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産管理人員應履行七大職責? 在制造型企業裡面從事生産管理工作的有些人認為“我隻要管理好生産進度、不耽誤客戶交期即可,其它的事情不關我的事”等等,這些生産管理人員的觀點是“管生産不管質量、不管設備、不管人員、不管考核、不管效率、不管成本……”,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生産管理人員應履行七大職責?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在制造型企業裡面從事生産管理工作的有些人認為“我隻要管理好生産進度、不耽誤客戶交期即可,其它的事情不關我的事”等等,這些生産管理人員的觀點是“管生産不管質量、不管設備、不管人員、不管考核、不管效率、不管成本……”。
管生産不管質量如同做飯用了一個沒有底的鍋,不管設備如同上戰場不帶槍,不管人員如同打仗不需要指揮……,這樣怎麼能實現生産“保質、按量、按時”的三大目标呢?
那麼,作為一名合格的生産管理者,到底應該管理哪些内容?這些内容應該如何管理?需要管理到什麼程度呢?
第一:生産經營任務的核定
制造型企業的生産部是公司的一大部門,也是公司整體經營鍊條中重要的一環,所以公司每年都會根據市場情況核定年度經營指标(任務)來确保公司的年度經營利潤,年度經營指标一旦确定,作為生産管理者必須根據公司的年度經營指标核定部門的年度産值任務并分解到月度,年度産值任務是公司年度經營指标能否實現的有力保障。
第二:生産現場規劃與布局
生産現場規劃與布局直接對生産效率的提升産生重大的影響,因為規劃與布局不符合生産工藝流程走向、與公司整個現場布局不匹配,必然會導緻生産動作及時間上的浪費、生産流通時間上的浪費,甚至還會在生産運作過程中導緻生産安全事故的發生,所以作為生産管理者,務必要根據公司整個現場的規劃與布局、生産工藝流程走向來策劃生産現場的區域規劃與布局,避免流程上的交叉與重疊,進而導緻生産效率的下降。
第三:生産計劃
作為公司的生産管理工作者,首先就是要管控生産計劃(包括策劃、編制、落實、跟進、協調、調整、異常處理等)。生産計劃是生産部門開展工作的依據,不論是人員調配與組織、物料分配與規劃、設備設施啟用與管控、生産環境管理、生産工藝執行與操作、過程監督與指導都需要以生産計劃為依據,所以作為生産負責人,必須尊重和嚴格執行生産計劃,否則就有可能給公司的整體運營帶來嚴重的傷害。
第四:班前會的管理
班前會是提振作業人員工作精神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預防作業人員作業犯錯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所以作為生産管理者,一定要學會召開班前會,要學會充分利用班前會。
班前會召開注意事項:
▼班前會隊伍的整理;
▼班前會工作精神的振作;
▼班前會内容的準備;
▼班前會口号的策劃;
▼可行時,班前會可以安排基層管理人員輪流召開執行。
第五:團隊建設與管理
制造型企業,生産部的隊伍都是第一大部門,人員來源複雜、人員素質差别大、人員能力差别大、人員的流動性大,必然是管理難度也大。
作為公司的生産管理工作者,要能根據公司的淡旺季情況做好招兵買馬工作,什麼時候需要招人,什麼時候需要裁員,哪些工序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增員多少,哪些工序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減員多少等;每個人都适合做什麼工序、都有什麼技能特長?如何将員工安排到合适的崗位?還要能根據生産計劃的實際情況合理調配人員,确保生産各環節處于均衡性生産。
作為生産管理者,還要策劃生産部激勵考核方案,激活生産團隊的激情,提高生産團隊的活力,最終實現生産效率的提升。
其管理職責具體包括:
▼生産團隊的組建;
▼生産前的人員調配與組織;
▼生産執行過程中的人員随機調配與組織;
▼人員作業的監督與指導;
▼人員工作技能的培訓與指導;
▼人員工作績效的考核與評比;
▼人員思想的引導與教育;
▼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安全意識、成本意識、團隊意識等的培訓與教育。
第六:設備管理
作為制造型企業,設備的技術狀态(包括設備性能穩定性、設備的生産效率)也是影響生産正常進行的一大因素,作為生産管理者,要組織好設備開機前的确認、設備使用過程中的查看、設備使用後的清潔維護以及設備操作的監督,避免因為違規操作導緻設備出現故障,給生産工作(生産進度、産品質量、材料損耗、操作人員情緒等)帶來障礙。
設備管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設備開機前的點檢确認(始業點檢);
▼設備操作規程執行的監督;
▼設備的操作安全監督;
▼設備操作個人防護的管理;
▼設備防護裝置與安全警示标識;
▼設備用後的清潔維護。
第七:可移動性設備、設施、工具的管理
制造型企業,生産現場除了固定的設備外,還有可移動的設備設施或工具,如叉車、扳手、鉗子、其他運輸工具、焊接設備等,這些可移動性設備、設施、工具的管理若不到位,極有可能給生産管理帶來諸多的不利後果,如:碰撞事故、撞人事故、質量事故等,所以對這類設備設施同樣要重點管理。
▼不用時,務必擺放在指定的位置,嚴禁亂停亂放
▼使用時,一定要嚴格按照規範要求使用和操作
▼故障時,一定要挂放相應的警示标識,防止被誤用導緻事故
▼用之後,一定要歸位,嚴禁亂扔、亂放
第八:生産物料
生産物料從倉庫領出後,生産部就要對物料進行管理了,包括物料的質量狀态、物料的用量、物料的規格、物料的擺放、物料的标識、物料的存放等,否則就有可能導緻質量事故、物料成本上漲、生産計劃執行的紊亂。
生産物料管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領用時确保領用的物料品種正确、質量符合要求、數量準确、規格尺寸符合要求等
▼領到現場後,要根據物料的特性做好相應的防護标識與分類區分标識
▼使用前,要确認物料的質量狀态是否滿足要求以及對用量的控制
▼使用後,要嚴格按照物料的特性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
第九:生産進度
生産進度必須滿足客戶訂單交期的需求。所以,作為生産管理者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策劃好生産計劃;
2、時刻關注生産計劃(生産進度)的執行情況;
3、根據影響生産進度因素的變化能随時調整,确保生産計劃順利進行,生産管理者要組織好生産過程的巡查與督導,及時發現異常并及時與相關部門協調。
第十:生産安全
管生産必須管安全。
生産現場安全工作管理包括:員工的作業安全、設備的操作安全、設備的安全警示标識、勞動防護用品的發放與佩戴、安全設施的巡查、消防設施與消防區域的管理、安全隐患的告知、帶電工具的管理、危險化學品的管理、安全逃生示意圖、安全應急、危險作業的管控要求、安全出口指示燈、安全通道指示燈、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培訓與教育、生産安全知識的宣傳、作業人員的安全着裝、生産環境的安全要求等。
隻有把以上這些工作做到位(包括制度的制定、安全标識、安全巡查、安全考核等),才能杜絕安全生産事故的發生。
十一:産品質量
管生産必須管質量。
作為生産管理者必須确保生産作業嚴格按照工藝規範的要求執行,不允許有任何的私自更改工藝規範的規定;同時在生産部内部加強和提高自檢意識(工序自我檢查)、互檢意識(上下工序互相檢查)、管理巡查意識(各級管理人員要不定期巡查)。
确保不合格品不流出生産線,有效降低不合格率、有效降低生産管理成本,達到提高生産管理效益之目标。
十二:生産環境管理
生産環境對産品質量、工藝的穩定性、生産安全、作業人員的情緒等都會産生很大的影響。
生産管理者必須要關注生産環境的符合性,比如:生産現場的照明度、溫度、濕度、通風情況、氣味、區域規劃與布局、通道、粉塵、噪聲、衛生等。
作業前、作業中、作業後都要确認與檢查,及時發現不符合要求的情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防止因為生産環境不符合要求導緻質量事故、生産安全事故的發生。
十三:生産工藝執行
工藝是保證産品質量符合要求的關鍵性因素。
生産部門管理人員在每天開機生産前,務必按照生産計劃配發正确的生産工藝指導書到生産崗位,防止出現沒有生産工藝指導書、生産工藝指導書配發錯誤而導緻質量事故的發生。
十四:生産報表
生産報表是生産實施結果的證據,也是展現生産績效的證據。
通過生産報表可以追溯到生産用材料狀況、相關人員的責任、設備設施狀況、生産各工序的工作狀态等。作為生産管理者,每天生産完工後都要認真核查生産報表,以确保生産報表的真實性、準确性、一緻性、規範性,防止出現弄虛作假的情況,給生産成本核算帶來麻煩。
十五:生産總結、分析與改進
任何工作隻有通過總結才能發現不足,通過分析才能發現改進的空間,生産管理工作也不例外。作為生産管理者,每天生産完工後都要對生産工作進行總結,其内容包括:生産任務的完成情況、生産效率的核算、産品質量合格率、物料損耗、生産進度、人員計件工資等。
根據總結的結果通過環比、同比找出差距,針對差距采取改進措施并督促措施的落實與效果跟蹤。
十六:生産考核與激勵
沒有考核就無法真正體現生産班組的優劣之分、沒有考核就無法真正體現作業人員的優劣之分、沒有考核就無法真正實現激勵的公平公正性,所以作為生産管理者要結合公司的發展規劃、公司的年度經營任務、設備的狀況等公司實際情況,策劃制定生産部的績效考核方案。
作者:企業管理變革推動與實施者 張骥老師
專注中小企業管理改善,貼心服務實體經濟,現場咨詢、輔導與培訓,助力企業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