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車上聽到這樣一段對話:
“老張呢?咋沒來?”
“心髒病犯了。兒媳婦撺掇她兒子動老太太的存折,直接氣住院了。”
“她當初找這個兒媳婦我就知道不行。”
“咱恨鐵不成鋼也沒用,老張啊,年輕時候就沒出息,窩囊了一輩子!”
本來以關心老夥計開場的一段對話,最後以二個字收場:活該!
且美其名曰“恨鐵不成鋼”。
01
“恨鐵不成鋼”用在親戚朋友之間,是把可以幹涉别人生活,對别人評頭論足的利器。
親戚朋友終歸還是隔了一層,這種“恨鐵不成鋼”多是在背後說别人。幾個人聚在一起,把别人家的糟心事當樂子說,瓜子都顯得特别香。
“你說他兒子出國花那麼多錢有啥用呢?回來一個月工資連五千都不到,還不就是圖個光鮮?”
“老趙家那閨女快30了還沒對象,像她那樣中不溜的最不好找,差點的她看不上人家,好點的人家看不上她。唉,愁人!”
人都有點八卦的心,誰看熱鬧都不嫌事兒大。但看戲就好好看,何必非要擺出一副自己有心幫忙卻使不上力的樣子呢?
這類“恨鐵不成鋼”說到底都是一句話:讓你嘚瑟,傻臉了吧?
外加一點“我早就知道,你偏不聽”的沾沾自喜。
02
另一類發生在家長、老師與孩子之間,大人“恨鐵不成鋼”主要是因為孩子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值。
家長、老師們那幾句伴随我們長大的經典“神句”,你一定不陌生:
“我是你媽,我還能害你?這不都是為了你好?”
“你看看咱班XXX,學的是同一本書,别人行為啥你不行?”“為啥還錯?你過腦子沒有?上課講的你是不是都聽不懂?”
這樣的話一般是要伴随幾個經典動作的,比如食指戳腦門,對着卷子拍桌子等等。
其實,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恨鐵不成鋼”都有點推卸責任的意思。孩子是鐵,目标是鋼,中間的過程是“煉”。如果沒有達到預期,就隻是鐵的錯?煉鋼人呢?
還有就是自私,覺得孩子讓自己失了面子。
憑什麼你考不好拉低班級平均分?于是把學生拉到辦公室當着其他老師的面訓一頓出氣。
家長會我都沒臉見人!于是當着其他家長和同學的面訓孩子一頓,讓孩子也沒臉見人。
在埋怨孩子之前,家長和老師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值是否合理、客觀。
每個孩子的天賦、能力都有不同,盲目給孩子定指标,盲目與更優秀的孩子攀比,其實是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實際情況的不了解、不關心,是一種失職的體現。
如果真的為孩子考慮,應該把精力放在如何幫助孩子由鐵變成鋼,而不是一味指責他成不了鋼。
所謂的“恨鐵不成鋼”會傷害孩子的積極性和自尊心,認為自己本就廢鐵一塊,破罐破摔算了。
03
“恨鐵不成鋼”同時也是扼殺愛情、婚姻幸福的禍首。有些女性總對自己男友、老公發表“恨鐵論”:
“你看XX她男朋友對她都超級好,過生日東送她一個XX,你呢?都不關心我!”
“我當初真是瞎了眼,随便嫁一個也比跟着你強!要不是你,我比現在過得好多了!”
姑娘,你要是這樣,那虛榮、攀比都不算事兒了,你這麼毫不謙虛地彰顯自己在眼力、審美上的缺陷真的好嗎?
你老公成不了鋼,你幫幫忙不行嗎?光動嘴也不頂用啊。再者,如果他實在成不了鋼,你自己成不行嗎?
“恨鐵不成鋼”并不同于魯迅先生對國人的“怒其不争”。
魯迅先生的“怒”是不客氣、不裝扮的。他對知識分子的虛僞,對農民愚昧的批判毫不吝啬。但在這種“怒”之下,卻是一種大愛。
而“恨鐵不成鋼”卻不然,打着“愛“”的旗号,幹涉、傷害别人,不過是為了自己撒氣,推卸責任,或者隻是因為想看熱鬧還不好意思直說。
如果真的願其成鋼,就不要“恨”,
而是去愛,是幫助。
如果不願,請起碼不要裝好人,
沒意思。
-END -
【 廣告 】
搖一搖,55°不用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