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新生兒出生7天後做腸梗阻手術

新生兒出生7天後做腸梗阻手術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9 15:06:32

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新生兒出生7天後做腸梗阻手術(新生兒腸梗阻36天後去世)1

新生兒診斷為腸梗阻

36天後不幸去世

在悠悠被送到ICU19個小時的搶救後,悠悠的媽媽和爸爸曹先生等來的是孩子的死亡通知。在曹先生提供給健康時報記者的一份死亡記錄中,悠悠的死亡診斷為“1、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2、腸梗阻;3、膿毒性休克;4、心力衰竭;5、膿毒症;6、中度脫水;7、腹脹待查:小腸結腸炎?”

不幸發生在2021年5月29日,悠悠出生的第36天。4月23日,曹先生以及他的家人們還欣喜地迎接着這個小生命。“當時我兒子出生評分為10分。”曹先生告訴健康時報記者,但是孩子出生後,24小時沒有排洩胎便,出生所在醫院河北生殖婦産醫院診斷為“胎糞性腸梗阻”。

随後,他們便轉院到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小兒外科治療。“當時我們在醫院的小兒外科住了17天,一直采取灌腸和通便等保守治療方式,直到孩子可以自主排便。”曹先生向健康時報記者回憶,當時孩子的各項指标均達到正常後,醫院建議出院觀察,出院醫囑上寫的是“疑似先天性巨結腸”。

“5月27日,孩子又開始吐奶,我們馬上返回河北生殖婦産醫院,再次得到腸梗阻的診斷。”曹先生告訴健康時報記者,5月28日淩晨2點,他們趕到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急診。

“到醫院後,孩子突然發燒,我們被安排去了發熱門診。1個多小時,被安排進了急診旁邊的一個簡易方艙,全程采取了輸葡萄糖、通便等治療措施,這一期間,孩子除了發燒、腹部有些脹以外,沒有看出其他問題。”曹先生回憶。

5月28日7時50分,“忽然發現孩子的口鼻處湧出糞便,且出現間斷性休克的情況,但方艙病房并沒有相關搶救設備,一個兒科醫生趕過來後表示幫我們聯系兒科ICU。”曹先生現在回憶起那段時間,依然非常焦急,“一段時間後,醫生跟我們說已經聯系好了,給我們申請了綠色通道,可以去ICU。”

11時51分,悠悠被送進ICU。“其實,還是等着孩子的核酸檢測結果出來後,我們才住進去的。”曹先生說。曹先生提供的急診病曆顯示:5月28日11時36分,患兒精神狀态不佳……患兒核酸檢測已出,提示陰性,請示轉至PICU(兒童重症監護室)。

“孩子剛剛被推進ICU的時候,我們就收到了病危通知。”曹先生說。

19小時後,悠悠搶救無效,離開了陪伴他36天的爸爸媽媽。

腸梗阻是新生兒外科常見急症

據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官方信息顯示,經調查,患兒于2021年4月23日出生,生後3天到該院就診,被診斷為疑似先天性巨結腸,低蛋白血症住院治療17天。5月28日淩晨因腹脹、發熱再次到我院診療,患兒病情進展較快,病情危重,雖經積極治療、搶救,仍不幸于5月29日7時24分死亡。

腸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腸内容物通過障礙,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據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王秀良等2013年發表于《現代醫藥衛生》的《幾種新生兒腸梗阻的診治》,新生兒腸梗阻是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比較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沒有确切統計,但有大樣本統計其在新生兒中大約占1/2000。新生兒腸梗阻有4種典型臨床表現:孕婦羊水增多、膽汁樣嘔吐、生後24小時未能排胎糞、腹部膨隆。

“小兒腸梗阻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腸道通過障礙。比較輕微的情況是吃多了、肚子脹,因為飲食不當、消化不良造成了暫時性的腸梗阻,可能稍後就會自行痊愈;嚴重的情況是腸道堵塞,需要手術處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醫師郭春寶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馮傑雄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小兒腸梗阻的發病原因最常見的就是粘連性腸梗阻,而新生兒腸梗阻則以先天性發育畸形為多見,如先天性巨結腸、腸閉鎖、腸狹窄、直腸肛門畸形等,另外腸動力發育異常也有可能導緻腸梗阻。新生兒腸梗阻的發病原因中還有與早産、喂養不當有關的新生兒小兒結腸炎。”

其中,先天性巨結腸是以部分性或完全性結腸梗阻,合并腸壁内神經節細胞缺如為特征的一種嬰兒常見的消化道畸形,由于直腸或結腸遠端的腸管持續痙攣,糞便淤滞的近端結腸,使該腸肥厚、擴張,是小兒常見的先天性腸道畸形。先天性巨結腸痙攣段越長,出現便秘症狀越早越嚴重。多于生後48小時内無胎便排出或僅排出少量胎便,可于2~3日内出現低位部分甚至完全性腸梗阻症狀,嘔吐腹脹不排便。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現在比較常見,已經成為新生兒外科手術中排名第三的疾病,基本上全國都是這種情況,而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是引起小兒腸梗阻的一個重要原因。”馮傑雄向健康時報記者透露。

“小兒腸梗阻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急性腸梗阻,急性腸梗阻的主要表現一般為腹痛、不進食、嘔吐”,馮傑雄向健康時報記者介紹,“稍微大一點的小孩出現這些表現後,一般會告訴父母,但是新生兒或者嬰幼兒講不出來,家長觀察不仔細,孩子進而會發生嘔吐物到氣道,甚至有可能因為誤吸發生更多危險甚至猝死,所以總體來說,新生兒腸梗阻的危險性更高,需要家長格外注意。”

小兒腸梗阻危急時可緻命

一定要及時就醫

新生兒出生7天後做腸梗阻手術(新生兒腸梗阻36天後去世)2

2020年初,一位10歲左右的孩子被送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小兒外科。馮傑雄回憶:“這個孩子在學校忽然出現隐隐的腹痛、嘔吐等症狀,當時沒有被重視,送來時已經發生休克、沒有小便、血壓極低。”孩子休克下手術會有很大的風險,但是再三權衡,馮傑雄還是給他進行了手術,最後孩子保住了小腸。“急性腸梗阻很急,如果不做手術,可能存在更大的風險。”

據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王秀良等2013年發表于《現代醫藥衛生》的《幾種新生兒腸梗阻的診治》介紹,“每例患兒臨床表現千差萬别,但當患兒因嚴重腹脹出現呼吸衰竭及循環衰竭時,腸梗阻經常會被忽視”。

上海長海醫院肛腸外科主任張衛告訴健康時報記者,“發生腸梗阻如果不及時救治,腸梗阻會要命。因為在腸子中食物下不去,導緻大便堆積、腸液丢失,水電解質紊亂,嚴重的話可能會導緻腸管的破裂穿孔,腸内容物一出來就會引起嚴重的感染,患者出現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如果不及時處理,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死亡。”

某省兒童醫院普外科一位不願具名的主任醫師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新生兒一旦發生腸梗阻,由于他們每天水代謝非常快,吐了幾次之後,就可能發生脫水,也可能出現低鈉血症和酸中毒,就會危及生命。此外,有基礎病的孩子,營養狀況差,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張衛提醒,兒童的抵抗力、耐損力更差,更需要及時處理。兒童腸梗阻及時診斷非常重要,診斷後及時治療,可以先保守治療,這時醫生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果保守治療不能緩解,就一定要手術治療。

“如果不是專門的兒童醫院,不熟悉腸梗阻的各種情況,可能會比較難判斷,小兒腸梗阻有時表征比較輕微。一旦患兒出現此類問題,家長應盡量選擇專門的兒童醫院就醫,即使是面對輕微的腸梗阻,家長、醫院也應該提高警惕,對患兒情況進行實時觀察、檢測,及時就診、及時處理,避免悲劇發生。”郭春寶建議。

一級甲等醫療事故

判定次要責任引争議

新生兒出生7天後做腸梗阻手術(新生兒腸梗阻36天後去世)3

在悠悠去世的一年時間裡,媽媽一直通過文字表達着對他的思念,爸爸則向醫院提起了醫療事故鑒定。

2022年5月18日,曹先生收到的醫療事故鑒定結果顯示:“本案例屬于一級甲等醫療事故,醫方承擔次要責任。”

曹先生提供的本次醫療事故鑒定書顯示,醫方的醫療過失行為與患兒死亡有一定因果關系,鑒于患兒患有“先天性巨結腸?”病史,發病前曾遊泳(水的刺激及勞累),可能降低腸蠕動,增加感染風險,就診時CRP(反應蛋白)增高,白細胞降低,對患兒的病情加重并最終導緻死亡也有較大參與度,故醫方承擔醫療事故的次要責任。

健康時報記者查閱《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發現,根據對患者人身造成的損害程度,醫療事故分為四級,其中一級醫療事故指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殘疾;細分為甲等和乙等。一級甲等醫療事故:死亡。一級乙等醫療事故: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喪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償,存在特殊醫療依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醫療事故中醫療過失行為責任程度分為:完全責任、主要責任、次要責任、輕微責任。次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次要作用。

“我們不認可這樣的鑒定。”曹先生表示,“為什麼整個事件中醫院承擔次要責任?”

6月20日下午,健康時報記者緻電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總機,提及36天嬰兒不幸去世的事件進展情況,工作人員表示,“我們是總機,不了解這個事情。”并提供了醫院投訴辦公室電話。健康時報記者多次撥打投訴辦及河北省衛健委宣傳部門電話,均無人接聽。

責編:喬靖芳

主編:田茹

校對:孫歡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