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風病感染早期,會出現不疼不癢的皮膚斑塊,若有類似情況,應提高警惕,及早就診。
麻風病是由麻風杆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周圍神經、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等組織,通過皮膚密切接觸或呼吸道飛沫傳播。
麻風病的傳染源主要是未經治療的多菌型麻風病患者。
95%以上的人對麻風杆菌有正常抵抗力,即使感染了麻風杆菌,發病的比例也很低。
早期是不痛不癢的淺色或紅色斑片
麻風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早期主要是皮膚上出現不痛不癢的淺色或紅色斑片,
如不能早期發現和治療,病期長時皮膚多伴有感覺減退或喪失,
病情逐漸發展後,可以出現兔眼、歪嘴、爪形手、垂足、足底潰瘍等畸殘。
少菌型患者抵抗力相對較強,在患病初期表現為一塊或數塊表面幹燥、邊界清楚、不癢的紅斑或斑塊。
多菌型患者抵抗力較弱,患病初期表現為面部、軀幹和四肢的紅斑或斑塊、表面光滑的結節和彌漫性浸潤,眉毛稀疏脫落,面部浮腫等。
麻風病不及時治療或緻殘
麻風病若不及時治療,逐漸出現麻木感和周圍神經粗大,兩眉脫光,出現殘疾。
麻風病的危害包括:
一是麻風病緻病、緻畸造成患者部分或全部勞動力喪失,對人民群衆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二是由于社會對麻風病的不了解,對麻風病人産生歧視和偏見,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三是麻風病流行和造成殘疾,增加社會負擔及對衛生資源的消耗。
麻風病的傳染性也沒那麼強但麻風病也可說是最不具有傳染性的傳染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杆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往往容易在末梢神經繁殖,不分解毒素,又是厭氧細菌,吃藥一周就不具傳染性了。
如果懷疑自已得了麻風病,應該主動去皮膚病防治院(所、站)等麻風病防治機構檢查治療,或與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系咨詢。
2004 年,中央财政将麻風病防治納入了公共衛生專項,各級政府也給予了穩定的資金投入,目前我國對麻風病的診斷和治療實行免費。
為了鼓勵發現麻風病患者,各級政府實行報病獎勵,中央财政給予适當補助。此外,民政等部門也為麻風病患者提供必要的醫療和生活救助等。
麻風的治療
1、聯合化療(MDT)的藥物包括氨苯砜、利福平和氯法齊明。
其中,氨苯砜可以誘發緻死性的藥物超敏反應綜合征——氨苯砜綜合征,因此,治療前檢測其風險基因HLAB*13:01可有效預防氨苯砜綜合征的發生。
MB常用治療藥物為利福平、氯法齊明和氨苯砜,療程12個月;
PB常用治療藥物為利福平、氨苯砜,療程6個月。
完成治療的患者應繼續定期監測,每年做1次臨床及細菌學檢查,至少随訪5年。
2、麻風反應的治療
首選糖皮質激素,可系統應用潑尼松,随着病情緩解逐漸減量;
亦可用沙利度胺,症狀控制後可逐漸減至維持量。
3、對高危個體可采用化學預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