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7 01:32:55

美術會客廳(MSHKT)今天‖

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世之後,1600多年來,桃花源經曆代名士高宦的詩文點綴,成為人們向往的仙境,讓人心馳神往。曆朝曆代,人們總是懷着美好的希冀去追尋夢中的桃花園。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1

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世之後,1600多年來,桃花源經曆代名士高宦的詩文點綴,成為人們向往的仙境,讓人心馳神往。曆朝曆代,人們總是懷着美好的希冀去追尋夢中的桃花園。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2

下面就讓我們跟随曆代山水大師們的筆觸,一同走進那讓世人始終魂牽夢繞、津津樂道、難以忘懷的桃花源,去探覓那份久遠的悠然娴靜和自得其樂。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3

清 王翬 桃花漁艇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王翬 桃花漁艇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桃花源記》(原文)

東晉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xiá),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wèi)具言所聞,皆歎惋(wǎn)。餘(yú)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1、南宋 陳居中 《桃源仙居圖卷》

陳居中,南宋畫家。嘉泰年間(1201-1204)畫院待诏,生卒年不詳。專工人物及馬,雜畫亦佳。擅畫反映貴族遊樂、出獵生活和表現少數民族放牧風情等題材,注重寫實,觀察入微,構圖簡潔,風格清新,富于生趣。傳世作品有《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圖》、《絕塞逢春圖》、《進馬圖》等。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5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2、明 文征明《桃源問津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7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8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9

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明書畫家、文學家。初名壁(亦作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擅山水,師法宋、元,構圖平穩,筆墨蒼潤秀雅。早年所作多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粗細兼備。兼善花卉、蘭竹、人物。名重當代,學生甚多,形成“吳門派”。與沈周、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3、明 陸治《桃花源圖》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11

陸治(1496-1576)明代畫家。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字叔平,因居包山,自号包山。山水受吳門派影響,也吸取宋代院體和青綠山水之長,用筆勁峭,景色奇險,意境清朗,自具風格。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4、明 錢毂《桃花源圖卷》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13

錢毂,吳(今蘇州)人。字叔寶,号磬室。明代畫家。善山水山水、蘭竹,意趣古淡,疏朗清新,風格近其師。傳世作品有《虎丘前山圖》軸、《求志圖》,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蒼山茅舍圖》軸,藏上海博物館。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5、明 佚名(舊傳趙伯駒)《桃花園圖卷》美國波士頓藝術館藏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15

趙伯駒(1120-1182),南宋著名畫家,字千裡,為宋朝宗室。宋太祖七世孫。官至浙東兵馬钤轄。工畫山水、花果、翎毛,筆緻秀麗,尤長金碧山水。遠師李思訓父子,筆法纖細,直如牛毛,極細麗巧整的風緻,建南宋畫院的新幟。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6、明 仇英《桃花源圖卷》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此大青綠山水《桃花源圖》卷是明代畫家仇英的作品。畫作題材取自東晉詩人陶淵明所作《桃花源記》,描繪了文人理想中的隐居之樂,畫卷大緻可分為五個場景:發現桃源、桃源見聞、源中閑聊、桃源暢飲、離開桃源,卷前有清乾隆兩處禦題。此卷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桃源文化悠久綿長,不僅唐宋元時期都有相關詩文創作,而且李昭道、荊浩、關仝、郭熙、李唐、馬和之、趙伯駒、伯骕、劉松年、趙孟頫、錢選、王蒙等人也都有桃源圖流傳,内容形式不盡相同,而且大部分已經遺失。至明代,桃源圖再次流行興盛,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動蕩引起的避世心理,主要是源于明人對自我覺醒和精神超越的思考與追問。

存世的約三十六幅桃源圖中有十餘幅出自仇英之手,文征明之子文嘉的《钤山堂書畫記》也證實了明代桃源題材繪畫風潮确實肇始于仇英。這幅畫卷以武陵漁夫的行蹤為主線,貫穿全篇,畫中繪有四十多個人物,他們形态各異、表情豐富,惟妙惟肖。其中有劃船的漁夫、打柴的樵夫、扛鋤的農夫、聊天的村民,每個人都快樂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怡然自得,展現出田園生活的無限樂趣。畫中山水和人物完美結合,渾然一體,營造出景緻優美、悠閑自得的人間仙境。

第一段:由卷首至山洞口。起首處雙松喬立,河流兩岸,桃花落英缤紛,崇山連綿起伏,白雲冉冉升起,河流盡頭處,為岸邊的一處洞穴,洞前停一舟,洞中見一人,即為武陵漁夫。

第二段:山洞口之後到山頂涼亭。過此洞仍見一水流,水上有一艘捕魚的小舟,畫面到這裡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裡土地平坦開闊,河岸上,稻田、人物往來其間,遠山白雲橫鎖缭繞。

第三段:山頂涼亭之後到雙層大宅院之前。在山林密蔭處,可以看到這位外來的武陵漁夫與村中人會面、村人聞訊前來的情景。

第四段:一雙層大宅院到宴客所。其間可見鄉人愉悅地往來于路途,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

第五段:宴客所之後到卷尾。畫山石密林,崇山溪澗,武陵漁夫獨自眺望。

己未歲題趙伯駒桃源圖,有雲山春霭鈔鑼溪之句。越四十年,己亥題仇英桃源圖,複用鈔鑼溪字,因失記數典以詢内廷翰臣,自于敏中以下竟無知此事者。檢之十餘年,迄莫能得。每往來胸次,頃幾暇偶閱舊刻元人所編陶靖節集《桃花源記》湯漢注中,始知本于桃源經,恍如重入仙源,頓逢舊迹,亦一快事。且知學問之道無窮盡也。仇英此卷即藍本伯駒,筆意超秀,頗能神似,洵為合作,即書卷短,以識賞遇。(戊申小春禦筆)

鑼溪接武陵源,峽口通人宛見村。望去陌阡雞犬富,迎來老幼笑言溫,傳神别緻超凡品。避世高情足靜論,粉本問從誰所得,伯駒真迹石渠存。(已亥暮春禦題)

後題:仇英實父製。

钤印:古稀天子之寶、猶日孜孜、寓意于物、乾隆禦覽之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耆念之寶、嘉慶禦覽之寶等等、太上皇帝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等等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17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18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19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20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21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22

7、清 石濤《桃源圖卷》 25 × 157.8 cm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23

石濤(1642一約1707),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号苦瓜和尚。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後裔,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半世雲遊,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潇灑隽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别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語錄》。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8、清 黃慎《桃花源圖》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25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26

黃慎(1687—1768)中國清代畫家。初名盛,字恭壽,恭懋,躬懋、菊壯,号瘿瓢子,别号東海布衣。漢族,福建甯化人。擅人物,亦能作山水、花鳥。所畫多曆史人物、佛道、樵夫漁父,早年工細,後參以懷素草書筆法,所作人物用筆粗犷,頓挫轉折,縱橫排奡,氣象雄偉。花鳥筆法洗練,形象概括,畫風潑辣;山水境界開闊,注重詩意的表達。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商山四皓圖》、《伏生授經圖》、《醉眠圖》、《蘆鴨圖》等傳世。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9、清 袁耀《桃源圖卷》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28

袁耀(生卒年未詳),清朝畫家,字昭道,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工畫山水、樓閣、界畫。畫風工整、華麗。偶作花鳥,亦甚佳。所畫《觀瀑圖》、《秋江樓觀圖》等,無論布局,渲染,以至點景人物,都很精緻。留有《阿房宮圖》及《骊山避暑十二景圖》大幅精美作品。《骊山避暑十二景圖》現藏于日本。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10、明 周臣《桃花源圖》蘇州市博物館藏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30

周臣(1460–1535),字舜卿,号東村,中國明代職業畫家。吳(今江蘇蘇州)人。擅長畫人物和山水,畫法嚴整工細。他有兩個學生特别著名,一個唐寅,另一個仇英。周臣山水主要取法李唐派系。畫山石堅凝,章法嚴謹,用筆純熟。人物畫古貌奇姿,綿密蕭散,各極意态。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11、明 仇英《桃源仙境圖》天津市博物館藏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32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12、明 丁雲鵬《桃花源圖》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34

丁雲鵬,明代畫家。字南羽,号聖華居士,安徽休甯人。卒年不詳。畫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無不精妙。白描酷似李公麟,絲發之間而眉睫意态畢具,非筆端有神通者不能也。供奉内廷十餘年。與董其昌、詹景鳳諸人交遊,故流傳作品多有董其昌、陳繼儒等人的題贊。董其昌贈以印章,曰毫生館。其得意之作,嘗一用之。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13、藍瑛 《桃花源》 檀香山藝術學院藏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36

藍瑛,明代傑出畫家。字田叔。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後期代表畫家之一。工書善畫,長于山水、花鳥、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師畫家沈周,落筆秀潤,臨摹唐、宋、元諸家,師黃公望尤為緻力。晚年筆力蓊蒼勁,氣象峻 ,有人許其與文征明、沈周并重。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14、清 王翚 恽壽平《桃源圖》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38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畫家,被稱為“清初畫聖”。與王鑒、王時敏、王原祁合稱山水畫家“四王”,論畫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

恽壽平(1633——1690),中國清代畫家。原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更字正叔,号南田,一号白雲外史、雲溪外史、東園客、巢楓客、草衣生、橫山樵者、瓯香散人,清代著名畫家。創常州派,為清朝“一代之冠”。江蘇毗陵(今江蘇常州) 人。恽壽平與“四王”、吳曆并稱“清初六大家”。這其中惟有恽壽平兼擅山水、花鳥;尤其是在花鳥畫方面,敢于創造,從而成為清初影響較大的花鳥畫家。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15、清 王翚《桃花漁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0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畫家,被稱為“清初畫聖”。與王鑒、王時敏、王原祁合稱山水畫家“四王”,論畫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16、清 吳谷祥《桃源圖》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2

吳谷祥(一八四八―一九o三)藝林年鑒作(一八五一―一九0五)字秋農,号秋圃,浙江嘉興人。工山水,遠師文、沈,近法戴熙,蒼秀沉郁,氣韻生動。惜不能為層巒大嶂。亦能畫松,并擅人物、花卉。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17、清 王原祁 桃源春晝圖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4

王原祁,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字茂京,号麓台、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以畫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與孫嶽頒、宋駿業等編《佩文齋書畫譜》,五十六年主持繪《萬壽盛典圖》為康熙帝祝壽。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喜用幹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着,自稱筆端有金剛杵。與王時敏、王鑒、王翚并稱“四王”,形成婁東畫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畫壇,成為正統派中堅人物。享年七十四。

其所著畫論有《雨窗漫筆》與《麓台題畫稿》。擅長做詩,有《罨畫樓集》3卷。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

為了更好地诠釋原文,再送上蔣勳講解的《桃花源記》。好了,小編編得好辛苦呢,看完不要忘記分享哦!

文字:蔣勳

《桃花源》是一首詩,《桃花源記》是這首詩前面的序,可是這個序比詩還長,而且比詩更有名。很多人大概都沒有看過那首詩,但大多數人看過序,我們以前的教科書也隻選了序,為什麼?因為序沒有教條,一直到今天讀起來都覺得是散文中的極品。

陶淵明幻想出那樣一個桃花源,用了最簡單、最淺顯、最自在的語言和形式,不押韻,也沒有格律,帶我們進入一個思想領域,而且不露痕迹,完全是講了一個故事。

我覺得這也是我們最早、最好的短篇小說。時間是“晉太元中”,地點是武陵,人物是武陵人,職業是捕魚。一個好的散文作者、思想家要轉成好的小說家,不能一開始就是講道理,那樣别人會排斥,所以我稱這篇序是紀錄片的寫法。最前面交代的是時間、地點、人物,完全沒有作家的主觀意見,全是客觀的東西。可是事實上這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并沒有這個人,也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

這個武陵的捕魚人“緣溪行”,因為以打魚為生,所以就順着溪水走,哪裡有魚就去哪裡。“忘路之遠近”,注意“忘”字出來了,我們去爬山也好,旅行也好,很難忘路之遠近,常常會問:“我們下面去哪裡?多久可以到?”可是如果你真正陶醉在風景中,就會“忘路之遠近”。正因為這個人迷路了,才有下面的發現。

這有點像“精移神駭,忽焉思散”。理性世界消失了,“忘路之遠近”以後,“忽逢桃花林”,所以說[生命裡最美好的事物常常出現在你茫然不覺的時刻],你忘掉目的性之後,才會碰到美景。這是進入山水的過程,你的感官已經被它包圍,被它迷住,反而有一種新發現。

生命裡最美好的時刻,常常是你把現實的東西暫時忘掉的時刻。我們平常總是要記住很多事情,電話号碼、身份證号碼、各種密碼,那些東西慢慢構成一個假設出來的“我”,生命就被那些東西牽絆住。可是這一天,漁人“忘路之遠近”,把打魚這個現實裡的職業暫時忘掉,流連在一片桃花林,這個時候才進入自己的生命世界、心靈世界。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河的兩岸全部是盛開的桃花。“芳草鮮美,落英缤紛”,草地這麼漂亮,滿地都是落花,這是一個沒有人來過的世界。“漁人甚異之”,怎麼過去從沒有看過這麼美的景色?生命有時候是要有好奇的,不然就變成單調的重複,會有職業的疲倦感。“複前行,欲窮其林。”想往前走走看,看看這片樹林的盡頭是什麼樣子。

這一大段完全沒有作者的主觀意見,全部是紀錄片式的描述。這是高手。你看他寫詩的時候,忽然講很多道理,寫序的時候隻是要引導人家去讀他的詩,完全輕松、自在,沒有刻意,這是散文和小說的最好寫法。我看學生的作品時,會建議他們把個人意見删掉,因為他沒有觀察,沒有描述,上來就是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而在這篇序裡,全部是客觀世界的景象,所以我們被吸引了。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樹林的盡頭就是水的源頭,水是從山裡面出來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這其實是一個生命對一個未知世界進行的窺探。陶淵明的寫法非常奇特,透過這一個小口,想去感知一個平常沒有接觸過的世界,那裡面有幽微的光,吸引你進去。

《桃花源記》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文學名篇,為什麼?因為它沒有任何道理,隻是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把很多世界都打開了。它很有象征性。桃花林的水源也是我們生命活水的來源,那個小口正是我們生命中要打開的洞口。隻是平時我們把這個洞堵塞住了,根本不看它。

“便舍船,從口入。”這六個字非常重要。你不舍棄你的東西,就不會得到下一個東西,舍是入的開始,因為你背負的東西會限制你。陶淵明是一個非常有哲學家氣質的詩人,這時候他忽然把自己的哲學轉成了一個畫面。

“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有時候我和學生講創作,也是用這一段在講。創作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非常狹窄的部分,你就是覺得通不過,甚至會回頭,不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不會看到豁然開朗的部分。我想任何專業都一樣,剛開始在外面的時候都很興奮,可進去以後,有一段時間會産生難度,堅持度過以後,又豁然開朗了。

“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一個民間的生活景象出來了,有農民耕作的田地,還有桑樹和竹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地中的小路彼此溝通着,人們往來耕種,雞在叫,狗在叫。“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非常簡單的白描,可是很活潑地把民間的生活狀态和樸素情感直接傳達了出來。如果我們今天到鄉下去,那個場景還和這裡描述的一樣,是非常單純、非常平凡的生命狀态。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漁人講明自己的來曆以後,人們就把他邀請回家,好好款待他,有沒有覺得很像我們現在的民間?我小時候走到哪裡,人家就“設酒殺雞作食”;現在每逢原住民的豐年祭,也是“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我們小時候也常常有這種情況,家裡來個客人,一個村子的人都跑過來了,也會打聽很多事情。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他們告訴這個打魚的人說,他們好幾代以前的祖先,因為秦朝的時候天下大亂,就到這個地方來避難。所謂“絕境”,是外面人不太容易到的地方。“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這些人再也沒有出去,他們所處的是一個農業社會,所以才能自給自足。我們今天好像沒有辦法這樣過日子,因為我們需要好多東西,可是在桃花源裡,人們自己種桑、養蠶、織布、種米,自給自足,不需要外面的東西。這是早期人類的一種單純生活,人還可以回到很簡樸的生活形式。

我有一個朋友對我說,他一定要住在便利店樓上,因為便利店裡什麼都有,不然就沒有安全感。人和物質的關系也很有趣,人有依賴性和依靠性,覺得沒有某個東西就不行。大地震來的時候,人們發現原來還是可以過很簡單的生活的。有時候災難是一種提醒,發現很多東西都不是必需的。就像伊朗導演阿巴斯的電影《生生長流》,伊朗大地震以後,人可以那麼樸素、簡單地活着,而且是有信仰地活着。這些例子會警醒我們:你對物質的依賴到了什麼程度?

“問今是何世”,這句很有趣,住在桃花源裡面的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所知道的最後的朝代叫秦,後面就不知道了。真好,我最近都不開電視,就是不想知道這些東西。“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的時間停在了秦朝。這裡好像是一個諷刺,政權所建立的朝代,也許正是老百姓要遺忘的東西。這些人不願意再有朝代,朝代更替帶來的隻是戰争、痛苦跟災難。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告訴桃花源中人現在外面的情形。“皆歎惋”,裡面的人都搖頭歎息,覺得不可思議。這是一個有趣的對話,是一群停止在自然歲月裡的人與一個生活在世俗政治中的人的對話。沒有陶淵明行與影分離的觀念,或許就不會有這篇文章。他假設兩個不同的世界之間形成一種多元的對話。這個對話其實也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自身入世的部分與出世的部分在之間。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他人都邀請漁人去家裡坐坐,農業社會都是這樣,大家很容易就變成朋友。“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我覺得這裡非常微妙。“不足為外人道也”,你可以解釋為不能提,或者是不要告訴别人,可能是害怕被打擾,也可能是說我們這麼微不足道,不要讓外面知道。可是作者用了白描的筆法,不加任何解釋,反而顯得意味深長。中國老百姓最大的願望,就是找一個桃花源躲起來,不要有任何政治的幹擾。

“既出,得其船。”漁人出來了,剛才是舍船,現在又得船,恢複了本來的職業,也恢複了他入世的角色。出來以後,“便扶向路,處處志之”。他剛剛才答應不告訴别人,這個時候就一路做記号,全部是心機對不對?他很明顯是想要再回去。這個漁人的角色一直在轉換,舍船的時候是一個個角色,得船的時候又是另一個角色。可是當他一直在做記号的時候,表示精神性的東西已經消失了,怎麼做記号都沒有用,當你那麼想得到的時候,它其實早就不見了。

更糟糕的是,“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這文字真是簡潔得不得了。漁人見了太守,就告訴他有桃花源這樣一個地方——這裡已經完全變得政治化。看到這段的時候,有點兒緊張,真害怕桃花源從此就完蛋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今天如果說台灣發現了一個地方是沒有報戶口的,那真是不得了。“尋向所志”,跟着他所做的記号去找,可是“遂迷,不複得路”——我最喜歡後面這一句。他做了這麼多記号,怎麼還會“遂迷,不複得路”?這是因為在沒有心機、“忘路之遠近”的時候,天機就會出來,可是一有心機,天機就不見了。

這篇文章真是有趣,層次非常豐富。我覺得它是在講人性,人性坦蕩得一清如水時,就會看到最美的東西,而當一個人有了心機,所有東西就都不見了。這個“迷”其實是迷失了。有時候回想自己的一生,會覺得所謂的迷失是因為[執着],你一旦刻意要某個東西,肯定就找不回來了。

我脊椎不好,就學打坐。進行到第十天,我發覺有一種奇怪的氣在體内流通,興奮得不得了。次日趕快繼續,有點等的意思,等那種感覺再來,可是再也沒有來過,我師傅就罵我貪。我在創作時也知道,寫詩和畫畫時最好的筆墨,常常來自生命完全放松的時候。

我覺得到這裡結束就很好,但陶淵明又加了一個結尾,這個結尾也真是好。

桃花源明明是虛構的,他要讓它顯得真實,就加了一個南陽劉子骥。此人是一個高士,如果太守找不到,高士可以去找吧?但是,“未果,尋病終”。高士也沒有找到,最後病死了。“後遂無問津者”,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去找,“津”是渡口的意思。

每次讀到最後一段,我都有一種很大的悲哀。沒有人再找,是沒有人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了。這個漁人最後大概會被大家當成瘋子。不相信是更大的悲哀,因為你心裡面連桃花源都沒有了,桃花源不見得是事實的存在,可是應該是心中的烏托邦。但劉子骥之後竟沒有人再相信,也沒有人再去找,失去了向往,我們今天的狀态就是這樣。

陶淵明在那樣一個戰争紛起的亂世,去王羲之寫《喪亂帖》不遠的時代,寫出這樣一篇文章,其實是在表達内心對桃花源的渴望。

台灣小說家黃春明從《桃花源記》衍生出了兒童劇劇本《小李子不是大騙子》。裡面說這個漁人回來沒有請太守去找桃花源,而是将帶回來的桃花枝杆插在自己家裡。過了一陣子,春雨下過,桃枝就發芽了,他在家裡培育出一片桃花林。

黃春明的意思很清楚:桃花源是要培育的,你與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就在你的身邊、你的腳下培育桃花源。文化的傳承是非常有趣的,陶淵明絕對沒有想到,一千五百年後會有個叫黃春明的作家去繼續發展他的東西。

一個好的創作,它的創造力是可持續的。黃春明要告訴大家,不要找桃花源了,自己種桃花吧,把身邊的事情做好,就有真正的桃花源。( 選摘自《蔣勳說文學》)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6

美術會客廳(MSHKT)2020.3.4歡迎添加關注!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7

美術會客廳(MSHKT)2020.3.4歡迎添加關注!

亭台樓閣潑墨山水畫200幅(曆代名家畫筆下的最美的世外桃源圖)4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