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術甘湯。它是我最常用的方劑了,有千軍萬馬之力。水氣、痰飲是中醫認為的一個緻病廣泛的邪氣,因這些邪氣具有流動不定的特點,所以能在體内引起許多種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疾病、呼吸疾病、五官科疾病等,苓桂術甘湯是化水氣、痰飲的良方,所以用途非常廣泛。
正常的水液在體内運行必須以“氣”的形式,也就是液态的水必須轉變成氣态的“氣”才能運行到全身,而要将水變化為氣,就需一種動力——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陽氣,陽氣的溫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轉變成氣,這就像一鍋涼水變成水蒸氣就必須加火一樣,這個過程中醫稱之為“氣化”。
如果陽氣不足,就會使體内水液不能轉換成氣,停聚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停聚在松軟的皮膚組織下導緻水腫,或是停聚在胸、腹腔導緻胸水、腹水,也可能停聚在内髒,形成五髒水病。故水病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陽氣或者說“火”的不足,因此在治療水腫這些疾病時,往往加些溫陽的藥物,以促使水盡快轉為氣運轉全身。正如張仲景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傷寒論》治水病可謂層次分明,基本上分為三個層次:化水(飲)、利水、逐水。
當水濕不甚,可采用溫陽化氣的方法治療,就是通過用溫陽藥或芳香藥将水濕或水飲蒸化掉,好比太陽一照,則即刻蒸發一樣,這叫做化濕法、化飲法,茯苓甘草湯、苓桂甘棗湯基本屬于這類方劑。
當水停漸多,比如有一小坑水,隻靠溫化難以速去、盡去,這時便要燥濕、滲濕,燥濕就是用幹燥的藥物祛濕。苓桂術甘湯、理中湯等屬于這類方劑。
如果體内水濕較多,用上述方法難以祛除,比如有一大坑水,用土滲的方法就有些費時、費事了,這時最好是疏通排洩,也就是挖溝排水,這就是利水的方法,《傷寒論》裡的五苓散、真武湯、豬苓湯屬于這類方劑。
但如果水濕太重,甚至泛濫成洪水,或排洩道路堵塞嚴重,那就要強力疏導洩洪了,十棗湯、大陷胸湯、牡蛎澤瀉散屬于這類方劑。
苓桂術甘湯,此方是《傷寒論》裡的重要方劑,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因脾虛導緻的水飲内停。中醫所講的“脾”,是一個功能單位,包括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人出生後,即賴攝取飲食消化成氣血以生存,故中醫把脾叫做“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我們的飲食,先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其中的營養成分由脾運轉到全身,中醫稱為“脾運化水濕”,相當于西醫所講的小腸的吸收功能。如果由于疲勞過度,或作息不規律,起居失宜,或思慮過度傷脾,或飲食不節等,都會導緻脾氣虛弱,脾氣虛就不能很好地運化體内的水濕,于是水濕就會停聚下來,形成水飲、痰濕等,就會導緻很多疾病,這時就用苓桂術甘湯治療。
《傷寒論》苓桂術甘湯條下講脾虛水停可導緻許多種病症,如“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身為振振搖”。“心下逆滿”,就是講的消化系統的疾病,胃在心髒的下面,古人常稱胃為“心下”,意思是胃脘脹滿、惡心、嘔吐、呃逆等。
“氣上沖胸”,胸是心髒的位置,脾虛所生水飲可以上行沖于心胸,往往導緻心悸、胸悶、氣短的心髒病,苓桂術甘湯是治療水氣上沖型心髒病不可多得的方劑。
“起則頭眩……身為振振搖”就是站立時頭目眩暈,使之身體搖動,站立不穩,這種眩暈發作多伴有惡心嘔吐的症狀,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說的梅裡埃病,中醫認為由中焦水飲上泛于清竅所緻,可以說苓桂術甘湯是治療這種疾病的王牌藥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