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化的智能手機服務已經侵入了我們的社會生活以及個人生活。
在移動設備中融合各種技術的目的是為人類服務,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許多心理問題,其中一個心理問題是低頭症。低頭症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現象,廣泛存在于各個場景中,且對人們的生活和人際關系甚至是身心健康産生了負面影響,而目前國内鮮有對低頭症的研究。
低頭症(Phubbing)一詞最早出現于2012年5月,是由麥肯和Macquarie大辭典專家團隊在悉尼大學共同定義的,用以引發人們對這種行為的激烈讨論和重視,讓人們“放下手機”(Karadagetal, 2016),随後大量學者對低頭症進行了關注。
Guardian(2013)指出在需要面對面交流的社交場合中,許多人會頻繁地查看手機,這種行為會直接影響人際互動的質量,使對方有不适的感覺,不利于人際溝通和交流。Karadag 等人(2016) 将低頭症描述為在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個體沉迷于手機而避開與他人的溝通的現象。智能手機不僅将人們與整個世界連接起來,還通過社交網絡、網上購物等各種各樣的功能帶來了更輕松的生活方式,但它同時也在入侵人們的日常生活,分散着人們的注意力(Aagaard, 2015)。當今社會,低頭症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仿佛野火一樣蔓延,已經燃燒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
“低頭族”為健康埋隐患
現如今,頸、腰椎問題越來越普遍,這與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比如地鐵上常見的低頭看手機的情況。雖然這種短時間的間斷性動作對頸椎的影響并不大,但經年累月在運動的交通工具上低頭,就會明顯傷害頸椎。
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大部分頸椎病患者是伏案工作者,病因大多是軟組織疲勞和慢性炎症,這和年長患者的骨質增生是有差别的。因此,年輕人更應該保護好頸椎,如果肌肉長期疲勞,等到了40、50歲, 就會表現為骨頭的問題,比如骨質增生、腰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等。
其實,在低頭時一條神經正在被壓迫,時間長了甚至會導緻發炎,而頭痛就是它的典型症狀。
長期低頭壓迫枕大神經
枕大神經是第二頸神經的分支,位于人體第一頸椎(寰椎)與第二頸椎(樞椎)之間,是單純的感覺神經,傳導枕、頸部皮膚痛溫覺和觸覺。
低頭伏案、看手機等動作可拉長後頸部的肌肉,如果長期如此,緊張的肌肉便易發生局部勞損、痙攣,甚至出現炎症,導緻局部血管、神經粘連、受壓,枕大神經是最常見的受壓部位。
枕大神從哪發出來?
用手可以摸到脖筋和耳後之間有個凹陷的地方,也是中醫說的風池穴,用手輕輕一摁,會有酸脹感,枕大神經從頸椎發出後穿過深筋膜,然後就從這個地方向枕後、枕部、頭部的皮膚、筋膜分布。這個部位易發生枕大神經的卡壓和損傷,枕大神經痛往往表現出這個地方疼痛,然後向後腦放射。頭疼時用手按一按這個部位,就會有減輕。
多種方式緩解不适
1.平時做些頸部放松保健操。多做頭部放松、左右慢轉等動作,比如“頭向後伸展”這個動作,就可以緩解頸部後面韌帶和肌肉拉長狀态導緻的頸部缺血、肌肉損傷。
2.晚上是頸部保健絕佳時機。人的一天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睡眠 ,選擇一個合适 自己的枕頭非常重要。有句話叫“高枕無憂”,但枕頭太高并不一定合适;還要結合睡姿進行選擇,側卧需要的枕頭高度就要比仰卧的高一點。
3.選擇運動來舒緩頸部不适。蛙泳是很好的頸部保健運動方式,因為頭要不斷保持上揚才能正常呼吸。此外,還可以選擇放風筝、打羽毛球等運動。其實,隻要是自己感覺舒服、放松的,就是合适的運動,關鍵是貴在堅持,能持之以恒。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删
特别聲明:本文系SCI醫學科研論文助手編譯整理,如有關于作品内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