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身邊有個文韬武略俱佳的謀臣,他在民間傳說中的名氣沒有劉伯溫大,但是,堪稱朱元璋的第一謀臣,以至于六百年後的我國領導人,還借用他的治國方略,使我國度過了一段特殊艱難時期。他的名字叫朱升。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甯(今休甯縣陳霞鄉回溪村)人。元朝末年的時候,鄉試中了舉人,被任命為池州主管教育的長官,在這個位子上幹的很好,兵荒馬亂時,他就棄官隐居在石門。避棄官隐石門,人稱楓林先生。
龍鳳四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攻婺源,卻“久拒不下”,聽三軍總管、大将鄧愈說,這裡有個隐士朱升,是個有學問、有智謀的人,可謂是諸葛重生。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稱帝,建元洪武。朱升被召至皇城應天府繼續充當謀臣,朱升所處地位與“開國元勳”不相上下,朱元璋稱贊朱升“為人老實,是老成賢達中的英傑”,晉升翰林院學士兼東閣學士、嘉議大夫、知制诰銜,同修國史,成為皇帝顧問,凡軍政機密均與之相商。
朱升是個智者,在朱元璋擁有天下後,激流勇退,始得善終。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大封功臣。朱升在和朱元璋打交道的過程中,早就隐隐感到朱元璋猜疑刻薄,殺戮功臣是早晚的事。如果要了朱元璋所賜的爵位,十之八九會引來殺身之禍。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歲的朱升以年邁和“祭掃祖茔”為由告老還鄉,辭官隐居。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績,意欲重封,但朱升執意退隐。于是就在大家還都沉浸在封公封侯的美夢之中時,朱升正式申請“告老歸鄉”。洪武三年(1370年)病逝于江蘇鹽城。
又顧慮兒子朱同難保平安無事,老淚縱橫地向皇帝請求賞賜“免死券”。朱元璋被朱升哭得挺感動,就送了朱升一個順水人情,用免死券慰藉他,沒想到,後來兒子朱同剛到任禮部侍郎一個月,便被牽連進郭桓一案,受誣入獄,最後,陳屍街頭。雖然他退休前為子孫做足了功課,結果仍是沒能如願。
六百年過去了,當時間進入了1959年時,中國遭遇到空前絕後的艱難時期,美蘇兩霸都揮舞核大棒,恐吓和威脅我國。面對一觸即發的核戰争,我們的領導人從《明史》中又受到了許多啟示。“朱升是個很有貢獻的人。他為明太祖成就帝業立了頭功。對了,他有九字國策定江山,‘高築牆,廣征糧,緩稱王’,我也有九個字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就這樣,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根據朱升的“九字策”,制定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新策略,我們正是憑借這一策略然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