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邕》 沙孟海
《一枝濃豔露凝香》 潘天壽
《李白像》 傅抱石
《烏夜啼》 李苦禅
《蜀道難》 陸俨少
《孤帆一片日邊來》 豐子恺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公元724年,24歲的李白離開家鄉來到渝州,在巴渝大地留下了一首首千古傳誦的詩歌名篇。一千多年後,關于李白的記憶在山城重慶再度開啟。近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聯合綿陽市博物館、江油市李白紀念館共同舉辦“餘風激兮萬世——李白詩意精品書畫特展”,講述“詩仙”的故事。
據悉,此次展覽以詩仙李白為主題、以其生平為邏輯脈絡,以近現代追憶、悼懷與再現李白詩歌意境的作品為主線,共展出1962年綿陽籌建李白紀念館以來征集的4000餘件藏品中精選而出的李白詩意書畫、信劄等85件(套)作品,讓觀衆大飽眼福——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公元724年,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準備開啟他“濟蒼生,安社稷”的一生。他從家鄉蜀地(四川)出發,一路奔襲,很快抵達渝州(重慶)。秋深夜寒,24歲的李白獨立船頭,舉目山高月小胸懷激蕩,俯首江水悠悠故園影稀。彼時彼刻,遠方與家鄉交織成一種複雜的情緒漫溢在他心頭,李白有感而發,揮毫寫下《峨眉山月歌》一詩:“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由此,四川與重慶,因為李白結下了詩意的情緣。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因為李白,四川和重慶再度攜手同續“詩情畫意”之緣。此次特展分為“天生太白出綿州”、“詩成笑傲淩滄洲”、“依然精爽動山川”三個單元,其中包括吳作人、傅抱石、潘天壽、吳湖帆、吳冠中、李苦禅等名家的代表性作品,表達了他們對詩仙李白的尊崇,呈現李白眼中的風物世情與心中的萬千丘壑,講述李白的人生故事和詩歌精神,以期與觀衆共同追尋詩仙李白的自然、率真、豪邁、飄逸的藝術神韻及人格魅力。
“天生太白出綿州” 綿長的遊子之情 貫穿詩人的一生以綿陽為代表的巴蜀地區,在三星堆文化時代已成為重要的文明區域。漢魏以降,人煙阜盛,文化淵薮,不僅是“詩仙”李白的誕生地,也是《蜀道難》中“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的詩禮之邦。
“神龍(功)之始,逃歸于蜀,複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草堂集序》
公元701年,伴随長庚托世的傳說,李白出生于綿州昌隆縣清廉鄉(今四川省綿陽市江油青蓮鎮),他天資聰穎、涉獵廣泛,相傳在襁褓中就能作出《上樓詩》。“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又學劍術,頗有俠義之風。少年時期,李白往來旁郡,又在蜀中成都、峨眉山等地漫遊。他既有出世之好,遊山訪道,與趙蕤等隐士名流來往;又懷入世之願,幹谒名宦,得到當時益州長史蘇颋“天才英麗”的贊揚。公元724年,李白心懷“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志向,“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青年離蜀,李白此生再未還鄉,但從他的詩歌中,人們卻處處可見少年時代詩人在蜀中生活的痕迹。詩人借蜀道歎世事艱難,見杜鵑憶三巴風光,從“萬裡送行舟”的流水,到“低頭思故鄉”的月色,這一份綿長的遊子之情,貫穿了他的一生。此次展覽的第一單元“天生太白出綿州”,展出宋淳化五年《唐李先生彰明縣舊宅碑并序》碑刻拓片、謝無量書法《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吳一峰繪畫《李白遊窦圌山》、沙孟海書法《上李邕》、吳冠中繪畫《峨眉山月思李白》等11件(套)。這些作品涵蓋公元701年李白出生江油及他在江油成長、學習的經曆,也有他少年至青年時期在川内成都、峨眉山等地漫遊、交友的經曆。
“五嶽尋仙不辭遠” 人生多數時光 都在壯遊祖國河山“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李白《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
展覽第二單元為“詩成笑傲淩滄洲。”李白一生中絕大多數時光都在縱橫大江南北、壯遊祖國河山中度過。他放懷山水,探訪古迹,留下了《望廬山瀑布》《登金陵鳳凰台》等絕世詩篇。與文名傳世相對應的,卻是仕途的炊坷不順,公元730年,李白初入長安卻頗受冷落。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再入長安,供奉翰林,終因受到讒謗被賜金放還。即便如此,他這一生始終關注着大唐的國計民生,所作《南奔書懷》《丁都護歌》等,體現出他渴望報國與關注民衆疾苦的情懷。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加入永王李璘幕下欲為國效力,平定叛亂,卻因卷入政治鬥争而锒铛入獄,流放夜郎,雖然中途被赦,身體卻每況愈下。公元762年李白病逝當塗,臨終賦《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挂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
李白詩歌語言的基本特色是明朗自然,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種渾然天成的寫作風格。李白雖然擅長各體詩,但因自由豪放的天性,更喜歡寫古體與絕句,古體詩如《蜀道難》《将進酒》等,絕句如《靜夜思》《贈汪倫》等,律詩如《渡荊門送别》《送友人入蜀》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這單元共展出李白遊曆各地詩意書畫作品47件(套),包括潘天壽的詩意畫《一枝濃豔露凝香》、李苦禅的詩意畫《烏夜啼》、馮建吳的詩意畫《可歎東籬菊》、陸俨少的詩意畫《蜀道難》等。這些作品以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為起點,從李白初入長安遇冷,再入長安供奉翰林卻最終因讒謗被賜金放還,直到他去世前的重要活動與行迹。
“餘風激兮萬世” 浪漫绮麗的想象 永恒的豁達樂觀“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韻》
李白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他熱情地頌揚大唐盛世的繁華氣象與祖國山河的壯麗遼闊,同時也清醒認識到當時權貴階層的紙醉金迷與勞動人民的艱難辛酸。他的詩既繼承與發揚了莊子、屈原以來的浪漫主義風格,又富有感懷百姓疾苦、關注生活的現實主義情懷,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與強烈的感染力。
李白在當時就具有極大影響力,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如賀知章、杜甫等對其詩歌極為推崇。一千多年以來,他的詩口口相傳、長盛不衰。李白筆下浪漫绮麗的想象世界使得無數人向往不已,而其中蘊含的豁達、樂觀、純粹與自由,更是人類不可多得的寶貴精神财富。
第三單元“依然精爽動山川”,共展出後人對李白追懷的相關作品8件(套),包括傅抱石的《李白像》、劉旦宅的《醉仙圖》等,有書畫家們對李白形象的想象與描繪,也有對李白的贊頌,體現出李白對後世的巨大影響力。同時還展出書畫家手書信函19件(套),這些信劄是李白紀念館征集書畫藝術作品過程中,書畫藝術家們的親筆信函。“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挂石袂”,這是李白最後一首作品《臨路歌》中的詩句。詩中大鵬展翅奮飛卻中天摧折,但其遺風可以激蕩萬世。李白詩歌中蘊含的愛國、樂觀、自由、浪漫等精神流傳千年、長盛不衰,這種“激兮萬世”的文化影響力及其與中國書畫相結合所産生的多重魅力,正是舉辦此次展覽想要傳達給觀衆的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