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無題四首古詩

無題四首古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7 21:36:22

​告知:已在微信公衆号首頁研究社欄目中增加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聲律啟蒙等,歡迎閱讀。

教科書式品鑒詩詞,這是唐詩宋詞品鑒的第176篇詩詞

無題四首古詩(古詩詞菩提偈四首)1

《菩提偈》惠能

無題四首古詩(古詩詞菩提偈四首)2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隻在目前!

無題四首古詩(古詩詞菩提偈四首)3

作者簡介:

惠能(638—713),俗姓盧氏,三歲喪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業養母度日。二十四歲時,惠能辭母出家,往湖北黃梅東山寺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行者,随衆勞役,踏碓舂米。後因書寫了得法詩偈而備受弘忍賞識,囑付衣法,成為禅宗六祖。因當時佛教内部争奪宗祖地位的競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險,最後藏迹于獵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滅之後,惠能才開始傳法受戒。此後演化佛法三十餘年,弘法度衆無數。武則天、唐中宗聞其名聲,多次敕書征召入京,惠能皆以老病相辭,竟不奉诏。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惠能赴新州入滅,時年七十有六。

無題四首古詩(古詩詞菩提偈四首)4

注釋解說:

(1)“菩提”,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佛的境界。(2)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兩句均采用了倒裝語法結構,可理解為“本無菩提樹,亦非明鏡台”,《菩提偈》前兩句是針對神秀《無相偈》的前兩句所作,應聯系在一起理解。菩提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覺悟成佛。明鏡台:僧人坐禅之處,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禅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4)佛性:是梵漢并譯名詞,意譯為“覺性”、“如來性”,有時被稱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來藏”的異名,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清淨:佛教術語,遠惡行,離惑垢,稱為清淨。(5)何處有塵埃:這句是針對無相偈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塵埃: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東西。(6)玄:奧妙,玄機。(7)本偈講的是佛教修行法門。

無題四首古詩(古詩詞菩提偈四首)4

全詩解釋:

本來就沒有菩提樹, 也并不是明亮的鏡台。隻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

衆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衆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幹淨,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 也并不是明亮的鏡台。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裡染上塵埃?

菩提隻是向着内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無題四首古詩(古詩詞菩提偈四首)4

品鑒鑒賞:

第一首偈,見于敦煌寫本《壇經》。關于這首詩的來曆,《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後,“遂喚神秀上座于堂内”,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着”。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别。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于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

在《壇經》第二十節,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于惡;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這是惠能“頓悟說”的基礎。在他看來,“愚人”與“智人”,“善人”與“惡人”,他們和“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迷”到“悟”,僅在一念之間。這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僅對我國佛教的演變産生了巨大的作用,對于後來的中國哲學理論也有重大的影響。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也即“自性”的清淨,這是佛教徒堅信能到達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觀條件。該偈亦見于敦煌寫本《壇經》,但據郭朋《壇經校釋》考證,這一首當屬衍文。特别是前兩句,雖調換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實際也是重複神秀的話,不應視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見于《六祖法寶·壇經》,流傳甚廣,為《全唐詩外編》所補錄。據郭朋《壇經校釋》考證,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關鍵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把“佛性常清淨”改成“本來無一物”。郭朋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壇經》的首竄者,不僅不了解‘佛性’論,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說。”其實,大乘佛教的所謂“空”、“無”,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論,則決非“絕無”。其實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看來郭朋還需進一步破執。

第四首偈,見于《大正藏·壇經》,着重講修行方法。《壇經》第三十五節,惠能引佛言:“随其心淨,則佛土淨。”接着說:“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壇經》第三十六節說:“若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正心,暗行不見道。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第五十二節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第五十三節又說:“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癡人。”反複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這是惠能教導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徑。在他看來,求佛的人隻圖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難為易,自能達到目的。

無題四首古詩(古詩詞菩提偈四首)4

創作背景:

關于這首詩的來曆,《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後,“遂喚秀上座于堂内”,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着”。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再走吧~~~

無題四首古詩(古詩詞菩提偈四首)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