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品牌

 > 奢侈品牌被質疑

奢侈品牌被質疑

品牌 更新时间:2024-06-26 07:10:53

近日,山東如意科技集團回歸公衆視野。這家公司新增多條被執行人信息,現在陷入了債務困境。曾經風光一時的山東如意,如何走到了今天?

據媒體報道,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為被執行人,執行标的逾1.49億元人民币。據悉,這已經不是如意集團第一次“上榜”。經查,如意集團如今存在多條被執行人、失信被執行人、終本案件、限制消費令等信息,被執行總金額超90億,未履行總金額超46億。

山東如意集團的命運沉浮,與一個人有着密切關系,他叫做邱亞夫。曾經,他憑借一己之力,把瀕危破産的紡織工廠,扭轉成全國最大的奢侈品品牌。後來,也是因為盲目擴張,導緻了現在山東如意的資不抵債。

奢侈品牌被質疑(國産奢侈品牌走向崩潰)1

如意集團之前不叫如意,而是濟甯毛紡織廠,坐落在山東濟甯,裡面的工人大多是濟甯的子弟。邱亞夫也是濟甯本地人,那個年代,子承父業是很正常的。1975年,17歲的邱亞夫就進入濟甯毛紡織廠,成為一名榮耀的工人了。在那個年代,這是非常讓人羨慕的職業出路。

邱亞夫工作也很努力,兩年後,就成為了車間主任。19歲的他,俨然廠子裡的小頭頭。可以說,是前途無量。年輕的邱亞夫也很上進,想要提升自己,最終選擇了考大學。1983年,邱亞夫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了西安上大學。在大學裡,他鑽研紡織技術,為日後的事業做積累準備。

奢侈品牌被質疑(國産奢侈品牌走向崩潰)2

當時,很多國企紛紛倒閉。很多大牌企業面臨公司化改造。自然,濟甯毛紡織廠日子也不好過。就在這危機時刻,邱亞夫臨危受命。1997年,邱亞夫被衆人推為董事長,掌印如意集團。

所謂“内行看門道”。說起紡織,人家邱亞夫可是專門去大學深造的。這樣的領導,有學識可以力挽狂瀾。邱亞夫從技術入手,開始改造廠子的紡織技術。首先,就是走出去。看看人家國外知名的紡織公司是怎麼做的。邱亞夫帶着如意的技術專家、高管去歐洲考察。這趟歐洲行沒有白跑,他們帶回來了200多條整改措施,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條,引進先進的設備。光是當時引進的設備,就要花掉兩億。那可是在如意集團負債累累的時候。這種大手筆、不成功便成仁的魄力,讓廠子看到了邱亞夫的決心。

奢侈品牌被質疑(國産奢侈品牌走向崩潰)3

新的生産線引進後,産品立馬不一樣了。廠子扭虧為盈。而且,随着産品的升級,如意的品牌發生了一個質變,那就是從低檔貨成為了高檔貨。一下子,國産品牌“洋起來”了。

于是,邱亞夫的野心更大了。咱不光要把産品賣給國内,還要遠銷海外。你老外是技術牛,我追趕上了,還要和你競争呢!于是,如意集團開始進軍國際市場。随着技術的精進,如意集團推出了自己的招牌産品——“如意紡”。

奢侈品牌被質疑(國産奢侈品牌走向崩潰)4

如意紡這項技術,可以将1克重的羊毛紡到500米,紡出來的面料絲滑、輕薄、柔軟。放眼全球,這是獨一份。有了這個核心競争力,如意集團在海外也支棱起來了。如意紡的定價,也完全是奢侈品牌定位了。一平米賣1萬,用如意紡制作的高級西裝一套7萬。

這是如意集團最輝煌的時候。

2010年起,如意集團開始瘋狂收購世界各大奢侈品品牌。在8年時間裡,邱亞夫花掉了50億美元,把法國、瑞士等奢侈品品牌悉數變成了如意的子公司。如意集團不光實現了和外國奢侈品競争,還成為了外國奢侈品品牌的老闆。

可是,勢如破竹的收購,帶來的并非盈利的增長,而是大面積的虧損。錢是花出去了,可那些奢侈品品牌,并沒有給如意賺到錢。于是,如意陷入了債務危機。供應商追債,屢屢将如意集團告上法庭。

在2010-2019年間,如意集團的并購步伐橫跨日本、韓國、德國、法國、英國、瑞士、美國等多個國家,其中不乏超過100億人民币的大手筆。收購這些大牌後,如意發現,這些牌子名氣雖大,但經營業績遠非理想。相當于如意用真金白銀買了些“名字”,而這些品牌,并沒有造血能力。說不定,這些國際大牌,還嘲笑如意“人傻錢多”呢。

各行各業都有門道,奢侈品自然也是。尤其是疫情後這兩年,其實國際的奢侈品品牌是漲價的,是賺錢的。這背後有着複雜的經濟規律和消費心理。這都需要認真學習。

自疫情以來,确實出現了一股“并購潮”。這與整個世界經濟走勢貧富差距拉大有關。有的企業,迅速爆火,有的企業,迅速破産。所以,疫情情況下催生出一批新巨頭,他們爆生出來的錢财,需要吞并其他企業消化。

客觀上,并購确實能夠減少行業惡性競争,降低資源損耗。有利于企業擴大資源,擴大規模。但是,并購很簡單,并購後如何做很關鍵。如果不保證現金流安全,就有可能被反噬。

并購最好選擇的是産品服務相同,用戶客群重疊的。這樣才能迅速提升市場份額。如果企業的并購沒有戰略選擇,就會像如意這樣,貌似收購了一批奢侈品,但其實,每個國家的奢侈品品牌都有不同的曆史和内涵。

奢侈品牌被質疑(國産奢侈品牌走向崩潰)5

如意就是沒有弄懂自己每個子公司的内涵,導緻運營子公司失敗。

收購别的公司有風險,需要三思後行。并不是說手裡有錢了,就可以任意的收購外國品牌,好像是一件很驕傲的事情。但很可能最後會害了自己。創新與變化是新經濟行業的常态,每一年、每個季度甚至每一天,都需要作出調整。不論作為買方還是賣方,很多并購都是一個瞬間的決定。錯過了,或許就錯過了一個巨大的機會。如何識别這裡面到底是機會還是危機,這是并購前,需要考慮的終局問題。

在特殊時期,企業更應該時刻注意運營現金流的安全,儲備足夠的資金以應對外部和内部風險。在現金為王的當下,可以考慮在并購後立即啟動新一輪融資,争取新一輪的新老投資人支持。

山東如意的故事,讓我們感慨的地方,在于它興起于對技術的關注,衰敗于沒有節制的收購。這就像一個“暴發戶”。起初,兢兢業業的工作,讓自己賺得了第一桶金。可是,随着财富的積累,創業初期那種清醒與謹慎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則是完全膨脹的大鳄姿态。在膨脹的信心下,做出一些自己财富無法支撐的事情。我們看到,身邊很多“暴發戶”朋友,走的都是這樣一條路。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有自己核心競争力才是關鍵。每個企業都要搞懂,自己的“如意紡”在哪裡,并且保證自己優勢不被超越。人無完人,更何況一個企業。如果過于高估自己企業的能力,很容易做出揠苗助長的舉動。表面上,企業烈火烹油,收購了一個又一個企業。實際上,卻為未來,埋下了難以解決的隐患。有句老話說得好:欲将其滅亡,先讓其瘋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品牌资讯推荐

热门品牌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