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其中一則的感悟?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1),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論語十則其中一則的感悟?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1)
朱熹:仁者,本心之全德。克,勝也。己,謂身之私欲也。複,反也。禮者,天理之節文也。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蓋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于人欲。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欲而複于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複全于我矣。日日克之,不以為難,則私欲淨盡,天理流行,而仁不可勝用矣。非禮者,己之私也。勿者,禁止之辭。是人心之所以為主,而勝私複禮之機也。
錢穆:顏淵問仁如何般求?先生說:“約束我自己來踐行禮,那就是仁了。隻要一天能這樣,便見天下盡歸入我心之仁了。為仁完全由自己,那在外人呀!”顏淵說:“請問詳細的節目。”先生說:“凡屬非禮的便不看,凡屬非禮的便不聽,凡屬非禮的便不說,凡屬非禮的便不行。”顏淵說:“回姿質雖鈍,請照先生這番話切實努力吧!”
如果連顔回都要去問“仁”的定義,那麼看來“仁”是所有的學生裡都非常疑惑的問題。仁者,朱熹認為就是“本心之全德”,錢穆認為“仁存于心,禮見于行”
那麼“仁”到底是什麼,一個人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仁者”,本章給出了一個比較清晰的回答,那就是“克已複禮為仁”。
本章的關鍵詞為“克已”,按朱熹所講“克已”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複禮就是“回歸天理”。我認為朱熹講的是對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除了本能之外,就滿腦子的想法,任何想法都是一種欲望,不是為已就是為别人或者為大家。那麼如果真的“克已”也就是“克制了自己的私欲”,必然引導自己去為大家着想,即“奉公”, 孔子在這裡的表述隻能理解為私和公的對立,絕對不是克制自己的私欲而去滿足他人的欲望,他人或者一小撮人的欲望也是一種私欲,而是要滿足全社會全人類的欲望。“奉公”就是“天理”。即無我利公,不是無我而利他。
我們在前幾節講到“仁”的甲骨文,意思是“人走正道”,那麼孔子在這裡講的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心為公,回歸社會的公理即為人間正道,就是仁”,接下來孔子繼續說;“一日克已複禮,天下歸仁焉”。這裡不是指的某個人一日克已複禮,而是泛指,即“人人”,“如果人人都能克已奉公,那麼整個世界會歸于人間正道”。
這麼理解的話,可見孔子之偉大,2500年前就已經提出了“天下歸仁”的方法,其延伸就是後來“天下為公”的概念。結合我們前面講的顔淵的“原無伐善,無施勞”的志向,儒家一個人間正道的宏偉藍圖呼之欲出!孔子、顔回他們師徒總是那麼心心相印!隻是我們後人明白的太晚。
那麼怎麼才能“人人克已複禮”呢?緊接着孔子已經講得很明白了,就是“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這個反問句強調的是,每個人從自身做起,由不得别人。一個人要成為一個“仁者”,也就是一個人要走正道,符合社會規範、秩序的要求,隻能是在于約束自己,由不得别人。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君子要“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的目的。所以本章,孔子教育弟子們在做人方面要達到“仁”的标準,就是要“克己複禮”。那麼在做事方面怎麼才能達到仁的标準呢?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孔子的标準就是“未知,焉得仁?”,即除了有一顆公心,你還要有智慧。
接下來,顔回又問“請問其目”。目,就是細則、條件。意思就是,具體該怎麼作。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即不符合禮的就不要視、不要聽、不要言、不要動。反過來就是,符合禮的就要去視、去聽、去言、去動。
這裡的“視聽言動”四個字,就是我們之前曾經講過的“聞見學行”,這裡孔子是反着講,我們之前是正着講,視即見,聽即聞,言即學,動即行。這裡其實就是“合于禮,要視聽言動”,同理“合于道,要聞見學行”,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禮”即“道”的形式表達。朱熹講“禮者,天理之節文也。”所以可以這麼講,社會上所有的天理公道,都以一定的具體規範、秩序等條文規定就是“禮”。孔子這裡給出的四個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就是具體的克已複禮的方法,即要想成為一個“仁者”,成為一個君子,就要“聞、見、學、行”聖人之道。
接下來,顔淵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什麼意思呢?就是“我雖然沒有印證這些話,但是我要按照這些話去做”。注意,這裡的“敏”是“印證”的意思,通假“拇”,大拇指的意思。
本章的問仁,在整部論語裡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揭示了一個人在做人方面,成為一個“仁者”的方法,就是“克己複禮”。
好,我們來看本章的白話直譯: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顔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心為公,回歸社會的公理即為人間正道,就是仁。如果人人都能克已奉公,那麼整個世界會歸與人間正道。一個人要成為一個仁者在于他自己,哪在别人呢?”顔淵說:“請問具體該怎麼做呢?”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顔淵說:“我盡管沒有印證,但是我要按這些話去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