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這樣的習慣,哪裡不舒服的時候,總想着先上網查一查,然後自己就給自己"看病買藥",有時候隻是感冒想看看自買什麼藥吃比較好,但是網上卻說你得了癌症?甚至是絕症?然後自己立遺囑的心思都有了?小編隻想說"有病的時候,千萬不要自己上網去查!"因為你會越查越害怕......等到自己去看醫生的時候,卻是虛驚一場,白白擔驚受怕好幾天……
為什麼小編不建議大家上網去查呢?首先一點,你自己不是醫生!人家醫生學了好幾年,甚至是一輩子都在學習的病理知識,不是你從網上随便搜一下就能給自己定下結論的!而且萬一你對自己的病情判斷不對,有所延誤,那最後受傷的還是你自己。看病還是應該去正規的醫院,或是像平安好醫生這樣專業可信賴的互聯網醫院,生命是自己的,不要過度相信網上之說,一定要咨詢清楚,有些疾病變化進展快,需抓緊時機去正規醫院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另外,網上查病,一個症狀就能跳出好多種疾病,輕重不一,這時往往會引起人情緒上的波動:"我這個症狀到底是哪種病呢"?"不會這麼倒黴,就得了最嚴重的病吧?""我還有很多未了的心願,怎麼辦?"人的心理狀态跟免疫力有關,焦慮不安的情緒勢必會影響免疫力,不利于各種疾病的康複,所以我們平時也會聽到很多醫生常說"有些病人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
而那些從網上查了病症之後深信不疑的人去就醫的話,往往就是不信醫生給你最後的診斷,那小編就不明白了?為什麼你們對自己上網查病如此執着呢?不信醫生還去醫院看病?這是去向醫生宣告你才是正确的,而他們都是庸醫嗎?
北京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96.2% 的患者在自己、家人和朋友身體不适或患病時,都會傾向于求助于網絡查詢相關信息。查詢最多的問題主要包括"我得了什麼病?"、"我為什麼得了這個病?"、"我得的病應該怎麼治才更好?"(以下圖片來自《北京市三甲醫院門診患者互聯網健康信息查尋行為研究》)
還有一項調查顯示:每年有50-80% 的人會在網絡上搜索和健康有關的信息,很多醫療機構、政府門和商業公司也紛紛建立自己的門戶網站或微信公衆号,這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醫生的咨詢作用,為人們提供便捷。但由于目前網絡上的醫療信息質量參差不齊,如果患者過于信任網上不具權威性的說法,可能會對現實生活中醫生的治療方案産生質疑,影響依從性。
而這個依從性是指信任醫生診斷,并嚴格遵守醫生治療方案的患者行為,在取得更佳臨床治療效果中起重要作用,是醫患關系的信任紐帶。研究人員認為,互聯網信息查詢就是通過影響患者的認知和情感,來對患者依從性産生積極作用。(以下圖片來自"JMIR期刊官網")
而且,有些醫生其實對網上查病來就診的患者是非常反感的,因為這意味着醫生的權威收到了挑釁!雖然也有的醫生會聽你從網上所查的陳述,但隻是因為他脾氣好,并不說明你從網上查的什麼都是對的!網上的那些平台,可以說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學習醫學知識的機會,但并不表示,你查閱了,就代表自己是"醫生"了!生病了一定要盡快去咨詢專業的醫生,别自己亂查、瞎琢磨!
#清風計劃##我要上頭條##2019算數健康大會#
有任何疑問,可以點擊我主頁左下角的“免費咨詢”一欄,或者到平安好醫生app直接搜索我的名字,找我詳細溝通~
免責聲明: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