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顧颉剛夢想

顧颉剛夢想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6 14:34:35

顧颉剛夢想?作者:張廷銀(北京語言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顧颉剛夢想?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顧颉剛夢想(顧颉剛與國家圖書館新館)1

顧颉剛夢想

作者:張廷銀(北京語言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

位于紫竹院公園東北側的北京圖書館即現在國家圖書館新館,于1987年建成開放,被稱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築”之一。而關于這座建築緣起及建設過程,在各種報道及公開資料中,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均未被提及,那就是著名曆史學家顧颉剛先生獨署和聯署的全國政協提案。提案不僅複現了一段重要的曆史,也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對圖書館、對國家文化事業的真摯情懷。

1960年4月4日,顧颉剛以個人名義,向全國政協三屆二次會議提交了“請另建北京圖書館,以應全國及全世界人民需要案”,提案理由中這樣寫道:

北京圖書館是我國首都的第一個圖書館,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所矚目,皆欲于此中搜集其所欲得的資料,所負任務甚為重大。隻因為舊中國所建設,那時選擇館址在北海公園南部,地方有限,無法擴大,故藏書數量雖甲于國内,而不能完全羅列架上,一大部分至今裝箱存儲他處,以緻多等于寡,有等于無。現今首都建設飛躍前進,各類博物館或新設,或擴展,皆燦然大備,惟獨圖書館一仍舊狀,相形之下日益不相稱。為此,拟請中央人民政府迅速另擇新址,克期建築,以供人民的需要,并為新興國家的标幟。

提案以北京圖書館新館建設而起,又涉及圖書征繳、圖書開放等文獻建設與讀者服務問題,顯示了對未來圖書館發展的期待。有關方面的審查意見是“建議國務院交文化部辦理”,文化部的承辦意見基本重複了一遍提案中的相關建議,而未能提出更為切實的解決辦法。

又過了兩年,1962年4月1日,顧颉剛先生又和吳大琨、翁獨健、李平心、辛樹幟、鄭昕、吳半農、陳岱孫、江澤涵、饒毓泰、唐钺、陳文彬、千家駒、吳研因、呂叔湘、費孝通、吳文藻、章元善、金學成等十八位政協委員一起聯名,再次向全國政協三屆三次會議提交了“請國務院盡可能從速改建北京圖書館或指撥其他新建築供北京圖書館應用以利全國學術界的科學研究工作迎頭趕上國際科學水平案”,其“理由和辦法”如下:

目前的北京圖書館由于圖書大量增加,原來的館址已不能适應需要,國務院文化部亦早認為有另外新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國際水平的圖書館的必要,但鑒于目前國家正有困難,圖書館為“非生産性的建設”一再展緩。我們認為一個具有現代化的國際水平的圖書館的建立,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整個科學、學術文化的發展,其重要性實遠超出一般的所謂“生産性建設”之上,且正因為我們國家當前有困難,要克服“經濟貧窮”“文化落後”的兩座大山,更不能不盡可能從其它方面節省出财力物力來從速建立一個具有國際水平的圖書館以利全國展開科學研究工作,追上國際水平。為此,我們特建議國務院再行認真考慮改建北京圖書館的可能性……

以上設置,看似小事,關系開展全國學術研究工作極深、極大。因此我們特聯名鄭重提請國務院考慮,務請設法滿足我們的要求,國家學術前途,實利賴之。

大概是看到這次提案聯署的委員人數較多,而且措辭比較嚴肅,這次“審查意見”寫道:“建議國務院交有關部門研究辦理。”不提“文化部門”而提“有關部門”,可能就是希望類似财政部、北京市政府等關鍵部門能夠提出意見。“有關部門”有無答複、如何答複,限于資料,目前不得而知。但不論怎樣,國家圖書館新館建設的議題,已經由全國政協委員尤其是顧颉剛等著名學者正式提出了,這應該是北京圖書館新館建設的重要一步。

顧颉剛1962年4月4日日記寫道:“今日量血壓,為150/95,下壓患高,或以兩日來作提案緊張耶?予所提兩案,一屬普及,一屬提高,甚望政府不恝然置之,如予以前兩提擴建北京圖書館案而終不用也。擴建圖書館,為臻于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文化之主要源泉,吳大琨已提一案,予附署。”看來關于擴建國家圖書館的提案,顧颉剛先生是非常在意的,自己單獨提議或與他人聯署,都希望能得到切實的回應。

其實,早在1960年和1962年兩次政協提案之前,在1956年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顧颉剛先生就提交了《請政府從速在北京市設立曆史文獻圖書館,并特定閱覽辦法,以利研究及整理案》,這在他1956年1月17日的日記中也有記載。這個圖書館雖然是指當時的北京圖書館之外的新的圖書館,而且藏書以古籍為主,但他關于要設立這個圖書館的原因以及圖書館工作機制的說明,最終仍指向了具有全國性意義的北京圖書館,這也許就是他提案新建國家圖書館館舍的前奏。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正處于經濟建設階段,中間還遇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要興建一座大型圖書館委實匪易。顧颉剛等學者多次向國家提出的有關建議雖然未能及時得以實質性應答,但這批知識分子的遠見卓識卻永遠不能否認和遺忘。

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中關注圖書館建設、關心文化事業發展的學者不在少數,但像顧颉剛先生這樣持續、廣泛關注的情況,的确十分突出。他曾撰《山東圖書館現況》,概括描述了他所看到的山東圖書館簡況。在1956年寫成的《對于吉林市圖書館意見書》中,提出了“添造房屋,俾便大衆閱覽”的建議。在《對于蘇州圖書館的一個計劃》中,則從買書、編目、典管、職員、讀者、經費等六個方面,對蘇州圖書館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建議。特别是他所撰寫的《購求中國圖書計劃書》一文,在傳統的經史子集及叢書外,特别提出了檔案、地方志、家族志、社會事件之記載、個人生活之記載、賬簿、中國漢族以外各民族之文籍、基督教出版之書籍及譯本書、宗教及迷信書、民衆文學書、舊藝術書、教育書、古存簡籍、著述稿本、實物的圖像等以往關注不多的文獻,充分體現了他作為一個曆史學家的眼光。這個計劃書雖然是針對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山大學圖書館采購圖書而制定,但對全國圖書館未來若幹年裡的文獻建設事業都有很重要的影響。上海圖書館利用各種機會,積極征集和采購家譜文獻,并使之成為蜚聲海内外的家譜收藏大家,我們猜想其中也許就有顧颉剛先影響其族叔顧廷龍先生進而影響上海圖書館的情形。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02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