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夜
魯迅
推介理由:
魯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一篇優美的托物言志的散文詩
為象征散文詩的民族化提供了全新的風範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䀹着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灑在我的園裡的野花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麼名字,人們叫他們什麼名字。我記得有一種開過極細小的粉紅花,現在還開着,但是更極細小了,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将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着還是春,胡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她于是一笑,雖然顔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着。
棗樹,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先前,還有一兩個孩子來打他們别人打剩的棗子,現在是一個也不剩了,連葉子也落盡了。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後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後還是秋。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幹子,然而脫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幾枝還低亞着,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
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仿佛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隻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而一無所有的幹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䀹着許多蠱惑的眼睛。
哇的一聲,夜遊的惡鳥飛過了。
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願意驚動睡着的人,然而四圍的空氣都應和着笑。夜半,沒有别的人,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裡,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燈火的帶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後窗的玻璃上丁丁地響,還有許多小飛蟲亂撞。不多久,幾個進來了,許是從窗紙的破孔進來的。他們一進來,又在玻璃的燈罩上撞得丁丁地響。一個從上面撞進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為這火是真的。兩三個卻休息在燈的紙罩上喘氣。那罩是昨晚新換的罩,雪白的紙,折出波浪紋的疊痕,一角還畫出一枝猩紅色的栀子。
猩紅的栀子開花時,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青蔥地彎成弧形了……我又聽到夜半的笑聲;我趕緊砍斷我的心緒,看那老在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隻有半粒小麥那麼大,遍身的顔色蒼翠得可愛,可憐。
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煙,噴出煙來,對着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
作者簡介
魯迅(1881~ 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 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 年,回國任教。1918 年 5 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1919年,成為“五四”文化運動的主将。1921 年12 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30 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 月 19 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橋萬國公墓。
美文賞析
《秋夜》最初發表于 1924 年 12 月1日的《語絲》周刊第 3 期上,後收入文集《野草》。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深刻而優美的散文詩。作者采用象征手法,賦予秋夜後園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類型的社會人物:“奇”“怪”“高”的天空象征着壓迫和摧殘進步力量的惡勢力;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做着“雜1到來”的夢的小紅花象征着善良的弱者;聳立在後園的兩株棗樹,象征着與(暗勢力抗争的進步力量。通過對這些景物的含蓄描繪,作者表達了對黑暗勢力的抗争和憤怒,對英勇抗擊黑暗勢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贊美,也表達了自己與黑暗勢力作韌性戰鬥的意志。《秋夜》語言精緻,意象空靈,結構嚴謹, 為象征散文詩的民族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風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