和妥善解決,不斷提升生态文明建設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求,要把生态優勢鞏固好、提升好、利用好,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幸福不動産”與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提款機”。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與認同機制研究”(19BKS125)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貴州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貴州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的地方實踐推動高端智庫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權麟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