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貧困人口發生率較高,因病緻貧、因病返貧成為脫貧攻堅路上的“攔路虎”。近年來,文山市以群衆“少花錢、好看病、看好病”為落腳點,着力打造緊密型“醫共體”,有效推進雙向轉診和分級診療,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市、鄉、村醫療機構标準化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市”的醫改目标,為因病緻貧、因病返貧家庭構築了一道衛生健康“防護牆”。
文山市打造緊密型“醫共體” 通訊員 黃啟德 供圖
“醫聯體”向“醫共體”轉變深化
走進馬塘鎮中心衛生院,門口挂着一塊“文山市人民醫院馬塘分院”的牌子格外顯眼。而在衛生院的病房内,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陸興發正帶領醫務人員查房,了解住院患者病情和治療情況,同時對醫務人員進行了業務指導。
自馬塘鎮中心衛生院與文山市人民醫院建成“醫共體”後,專家坐診就成了常态。“實施醫共體以來,市人民醫院派技術骨幹到我們這裡進行坐診、查房、教學等相關業務,不僅提升了我們的醫療技術水平,還讓當地群衆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市級專家的服務,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和小手術馬上能得到解決。”馬塘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陳明道說。
馬塘鎮他癡村村民松應祥,癱瘓卧床6年有餘,四肢肌肉萎縮,肢端出現感染、壞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坐診馬塘鎮中心衛生院的市人民醫院專家得知情況後,及時前往松應祥家中查看,并建立家庭病床進行護理和治療。如今,松應祥病情明顯好轉,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想不到在家裡就能享受到這樣的醫療待遇,非常感謝醫生的關心和幫助,之前不配合他們把兒子送到醫院,現在想想真的不好意思。”松應祥說。
2014年以來,文山市共識别出100個貧困行政村和14452戶6066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了不讓貧困群衆因病緻貧、因病返貧,文山市積極探索,為健康扶貧開了一劑“整合資源、共享資源、城鄉聯袂、鄉村聯醫”急診處方,由衛生資源較好的鄉鎮幫助衛生資源較差的鄉鎮,走出了一條以大幫小、以強幫弱的“醫聯體”健康扶貧新路。
文山市打造緊密型“醫共體” 通訊員 黃啟德 供圖
為推廣經驗,鞏固成果,文山市于2017年7月出台《文山市市鄉醫療聯合體工作實施方案(試行)》,由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分别和平壩、古木、馬塘、德厚、薄竹等中心衛生院組成了由市級醫院副院長任組長的5個“市鄉醫療聯合體”,通過将市級醫療機構的專業技術特長進行優化組合,幫助結對鄉鎮中心衛生院建設骨科、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等特色優勢專科,填補農村醫療技術空白,提升其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
随着醫改的進一步深化,國家提出積極探索試行緊密型醫聯體建設。為此,文山市于2018年成立運行“文山市市鄉村醫療服務一體化管理中心暨醫聯體”:市人民醫院、14個鄉鎮衛生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19個單位組成醫療聯合體。
作為“一體化管理中心”的牽頭單位,市人民醫院以 “十統一”為工作目标,采取技術支援、人才培養、巡回醫療、雙向轉診、分級診療等方式與各成員單位開展緊密合作,形成了“促市幫鄉、市鄉互動、協調發展”新格局,使市域内就診率達到90%以上,有效緩解了農村群衆特别貧困群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三年來,市人民醫院共下派醫療專家60人次,開展教學查房547次,開展疑難病例讨論92例次,指導、參與手術874台次,開展業務培訓116期,培訓醫務人員4662人次;健康扶貧巡診病人1254人次,義診患者2986人次;共下轉病人2241例(占出院病人的1.5%),接收鄉鎮衛生院上轉病人8725人次(上轉率11%);基層病床使用率平均上升至67.31%,服務人數最高增幅達42%,業務收入最高增幅達59%,增長幅度均達20%以上。
因為“醫聯體”探索實踐的逐漸成熟,2019年文山市被批準确定為國家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醫共體”提升家庭醫生服務質量
今年75歲的雷瓊堯,是薄竹鎮龍樹腳村檔卡戶,患有高血壓、腦梗塞等老年病。以前每月都要步行5公裡到薄竹鎮中心衛生院拿藥,可就在去年9月她不小心扭傷了右腳,再也去不了醫院。得知情況後,作為家庭醫生的劉順江隔三岔五來看她,并送來一些藥品,在飲食調理上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如今,老人身體也漸漸地好起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沒有家庭醫生的貼心服務,我的腦梗、高血壓就難得好了,真的非常感謝劉醫生!
“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這是貧困群衆的渴望,也是健康扶貧的遠大目标。文山市于2017年7月啟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組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506個,采取分片包戶開展簽約服務。2018年,共簽約149205人,其中貧困人口53695人,簽約率達到100%。因簽約覆蓋廣、服務能力弱,2019年,文山市依托“醫共體”建設,重新組建了174個由1 名醫生、1名護理人員和1名公共衛生服務管理員組成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每個團隊簽約服務人數控制在1000人以内;取消簽約數量和全覆蓋指标,聚焦重點人群(因病緻貧戶)、重點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肺結核、重性精神病)優先簽約和服務。目前,全市簽約服務73208人,其中貧困人口44642人,為貧困家庭築起了一道衛生健康“防護牆”。
文山市打造緊密型“醫共體” 通訊員 黃啟德 供圖
“醫共體”讓巡診實現大病救治全覆蓋
柳井鄉黃泥沖村檔卡戶王連甲,患有“甲型血友病、左側股骨頭壞死”等疾病,由于經濟困難等原因,一直沒到醫院就治。經市人民醫院巡診專家多次入戶巡診、反複動員後,王連甲于2018年4月到市醫院代謝内分泌科住院治療,然而因其疾病較為特殊,需轉往上級醫院明确診斷和系統治療,但又因經濟問題而犯愁。得知此事後,市人民醫院領導多次與州、市相關部門彙報,并及時派出專家組與文山州人民醫院對接聯合會診,最終确定了診治意見——轉雲南省血友病定點救治醫院即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受規範治療。
考慮其家庭經濟困難,市人民醫院決定捐款1萬元用于解決王連甲一家的陪護、生活費。經多方努力,2019年3月,王連甲在兩名醫護人員的陪同下乘坐救護車,前往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入住血液科治療。經積極治療病情好轉後,市人民醫院再次派車将其護送到家。如今,醫院巡診專家組再次到王連甲家巡診時,這個正值青春的大男孩滿臉笑容、侃侃而談:我能有今天,都是醫生給的,他們為我付出太多太多了,現在我都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自己内心對他們的感激。
王連甲的重獲新生隻是文山市開展大病巡診救治工作防止貧困群衆因病緻貧、因病返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文山市将大病集中救治工作作為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落實“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等保障機制,抽調醫療專家組成大病巡診組,分片區對各鄉鎮(街道)開展大病巡診及救治工作,實行市、鄉、村三級聯動管理病人,做到“一人一檔一方案”,發現一例管理一例,治愈一例結案一例。截止目前,全市确診26類32種大病患者851人,已救治388人,現急性期(正在)集中救治324人,其餘患者通過制訂治療方案定期随訪,救治率已達100%;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參保率達100%;住院就診15197人次,共為檔卡戶患者減免費用5498.2萬元,報銷比例達到90.35%,有效減少了“因病緻貧、因病返貧”現象。
文山市打造緊密型“醫共體” 通訊員 黃啟德 供圖
“醫共體”帶動基層醫療能力提升
和文山市曾經的大多數山區農村一樣,薄竹鎮擺依寨村的群衆要看病得翻山越嶺,跑到很遠的鄉鎮衛生院,常常因為路途遙遠而把小病拖成大病。2017年,文山市投入28萬元新建了标準化村衛生室。如今,敞亮潔淨的村衛生室裡,診斷室、治療室、觀察室、藥房、公共衛生室一應俱全,不僅解決了群衆看病難、看病遠的問題,還給群衆提供了更多的基礎公共衛生服務。“現在有了村衛生室,醫生正常上班,我們來看病買藥很方便,基本不用到鎮上、市裡面去看了。”村民馬金芬說。
受醫療技術人員緊缺和醫療水平低、醫療環境差等因素影響,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長期困擾偏遠山區廣大群衆。近年來,文山市以群衆健康需求為導向,以“醫共體”建設為突破口,加快推進市、鄉、村“三個一”标準化建設。
一是市級醫院标準化。市人民醫院共有1062名醫務人員,設有32個臨床科室、9個醫技科室、20個行政後勤科室,于2013年通過了二級甲等評定,目前正在争創三級乙等醫院。
二是鄉鎮衛生院标準化。全市14個鄉鎮3個街道共建有14個鄉鎮衛生院和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配備678張病床,注冊195名全科醫生或者執業醫師,均達到鄉鎮衛生院标準化配備标準。
三是村衛生室标準化。自2017年以來,共投入1500多萬元資金實施标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并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招聘100名大中專畢業生到村衛生室工作。目前,全市應納入标準化建設的107個村衛生室房屋面積都達到90平方米以上,規範設置了“三室一房”,做到寬帶網絡全覆蓋,共配備觀察床436張,醫療設備達40種以上,基本藥物達60種以上。現有村醫381名,所有村衛生室都能正常開展診療業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因受惠于健康扶貧特别是緊密型“醫共體”政策,今天的文山,已基本為貧困群衆堵上因病緻貧的“通路”、斷掉因病返貧的“回頭路”。
截至目前,全市100個貧困村已全部實現脫貧出列,13601戶57730人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還有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851戶2938人,綜合貧困發生率從19.44%降至0.97%。其中,“因病緻貧”的僅剩下319戶1061人。
雲南網記者 黃鵬 通訊員 黃啟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