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患者的行為有哪些?“對面樓清羊了”“今天小區驚現3個小陽人”“兩隻小羊統統消毒”……最近,全國多地出現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網絡上對感染者的稱呼也發生了變化很多人戲谑地将感染者稱為“小陽人”“羊”,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新表述比如,将感染者轉移至方艙稱為“抓羊”“牽羊”,把向封控樓運送物資叫做“投喂”等,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尊重患者的行為有哪些?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對面樓清羊了”“今天小區驚現3個小陽人”“兩隻小羊統統消毒”……最近,全國多地出現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網絡上對感染者的稱呼也發生了變化。很多人戲谑地将感染者稱為“小陽人”“羊”,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新表述。比如,将感染者轉移至方艙稱為“抓羊”“牽羊”,把向封控樓運送物資叫做“投喂”等。
對此,有人認為這不過是一種調侃,不必太語言“潔癖”,很多使用這些稱呼的人也隻是一時跟風,并無惡意。但是,稱呼本身即能代表一種看法、一種态度,并潛移默化地影響着被指稱者在社會中的處境。正如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所闡釋的,某些針對傳染病的修辭方式的确會對社會産生消極影響。具體到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而言,則關系到他們能否被尊重、被善待,是否會被排擠、不滿等情緒傷害。因此,嚴肅地審視針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的諸多修辭是否妥當、是否道德,絕不是小題大做。
為了及時阻斷病毒傳播,實現精準防控,的确有必要對居民進行醫學概念上的區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也有義務配合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但是,若是在社會層面戲稱他們為“小陽人”“羊”等,則存在污名化感染者的風險。一方面,這些指稱過度放大了“感染者”這一身份,很容易遮蔽其作為普通公民的其他面向。要知道,他們并不是疫情統計表中的一個冰冷數字,而是本該在校園裡自由活潑的學生,在工位上正常工作的上班族,能夠與父母時常見面的兒女……他們本身也是無辜的受害者,也有着豐富的情感和合理的需求,感染後更是面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此時,他們更需要的是關懷、幫助,而不是被冷漠、戲谑地指稱為“羊”。
另一方面,各種污名化、物化感染者的說法,暗含着一種“劃界”、歧視的疏遠态度。動辄用“小陽人”“幾隻羊”等話語稱呼感染者,也是将其劃為與“我們”不同的“他者”。語言的調侃可能變成現實的枷鎖,這種歧視性指稱,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感染者在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在語言的暗示作用下,一旦被貼上“羊”的标簽,感染者就容易被疏離、被另眼相待,甚至遭遇“社會性死亡”,難以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需要的是溫情的團結互助,而不是人為制造隔閡。前段時間,一段播客内容讓我深有感觸,有位嘉賓分享道:在觀察過小區鄰居對陽性病人的态度後,自己感到很慶幸。因為沒有人會因為小區有陽性病例而大加抱怨,也沒有人會極力阻撓正常出院的治愈者回家。
其實,這正是一個社區、社會給人帶來安全感的關鍵所在。當大家都在用科學、理性的态度參與防控,用人性化、溫情的方式善待鄰裡,自然能形成正向的互助循環,自己最終也會被溫暖和安全感所包圍。相反,如果一味污名化、貶抑、歧視感染者,隻會加深誤解,加劇病患的恥感和恐慌,使其在上報行程、軌迹時有所恐懼、猶疑,增加疫情防控工作的不确定性。
可見,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正名,警惕各類加諸他們身上的“有毒”修辭,絕不是“反應過度”。對一個群體的社會化稱呼,本身就折射出我們如何看待他人,并繼而影響着這一群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抱有更多尊重、更多共情,是文明社會的要求,也是科學防控理念的體現。因此,不要以為随手發一個“羊”的表情包無傷大雅,也不要因為“好玩”而跟風濫用不當指稱。尊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應當從給他們體面、恰當的稱呼做起。(任冠青)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