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紋枯病概述及防治關鍵技術分析
夏紅芳
引言
農業種植技術分析,是綠色農業、可持續性農業開發理念落實的具體環節。随着“三農”政策實施強度逐步加大,如何進行農業種植産量、質量的雙重性準确分析,成為該領域探索的熱門話題。水稻是我國主要農作物之一,關于水稻種植疾病的預防分析,對當代農業種植方法具有參考與指引性作用。
1 水稻紋枯病概述
水稻紋枯病,又稱雲紋病、“花稈”、“花腳稈”、“爛腳病”。在我國,随着水稻矮稈品種及密植、高氮素化肥用量的高産栽培技術的推廣,水稻紋枯病為害日趨嚴重; 1975 年水稻紋枯病被列入全國防治對象,成為水稻 3 大病害之一,目前為我國水稻的第 1 大病害 。該疾病是水稻幼苗和抽穗期間常見的疾病類型。一般來說,水稻紋枯病多是從植物葉鞘部分開始發病,發病初期,水稻近水面部分葉片會産生暗綠色模糊斑; 随着發病時間逐步延長,發病區域逐步擴散為橢圓形、雲紋形狀,且發病區中心地帶以灰色為主,邊緣為暗褐色,末期水稻葉片腐爛、根莖部分受損嚴重,植物生長營養輸送渠道 “斷裂”,植物死亡。水稻紋枯病發生在植株中下部,水少藥液不能充分到達,防治效果下降。噴藥時應着重稻株的中下部,特别是水稻中後期要适當加大用水量,使藥液能充分噴到發病部位; 施藥要均勻周到,提高防病效果。
2 水稻紋枯病防治關鍵技術分析
水稻紋枯病防治方法的研究,可為我國綠色農業理念深入性探讨提供指導。筆者将其技術要點歸納如下。
2. 1 種植、防治策略
水稻種植工作,是植物成長後續營養供給充足情況的直接影響條件,為此,做好水稻紋枯病的防治工作,自然也需要通過解決種植防治工作中的問題,達到疾病預防的目的。一般來說,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通過品種選擇、疾病預防、栽培戰略分析 3 個方面尋求問題處理方法。品種選擇,是依據地域性特征的把握,減少品種種植中水稻紋枯病的發病幾率。疾病預防,是在交替季節對土壤中殘留病菌進行處理解決問題。栽培戰略,是在水稻種植期間,通過溫度、濕度以及營養成分的調整與控制,規避紋枯病的發病。
例如: 江蘇省丹陽市地區進行水稻種植期間,為了确保當地水稻種植高品質、科學化生長,就着重對水稻種植中紋枯病的問題進行了針對性防護,本次工作實踐的要點可歸納如下。依據江蘇地區自然特征,本次水稻種植選擇了抗病能力強、成長能力強的品種———雜交晚籼 “中浙優 1 号”進行種植; 該品種的水稻屬于典型的雜交稻,水稻種子能夠适應多樣性地區環境的需要,成活率較高。按照江蘇地區水稻種植規律,在每年 11 月—翌年 4 月期間,對水稻種植區域進行菌核清理; 在田間灌水插秧前,采用專業的打撈設備,将水面上漂浮的菌核清理幹淨,避免局部菌核殘留對後續水稻種植造成的發病隐患。水稻育苗種植期間,做好水稻資源的種植培育管理工作,為确保水稻種植時将紋枯病控制到最佳,将水稻按照間距 3~5cm 的标準進行播種,增加水稻育苗之間的透光效果,規避潮濕環境; 依據水稻成長的需要,在育苗後3~5d 内進行第 1 次有機肥補充,15d 後,再進行含有氮、磷、鉀的肥料供應,通過提升水稻本身的免疫力來預防紋枯病。此外,水稻種植後需要間隔 5~7d 進行 1 次曬田,以避免土壤中殘留病菌對水稻的幹擾。
水稻種植一般規律的精準分析,可以确保水稻種植期間幼苗生長條件的有序性調節,且為水稻生長環境綜合調節提供了可控性條件。由此,該種種植方式的處理策略,可實現水稻紋枯病預防的效果。
2. 2 生物防治方法
水稻紋枯病發病的原因之一是土壤中病菌類微生物群體較多。水稻紋枯病的生物防治手段,主要從這一層面進行的。結合當前水稻種植資源調控的主要形式,将其歸納為微生物抑制和生物規律處理 2 種。微生物抑制,是指通過控制水稻紋枯病病菌産生的方法,實現預防和控制疾病的效果。生物規律處理,是通過自然規律減少水稻種植地區水稻紋枯病感染性病菌傳播的方式。噴藥時應着重稻株的中下部,特别是水稻中後期要适當加大用水量,使藥液能充分噴到發病部位,施藥要均勻周到,提高防病效果 。
江蘇省丹陽市地區作為我國長江中下遊水稻種植的代表區域,為了實現水稻高産、高收的目标,針對水稻種植中存在的常見疾病進行了有效的處理,并且為了避免水稻受到污染,主要采用了生物防治策略進行處理,本次工作中所實行的具體要點歸納為: 水稻種植區域種植前後,均采取實驗樣品提取分析的方法,對種植區域的微生物因素進行控制調節,通過篩選防護策略,對種植區域存在真菌、放線菌等問題進行防治,同時以抗菌性水稻品種為基礎,進行真菌保護環境的建設,降低水稻紋枯病發病源的傳播強度;在水稻種植田間飼養鴨子,借助鴨子在水稻田間遊走帶動污泥的辦法,抵抗水稻紋枯病的傳染。
生物防治方法的運用,實現了結合區域水稻種植的具體情況科學進行疾病防治和微生物傳播途徑控制的效果,這是水稻種植疾病因素的科學性調控與管理方法。
2. 3 藥物防治手段
藥物防治是水稻紋枯病問題處理中最常見的,也是較有效的一種方法。但農藥疾病治療的方式,應該按照水稻紋枯病發病的具體情況,有目标地進行藥物輔助,而不是無規律性地随意噴灑。結合當代農業種植人員的研究結果發現,針對性藥物治療處理策略的實施,可明顯提升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當前常用的水稻紋枯病疾病治療策略包括土壤中噴灑處理、生物藥劑噴灑以及常規保護藥物噴灑 3 類。
例如: 某地區進行水稻種植期間,受到當地多雨、高溫等天氣特征的影響,經常發生紋枯病,為了降低該類疾病對水稻成長造成的危害,采取農藥應用戰略進行問題控制。具體藥物應用方法為: 水稻插秧種植 15~18d 之間,按照濃度為 15%的稻腳青與土壤10 ∶ 1 的标準搭配,将其均勻地撒入稻田中,值得注意的是,該類農藥的藥用毒性較大,應規避水稻孕穗前後應用,避免對水稻造成污染; 水稻生長期間,尤其是水稻孕穗前後階段的紋枯病預防,可選用生物藥劑,水稻種植中前期采用 5%井岡黴素水125mL/667m 2 ,與咪鮮胺 45kg/667m 2 結合為噴霧,在疾病預防區域或者初期發病區域噴灑,連續噴灑 2 ~ 3 次,每次間隔7d; 按照普通水稻疾病治療與防護的方法,利用 30%甲苯丙環唑 20mL/667m 2 進行疾病治療,主要用于病症發病可控環節。
水稻紋枯病防治工作的有序開展,在于結合水稻種植地區的種植特征,按照水稻疾病發病的階段情況,針對性選擇疾病治療的用藥形式,這樣方可實現藥物治療資源合理應用,且将其污染問題控制到最低。
2. 4 土壤因素控制
水稻紋枯病的出現,與水稻種植區域土壤營養供給不及時、土壤中感染性病菌殘存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由此,做好水稻紋枯病防治工作,也可以從土壤因素控制環節上尋求處理方法。如: 江蘇省丹陽市進行水稻種植期間,為了降低紋枯病的出現機率,通過間歇期土壤淨化處理的方式實現問題處理。同時,在水稻種植期間,農戶不定期地進行土壤中氮、磷、鉀等營養成分的補充,定期對土壤進行翻耕,減少水稻紋枯病細菌在土壤中的隐藏幾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