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真實存在?作者:許 旸提起他,我們會想到相對論,想到E=mc2方程式,想到吐着舌頭的俏皮搞怪表情,想到“天才”這個詞他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今年是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他對物質結構、空間、時間以及引力性質的研究,對人類思想進程産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日前出版的《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以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觀》為底本,摘選了《觀念與見解》《愛因斯坦晚年文集》裡的相關文章,系統收錄了這位科學大家的絕大多數演講、文章等,其中有20多篇短文此前從未翻譯成中文出版過,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愛因斯坦的真實存在?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許 旸
提起他,我們會想到相對論,想到E=mc2方程式,想到吐着舌頭的俏皮搞怪表情,想到“天才”這個詞。他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今年是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他對物質結構、空間、時間以及引力性質的研究,對人類思想進程産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日前出版的《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以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觀》為底本,摘選了《觀念與見解》《愛因斯坦晚年文集》裡的相關文章,系統收錄了這位科學大家的絕大多數演講、文章等,其中有20多篇短文此前從未翻譯成中文出版過。
“在不少人心中,他是個頂着淩亂頭發的智者,靠天才大腦和一支筆就能思考這個世界。但這和真正的愛因斯坦區别很大。”《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編譯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方在慶說,“事實上他是個喜歡獨處、非常勤奮、有着極強人文精神的一名科學家。”
沒形成學派、不喜歡上課,一生孤軍奮戰
愛因斯坦的一生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以及150多篇非科學論文,留下了三萬多封信件。他的智力成就和獨創性使得“愛因斯坦”成為天才的代名詞。“如果我們隻把愛因斯坦看成是偉大的天才式科學家,那最多隻看到了他的一個側面。”方在慶分析說,更可貴的是,他終其一生踐行了科學的精神,不斷探索既有理論的邊界,沒有滿足于躺在功勞簿上。
回首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還是瑞士聯邦專利局三級職員,名不見經傳,遠離學術中心,過着每周六天每天八小時的上班族日子。盡管如此,他還是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自己鐘愛的研究。正是在這一年,他的創造力得到了驚人爆發,發表了五篇論文和21篇評論。他提出了光量子假說,解釋了布朗運動,提出測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我們現在稱之為狹義相對論的理論,具有劃時代意義。
從重要性上講,僅這一貢獻就足以讓他青史留名,但他并沒有止步。兩年之内,愛因斯坦就發現了這一理論的天生缺陷,經過八年努力,用思想實驗支撐強大的物理直覺,面對無比巨大的數學困難,幾乎拼盡最後氣力,在1915年提出了廣義相對論。
他勇于拓新的真正動力究竟來自哪兒?“愛因斯坦中學沒有畢業,到瑞士後補習了一年,這一年他受到了很大觸動。”方在慶援引愛因斯坦的一段話——“我們可以體驗到的最美好事物,是難以理解的神秘之物。這種基本情感,是真正的藝術和科學的真正搖籃。誰要是不了解它,誰要是不再有好奇心,誰要是不再感到驚訝,那他就如同死了一般,他的眼睛早就黯淡無光。”
那什麼能讓愛因斯坦“雙眼放光”?用他自己的話來描述就是——“對我而言,能夠察覺生命和意識的永恒奧秘,了解現實世界的神奇結構,并且能投入全身心努力去領悟自然界中所展示出來的理性,哪怕隻能得到其中極小的部分,便也心滿意足了。”
書中透露,盡管愛因斯坦一生有不少朋友,但是作為研究者,他基本上是孤軍奮戰。這一點貫穿了他的一生。沒有一個學生從他那裡獲得博士學位,他也沒有形成所謂的學派。愛因斯坦不喜歡上課,并不是一位嚴格意義上的好老師,僅有的幾次授課經曆都很難說成功;至于他在日本、美國、西班牙以及阿根廷等地演講受到空前歡迎一事,與他是否會講課關系不大,更多是聽衆慕名而來。愛因斯坦曾多次抱怨沒有幾個人能真正聽懂他的演講。
80多年前他提醒教育界,别向青年人灌輸單一“成功學”
愛因斯坦不光是醉心專業領域、深居象牙塔的科學研究者,更是一位對人間疾苦充滿同情、與不公抗争的社會行動家。他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名聲,支持對人類有益的事業。他尤其關心教育領域,1936年,愛因斯坦在紐約州立大學第72屆畢業典禮上發表了教育理念的主題演講,他的觀點如今看來仍有啟發。
比如,愛因斯坦否定了當時教育界向青年人灌輸的一種思想——即生活的目标就是獲得習慣意義上的成功。“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成功者從他的夥伴那裡獲得的東西,都遠遠超過他對他們所做的貢獻。但是,人的價值應該體現于他能給予什麼,而不在于他能獲得什麼。在學校裡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樂趣,以及對該成果的社會價值的感知。”
在愛因斯坦看來,學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恰是喚醒和加強年輕人的這些精神力量。“隻有這樣的心理基礎才會導緻對人類最高品質的快樂追求,即從事知識和藝術的創造活動。激發這些潛在的創造性的心理力量,當然比采取強制手法或喚醒個人野心更不容易,但它更有價值。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遊戲本能以及追求知識的動力,并将其引導到對社會很重要的領域。”
“學校一直是将傳統财富從一代轉移到下一代的最重要手段:相較過去,這個道理更适宜于今天。現代經濟發展削弱了家庭作為傳統和教育承載者的角色。因此,人類社會的生存和健康更加依賴于學校。”愛因斯坦直言,有時候,人們把學校僅僅看成是一種工具,靠它将一定數量的知識傳遞給成長中的下一代。“事實并不是這樣的。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是在為活人服務,旨在培養年輕人對社會繁榮有價值的品質和能力。”
換句話說,學子僅僅學習既有真理的知識不夠;相反,如果不想失去這種知識,就必須不斷努力持續更新。愛因斯坦用了一個比喻:“科學真理,就像豎立在沙漠裡的一座大理石雕像,随時承受着被流沙埋藏的威脅。必須不停地伸手拂拭,才能使大理石在陽光之下永遠熠熠發光。為此,我也應盡綿薄之力。”(許 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