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韋應物的另一首詩《寄李儋元錫》:
去年花裡逢君别,今日花開已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大家看到這首詩,應該都很熟悉,特别是前四句,還有最後一句。字面意思看起來都很簡單,一看就知道是思念友人的。
思念友人當然不假,但這首詩内有乾坤。
先簡單介紹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作于公元784年春,也就是從長安到滁州任刺史的第二年春天。韋應物是公元783年夏從長安出發,大約是深秋時節到的滁州。我估計路上的行程(主要是坐船)至少有4個月。另外,這首詩是寄給李儋(字元錫)的,李儋是韋應物的好友,當時在長安任職。
這首詩是标準七律,而且中間兩聯對仗非常工整。
好了,我們直接進入正題。
首聯大家都應該非常熟悉,隻要思念友人或者親人,大家都可能會無意中哼出這兩句,流傳度非常廣。
在這裡,我們簡單分析下這兩句話流傳廣的原因:
首先,表達的意思非常明确,去年春天和你分開了,現在又是一年春天,何時才能再見到你?大家對這種解釋不會有偏差,很容易理解;
其次,讀起來非常順口。之所以順口,其一是全部用的最簡單的字,都是大家日常見到的字,其二,遵循平仄外,上下句 “花”、“年”字重複,讀幾篇之後,就自然熟了,再念上句,下句就會脫口而出;
最後,這兩句詩表達的情感,是人類的普遍情感,思念友人、親人或者情人都可以用,這種普遍情感就很容易産生共鳴。
這是我分析的前兩句話流傳比較廣的原因,如果您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
所以我們在寫詩的時候,也應該盡量做到用簡單字、表達普遍感情、意思邏輯清晰,這樣會讓别人讀起來更容易,也才會讓更多的人願意讀。
好,我們再回到這兩句。
這兩句還有沒有什麼隐含的含義呢?
我們先問一個問題:分别一年時間長不長?
你可能會說,如果特别親密的朋友,一年不見也可以算很長了。
好,我們假設詩人和這個朋友關系特比特别好,就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那種,那麼問題是,他的朋友現在能夠來的了麼?
我們從邏輯上判斷:韋應物是公元783年夏天(假設是六月)從長安出發,當年深秋(假設是十月)到的滁州,在路上總共花了4個月,而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公元784年春天(假設是三月),韋應物在滁州最多才待了6個月。
那麼如果他的朋友從長安來看他,在路上起碼也得花 4個月。
問題就在這裡,我們假設他的朋友現在就已經到了滁州,這說明什麼?是不是說明他的朋友去年十二月就從長安出發了?也就是說,韋應物在滁州待了兩個月(甚至可能更少),他的朋友就專門從長安過來看他了。
合理嗎?是不是極其不合理?如果我才在滁州待了兩個月,我是您最親密的朋友,你會不會花四個月的時間來看我?這是不是一種很浪費時間成本的行為?
“去年花裡逢君别,今日花開又一年。”這句話是極其反邏輯的,這句話是極其沒有道理的,當然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還是很有道理,畢竟現在交通發達,路上的時間成本較低。
那麼這句話隐藏了什麼?
是不是隐藏了這樣一種信息:我知道你來不了,但是我仍然盼你來的急切心情。
為什麼會有這種急切的心情?很顯然并不僅僅是友情!
這句話現在也經常被後人引用,以表達自己對友人的深切思念。
那麼詩人就是想表達這個意思麼?
我們先看字面意思:世事渺茫自我的命運怎能預料,隻有黯然的春愁讓我孤枕難眠。
“春愁黯黯獨成眠”,你看,因為我思念你,現在連睡覺都睡不好了。這句話,如果強行這樣解釋,好像也說得通,雖然感覺這個友情有點過頭了。
但是,問題的關鍵在前一句。
為什麼要寫一句“世事茫茫難自料”呢?這句話怎麼讀出來都有一點“别來滄海事”的味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世事常變,滄海桑田,是不是?
我們可是知道啊,詩人你到滁州也才半年,怎麼就“世事茫茫難自料”了?可不要無病呻吟啊!
這裡啰嗦下,寫詩最重要的就是要真情實意,現在很多人為了練筆,強迫自己一天要寫多少首,其實都違背了這個重點,如果你确實有感而發能成詩當然最好,但是如果不能,卻強行代入想象的感情,可不就是無病呻吟麼?
那麼,詩人在這裡是無病呻吟麼?用腳想,都知道肯定不是的,不然這首詩也不會流傳這麼久,對吧?
詩人到底什麼意思?分别的時間不長,怎麼就“世事難料”了?
這就是本詩的隐線,我們來回顧這段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大事。
上一篇我們講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因為削藩引發了四王二帝之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徑原兵變,攻陷長安,德宗被迫逃亡奉天,直到公元784年五月,唐将李晟攻克長安,七月,德宗才重新返回長安。
而我們已經知道,韋應物可能在公元783年十月才剛到滁州。他準備離開長安時,雖然也有戰争,但是并沒有波及到長安。而剛到滁州不久,得知皇帝被迫逃亡,你們猜韋應物心裡是什麼樣的感情?這可是影響這個國家命運的大事啊。
我估計韋應物可能都在想:會不會又出現一個新的王朝,我這個舊朝老臣應該何去何從?
這就是韋應物從長安到滁州,這短短幾個月時間裡發生的大事,這算不算滄海桑田?皇帝都逃亡了,你說算不算?
“世事茫茫難自料”的隐含含義就很清楚了:現在國家前途未蔔,自己的前程也一片茫然。
自然,“春愁黯黯獨成眠”也就不是思念友人了,而是對國家深深的憂愁啊!
這就是詩中隐藏的内涵,深深地藏在“世事茫茫”四個字之中,也藏在表面的友情之下,這需要我們認真讀,反複讀,慢慢體會。
接着看頸聯。
思田裡,就是想念田園鄉裡,即想到歸隐。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我的身上疾病纏身,想辭官歸隐,如果管轄地還有流亡的百姓,就很愧對國家發的俸祿。
僅從這字面意思,我們就要給韋應物深深地鞠一躬,這是為官者絕少能達到的崇高境界!我們可以扪心自問,有多少人拿到國家發的俸祿,能夠反問自己是不是拿的有愧呢?
韋應物值得後人銘記,就是因為他具備這種樸素但又崇高的為官精神!“邑有流亡愧俸錢”,應成為警世名言!
我們再來仔細分析這兩句。
“身多疾病”,是真的指自己身上有很多疾病麼?是不是完全沒有疾病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他的身體是完全可以支撐他繼續做官的。
這一年,他48歲,在滁州刺史之後,他還做了江州刺史、蘇州刺史,直到54歲。很顯然這個時候他完全有能力繼續做官的。
那他為什麼要說自己“身多疾病思歸裡”呢?
因為他确實想“思歸裡”,但并不是因他身有疾病。結合前面的背景,我們知道韋應物這時候對國家命運很擔心,對自己的前途也感到一片迷茫。
韋應物早年其實就是纨绔子弟,家境很好,不求上進,但是安史之亂讓他的命運發生轉折,他開始發奮讀書,開始寫詩作文。他是安史之亂的親身經曆者,戰争對他的影響很深,他能深深感受到自己在戰亂之中的渺小和無力。
他意識到,在國家的風雨飄搖面前,自己是多麼的渺茫和無力,這應該就是他想要歸隐的真正原因。
但是其偉大就在于,當他看明白了這一切,也擔心自己的命運很有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他始終還是想着老百姓。
在這裡也有一條隐線:“邑有流亡”不就是暗指正在發生的戰亂麼?
所以,“世事茫茫”和“邑有流亡”,前後呼應,這之間有一根線連着,這根線就是詩人對國家命運、對百姓生活以及對自己前途的深深的擔憂。
感情藏在字裡行間,這是我們寫詩也應該學習的方法,切忌太直白。語言簡單,感情豐富,才能成就優秀的詩篇。
我們接着來看尾聯。
問訊,就是探望。
這句話字面意思是:聽說你要來探望我,我在西樓上不知看了幾回圓月了。
最後這一聯,和首聯也相互照應。你們看一看,正是因為前後照應,這首詩更像是一個整體?我們寫詩的時候,也要格外注意,首尾要盡量有線連着。
這句話表面是說盼望友人來,但實際上也并不完全是。
再回想我們開頭有個問題:詩人明知道朋友不會這麼快能來,為什麼還是很急切地盼着友人來?
這最後也還是同樣的問題,聽說你要來看我,我天天都在盼你啥時候來。
這裡“聞道欲來想聞訊”,我們推測應該是朋友之前托人傳了口訊。但是我們也知道,他的朋友不會這麼快就來。
那麼詩人為什麼急切地盼望友人來呢?
詩人此刻最最關心的是什麼?國家命運啊,對不對?
國家命運關系着老百姓的生活,也關系着自己的前途,所以他才日思夜寐啊!
他這麼急切地盼望他的朋友來看他,其實就是想知道長安的消息啊。長安現在太平了嗎?
戰事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我們都能夠想見:韋應物應該時時刻刻都在關注長安的消息,如果有手機的話,他恨不得有人天天給他發微信告知長安的消息,對不對?
這就是首聯和尾聯隐含的含義。
你看,這并不是一首僅僅思念友人的詩,詩人無時無刻不想着國家,想着百姓,這種對國家對人民的感情,都被他用友情包裹在這首詩裡面。當我們慢慢打開它,才知道詩人心中最深的那一份感情。
全詩的主題已經很清楚了,就是要表明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對百姓生活的同情。
詩人是怎麼表達這個主題的呢?
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媒介,這個媒介就是友情!這個友情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能和詩人想表達的情感相關呢?
這個友情的特點就是:來自長安。
而詩人最關心的也是長安,所以“友情”就起了一個很好的中間媒介作用,思念長安立刻就轉化成了思念友人。
所以這首詩從頭至尾,看起來就像是在寫思念友人,但是當我們找到他們中間共同的特點“長安”時,我們就了解了詩人的真實感情。
詩歌,是表達真情實感的工具,但是怎麼把這個感情更委婉地表達出來,不至于讓别人看的太過于直白和幹澀呢?
這首詩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典範,就是真實的感情藏在另一種感情中,從友情着筆,在字裡行間嵌入我們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深層次的感情,這是不是一種很高明的手法呢?
如果您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下期再見。
(注:文中所有觀點都是本人所思,絕對原創,目前隻發在今日頭條,沒有二處,嚴禁不署名的複制粘貼,當然頭條内部轉發,多多益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