婵娟、玉鈎、銀蟾、桂宮……自古以來,人類仰望星空,望月而歌,為它起了很多浪漫的名字,留下無數的詩篇和遐想。
1969年的今天,美國阿波羅11号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首次在月球上留下人類足迹,從此7月20日被定為人類月球日。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可是,我們對月球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2022年5月25日4時37分,鄭州天空上演“雙星伴月”奇觀,其中的“殘月”圖
文人騷客吟月PK 看古詩詞裡的月亮有多美?
自古以來,人類就非常向往月球,在那些還無法探究月球真相的年代,催生了婵娟、玉鈎、銀蟾、桂宮等各種美好的暢想,還誕生了嫦娥、月宮等脍炙人口的傳說。
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寄托了作者崇尚田園生活、拒絕同流合污的清風高節。
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用影視文學的蒙太奇手法,用“關”“山”“月”三個物象營造出雄偉壯闊而又蒼涼悲壯的意境,為将士翹首故裡編織出“思鄉”的情結。
2021年9月21日21時,鄭州上空的超級月亮
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利用修辭“互文見義”手法,将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暗示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人民安定生活的願望。
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意境雄渾闊大,可謂千古佳句,意喻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不眠而把親人懷想,相見在夢鄉的相思之苦。
蘇轼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裡、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表達了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的願景。
思念、期許、懷念、展望……月亮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象征的是美妙的感情,是美好的寄托,所以,被無數文人騷客吟詩作賦,留下千古佳句。
月亮為地球抵禦了很多小天體撞擊 網友:不愧是衛星
人類為月球賦予浪漫故事,月球則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在現實中上演了和地球之間堅定不移的浪漫。
這幾天,微博話題#月亮為地球抵禦了很多小天體撞擊#登上熱搜榜,引發網友曬出與月亮的故事。
據“探月院士”歐陽自遠介紹,月球一直在護衛地球母親:“它表面被撞得坑坑窪窪的,以微弱身軀為地球抵禦了太多小天體的撞擊。”
據了解,一些太空中遊蕩的小天體、隕石等,在遇上月球時會被它的引力吸引,撞向月球,由于月球表面沒有大氣,隕星體可以長驅直入,毫無阻攔地沖向月面。
這些為了保護地球所受到的“傷害”,其實我們借助普通望遠鏡,甚至肉眼都能夠看見。
這一言論引發網友點贊,“感恩”月亮的默默守護。
“不愧是衛星”“讓我們一起:謝謝你,因為有你,溫暖了四季”“原來月亮一直守護着我們,為地球遮風擋雨”“月球一直伴随着自己的母親,經曆了四十五萬萬年的漫長的日子,而且我們的月球一直護衛着自己的母親”……
也有網友調侃,讓人不禁感慨“段子手在民間”。
有人替月亮發聲:“月亮:我也不想挨揍啊,可是地球不給我自由。”
也有人說:“也不辜負古今中外這麼多詩人寫了這麼多詩歌頌你。”
(大河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