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鳥類專家在北京市大興區的念壇公園、新鳳河等地區觀測到黃胸鹀。黃胸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屬的鳥類,屬小型鳴禽,體長 14-15 厘米,額、頭頂、頭側、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開闊平原地帶的灌叢、草甸、草地和林緣地帶。近年來,黃胸鹀的數量急劇減少。2017年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将黃胸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2021年,我國更是将黃胸鹀升級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興區引來它的“鳳還巢”,可謂為珍稀一景。這背後折射出大興區綠色發展理念的不斷深耕,更依賴于助力地區生物多樣性恢複的三張“王牌”。
打造生存之基 濕地助力生态多樣性
大興區用“濕地建設 綠色填補”法則,解答了“什麼是‘貴客’栖息的好生态”,“怎樣以綠色發展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難題,進一步為極危物種“光臨”打好生存的地基。
近年來,大興區不斷建設、保護濕地,逐步推動生态系統優質穩定發展。通過成功建設長子營濕地公園、青雲店楊各莊濕地公園、永興河蓄滞洪區一期等在内的濕地公園523公頃,構建保護性生态濕地99公頃,進一步為打造濕地生态示範區打下基礎。此外,大興區更是依托百萬畝造林工程,持續擴展綠色空間。森林景觀的科學設計,不但填補了生态林斷帶,更增強了生态景觀的連通性、穩定性,打通了綠色連廊。
塑造舒适之家 人工推動生物不斷層
生存重要,如何長期生存更重要。從提前備種到建造設施,大興區從源頭開始探索,不斷以智慧人力建設動物的森林之家,把動物的舒适放在心頭上、落在行動上。
為了形成完整的小動物美食供應鍊,讓小動物在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下美食享用不斷層,大興區大量栽植食源、蜜源植物,從源頭上保證小動物口糧充足。同時,學習建立生态島、保育區,配置巢箱、鳥食台、飲水槽等一系列外部設施,為林間小動物打造更好的生存空間。通過進一步塑造一體化、穩定化的森林生态系統,内外兼治,形成“人工趨近自然”的生存環境,打造動物舒适栖息的森林之家。
營造保護意識 人與自然常相伴
堅持生态為基、綠色發展,大興區推動生态保護成效與人人共建宣傳形成雙向流動。通過線上線下宣傳組合拳,喚醒市民綠色共享、生态共建的保護意識,為野生動物安家大興提供“安全”長效機制。
黃胸鹀在大興的出現,不僅對研究整個黃胸鹀種群遷徙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是對大興區生态環境保護成果的一種肯定。一方面,大興區抓住“講成果故事,樹保護意識”的契機,進一步推動“保護生态,人人有責”的意識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随着群衆觀鳥愛鳥、保護野生動物意識的不斷提高,為大興區未來生物“朋友圈”出現更多“驚喜”增加可能性。宣傳與成效的雙向流動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入良性循環打開新的思路。
青山綠水築巢,共創美好生态。接下來,大興區将繼續走好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濕地公園建設步伐,加強生态系統保護和生态功能區建設進程,進一步探索地區生态保護與綠色協調發展的新機制、新模式,不斷打造生态大興“金名片”。(文/周葛 王真)
攝影:趙立輝
攝影:鐘震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