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一種美德,善良的人有一顆真誠廣博的愛心。與人為善,既是中華民族的一句古訓,也是做人的準則之一。善待他人是一種品德, 也是一種修養。
是否有這樣一種感覺,用自己的認知去評論事物,覺得事事都不完美。用自己的心胸去度人,能公平看待嗎?心就是一杆秤,欲先稱人得先稱己。挑人過錯,顯得自己不夠完美; 責人短處,自身也有缺陷。一個人的寬容,來自一顆善待他人的心。
一個人的涵養,來自一顆尊重他人的心。一個人的修為, 來自一顆和善的心。心不能自私, 自私則困。心寬故能受,海寬故能寬。多一些觀心自省,與人有路,于己有退。與人為善,予己為善。
—01—
和善之心,共生共榮
“與人為善,予己為善”意思是:與人為善就是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對自己就是為善。此句出自:戰國孟子 《孟子·公孫醜上》。原文:“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譯文:學習别人的優點來提高自己善良的品德,就是幫助别人行善,有道德的人最優秀的特征就是幫助天下人行善。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先生見盲人提着燈籠,百思不得其解,決定問個究竟。盲人說:“天黑了,世人都跟我一樣,什麼都看不見,我想點燈為他們照亮道路。”先生說:“原來你點燈,是為别人啊,太有善心了。”
盲人說:“我是給别人照亮了道路,但也為自己點了燈,在黑夜裡,别人也不會撞到我了。”故事到此,令我頓悟。“盲人點燈”好有哲學道理,既方便了别人也方便了自己。從而能夠得出雙方共生共榮的結局。
—02—
和諧共處,相安無事
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留人寬綽,于己寬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處世秘訣。
在幫助别人的時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鍛煉,有許多收獲都是無形的,輕易不能發現。學會利益别人,也能利益自己,不要想着别人掙了自己就虧了,隻有成就雙赢的局面,讓彼此都能過得更好。
不管做什麼事情,隻要你抱有一顆良好的心态,哪怕遇到棘手的事情,不妨冷靜下來,深度思考,或者換個角度,總會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舒暢。内心和諧的人,再苦難的日子也能綻放笑容;内心失衡的人,再美好的生活也會黯然失色。
很多人的一生,基本都是自己跟别人較勁,比如别人對自己的期待,比如把别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看得太輕。其實一個人最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把自己照顧好,能跟自己和諧共處,也能跟别人相安無事。
—03—
與人為善,于己心安
雖然在善文化熏陶下成長的,然而與人為善非朝夕之事,需要持之以恒,待之以誠。與人為善不是為了聽一句感謝,也不是為了得到什麼,有時隻是為了予己心安。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别人需要幫助,如果我們幫了,那麼很快就忘記了。如果我們能幫卻沒伸出援助之手,時常想來,是否感到内心不安呢?其實具有善良心質的人,會處處留意,處處想方設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與人為善,予己心安。
戰國時期,孟子給學生上課經常拿子路的例子來教育他們:“子路十分虛心聽取别人指出他的毛病與不足,然後加以改正。”從曆史上看凡是君子,都是吸取别人的優點和長處,自己來實行善事,如皆知的舜、禹都是如此君子,他們為人最可貴之處就是與人為善。
不問付出,隻求無愧于心。與人為善,樂于助人,于己心安。發自内心的才是人的最終需求,我們常常這樣感歎: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結語:
善良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是美好品德的基石。善良如春日細雨甘甜滋潤,如夏日清風涼爽怡人,如秋日餘晖鋪金照彩,如冬日暖陽舒适溫和。
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僅是為了幫助别人的需要,也是我們内心情感的需要。隻有善良的人和有善良行為的人,才能構成我們和諧美好的生活。
與人為善,要有包容的胸懷,要有大海的氣度,要有小溪的潺涓。予己為善,給自己一片晴朗,給内心一份安甯,給自己一個喜歡的模樣。誠然:善待他人,與己也是為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