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于《中國青年》雜志2021年第5期
編者按:
2020年12月6日下午,由北京團市委主辦的“青春為祖國綻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暨2020年北京青年榜樣發布,30名優秀青年當選2020年“北京青年榜樣”年度人物。
青年榜樣人物來自北京市各行各業基層一線,生動展現了北京青年不懈奮鬥、勇于擔當的精神風貌。他們有人紮根胡同,維護城市治安,提升群衆生活幸福感;有人多次代表國家征戰國際賽場、為國争光;也有人銳意創新,跨越科研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隻為服務你日常生活的點滴……社會發展向我們抛出的問題紛繁蕪雜,每一位回答者的答案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待人聆聽。
五湖四海的活力青年相聚于此,在這個擁有厚重底色的城市奮鬥的日日夜夜裡,逐漸擁有紮根生長的自信,“北京青年”已經不再是地域的代名詞,而是另一種青春風貌的呈現:“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局氣、厚道、有裡有面兒”的風土人情,浸潤着青年們在這片熱土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
為深入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刊對部分“北京青年榜樣”年度人物進行報道,從三個闆塊生動展現當代青年參與國家治理的時代擔當和家國情懷,号召更多中國青年向榜樣學習,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本刊記者 于丹)
2020年“北京青年榜樣”年度人物專題報道④
劉偉:花花世界不夠栽
文/本刊記者 曹珊珊
金秋十月,桂花飄香,又是一年賞桂時。
2002年開始,每年秋天頤和園都設桂花展,讓遊客能通過展覽觀賞擁有幾百年曆史的古桂。
頤和園的70餘盆古桂傳承至今,已經曆了四代養花人。
劉偉,正是頤和園盆景繼承人、百年古桂第四代傳人。
做百年古桂傳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YOUTH-POWER
位于北京延慶的頤和園花卉園藝研究所内,1200餘盆桂花和200餘盆梅花靜靜伫立。劉偉和他的團隊每日忙碌在280畝花海之中,對每一盆花卉盆景悉心養護。
桂花盆景高約兩三米,重約七八百斤,比一個人的塊頭大得多,無論是澆水還是剪枝都頗耗體力。每年中秋前後,光是把這些大盆景完好無損地從花卉園藝研究所搬到70公裡外的頤和園就是一個大工程。尤其是珍貴的古桂展出時,花在哪兒,劉偉就在哪兒,每日早晚奔波于延慶和頤和園之間。
百年古桂傳承至今,離不開秘制肥料的滋養。春天伊始,劉偉就要開始着手炮制羊蹄腳、馬掌、麻醬渣、豆餅等原料;6月開始制肥,把泡好的原料和水按比例密封進直徑1米、高1米的大壇中,利用夏天的高溫發酵,發酵大半年到1年後才能做成滋養古桂的肥料。因為營養豐富,秘制肥料的味道也非常“銷魂”,劉偉說每次施肥,不小心濺到身上,臭味是洗不掉的,每次都得等個幾天自行散味。
一園一特色,一園一品位,桂花就是頤和園的特色和品位。頤和園經常承擔大型政治接待任務,因而也經常需要對桂花盆景進行花期控制。每次接到這種任務,劉偉就是一連幾個月的“夜不能寐”,“雖然現在養花用到了機器,但花匠最相信的還是自己的眼睛,我隻有親眼看到,才能判斷花到底是什麼狀态。”這期間,劉偉就基本吃住在單位,連晚上睡覺也要多次爬起來去看桂花,就怕機器壞了或者溫度不合适影響花期。
劉偉日常養護桂花
2014年APEC峰會期間,彭麗媛女士在頤和園接待出席APEC會議的各國領導人夫人,需要象征友誼的桂花在11月24日綻放。接到任務後,劉偉精心挑選了12棵桂花參展,他帶領團隊在溫室裡泡了3個月,通過深入觀察各棵桂花長勢,從溫度、水肥、光照等方面制定花控方案,每天監測花芽分化情況,成功将參展桂花花期延遲了2個月,将中國的傳統花卉與科技創新展現在世界的舞台上。
劉偉現在不僅熟練掌握了桂花花期控制技術,還深入探索我國傳統名花花期控制技術,梅花、蠟梅、玉蘭、丁香、海棠等花卉都能在他手上适時綻放。天道酬勤,劉偉多次代表頤和園參加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花卉博覽會、中國專類花卉園藝盛會,并取得金、銀、銅獎二十餘項。
為了課題研究和接待任務,他常年在相差二三十攝氏度的室内和室外反複穿梭,中暑、感冒、發燒成了家常便飯,别人笑稱他是一日既練三九又練三伏。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辛勤勞作,讓1984年出生的他早早就兩鬓斑白。
2019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北京延慶開幕,需要把桂花的花期提前4個月,他帶領同事們又是夜以繼日地忙碌,最終成功讓桂花提前在7月初綻放,也因此在國際性比賽中榮獲銀獎。世園會開完,身高1米72的他已經暴瘦到了110斤。
所以,到底做百年古桂傳承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劉偉答:“沒什麼特别的體驗能分享,我是一個養花的花匠,就是認真做好本職工作。”
劉偉的盆栽作品“榔榆 雄風尚在”(右)、“三角梅 紫氣東來”(左)在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榮獲中國省(市、區)室内競賽金、銀獎。
匠心始于微處
YOUTH-POWER
劉偉師承中國盆景藝術大師周國梁。19歲從園林學校畢業後,他就跟着周老師學習桂花養護和盆景創作。
最先學習的是澆水。劉偉說,澆水是花卉養護最基礎的步驟,卻是最難的,因為得根據植物的習性,植物各個生長階段的不同,還有環境因素等多方面去考量。這些必須得你親自澆過水,有過經驗才能理解。劉偉說,他用了三四年才把澆水這個基本功摸出了些門道。
做學徒的第一天,師傅周國梁就對劉偉說,養花就應該做到一闆一眼,比如寫日志,每天都要寫,即便是流水賬,也得寫。劉偉當時不理解,“每天記錄澆水、關窗、澆水、開窗……那時候感覺特别煩,覺得寫這些東西一點用沒有。”随着時間推移,劉偉逐漸明白了周老師的用意,記錄下來的基礎性資料,看似流水賬,但未來做實驗的時候就可以用作參考,能節省不少時間。除此之外,劉偉也逐漸添加了一些自己的星期小結、月度總結等。到現在,劉偉寫工作日志的習慣已經堅持了将近20年,筆記本用了将近10個。
劉偉18年記錄了多本工作日志
劉偉說,做花匠的過程,就是通過許多瑣碎的小事不斷把人打磨得細心再細心的過程。劉偉記得當時剛入行時,他修剪完一盆盆景之後,臨時有點事,就把剪刀放在盆景邊上走開了。師傅周國梁為此批評了他,“剪刀就是我們花匠吃飯的家夥,既然從你的屋子裡拿出來,無論你幹什麼,都應該把你的工具放回原處。”
盆景創作和其他藝術創作不同,好的盆景作品要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感,花草樹木是有生命的,因而需要等待。劉偉經常是通宵達旦地進行創作後,日日觀察盆景,一枝一葉精心養護,這樣等上個兩三年,一盆好的作品才能最終完成。劉偉說,花匠就是這樣,要等得了時間,耐得住寂寞。
對劉偉來說,工匠精神就是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同事都稱劉偉一入盆景就魔怔,搞盆景創作的時候,他經常一幹就是十幾個小時,忘記下班、吃飯、睡覺。劉偉說:“我認為工匠精神不應單指某個人做得好,一個人做好某件事是基礎,還要帶領、培養更多的人去做這件事,讓這件事情能傳承下去,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藝術與義氣本是一家
YOUTH-POWER
劉偉的微信名字是一句話——藝術與義氣本是一家。
劉偉解釋道:“義氣其實就是交朋友的意思。我是搞園藝藝術的,我認為搞藝術和交朋友都應該是堅貞不渝、從始而終的,搞藝術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交朋友、處理人際關系也是一樣的,要持久地、真誠地跟人家交往。”
對花卉的熱愛,從始而終。劉偉出生在延慶農村,從小跟随父母下地幹活,從那時起擺弄花草樹木就成了他最大的樂趣。1999年,劉偉初中畢業,父親想讓他學中醫,但他堅持要報考園林學校,否則就棄學出去打工,最終他走上了園藝道路。2003年工作後,劉偉全身心投入,甚至從來沒有帶女兒出去旅行過。他自稱是個特别枯燥的人,哪怕是業餘愛好也離不開花,“我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擺弄花草的時候,就會看看國畫、擺件、石頭,其實還是為盆景創作積累靈感,比如國畫裡的花草樹木都非常有神韻,對我的盆景創作幫助很大。”
劉偉工作中做盆栽技術指導
對同為“80後”的同事們來說,劉偉是一位實在的大哥哥。同事池飛雪說,工作上劉偉一直是以身作則,不會出現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做不到的情況。生活上,劉偉就是一個熱心腸的大哥哥,但凡同事們家裡遇上困難,或者是思想上有一些迷茫,劉偉就會主動幫着給解決、開導。劉偉經常鼓勵同事們多學習、考職稱、發論文,時常主動幫同事們找課題思路、指點技術。劉偉說:“我的想法其實很樸素,我希望大家能對自己的園藝事業樂此不疲,同時也能勞有所得。”
一草一木皆辛苦,花花世界不夠栽。
2020年“北京青年榜樣”年度人物專題報道
李輝:輪椅上的「鴻雁」
于夢婷:此道不孤
王北星:從未離開速滑
監制:皮鈞
終審: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劉博文
責編:洪莆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