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幾乎成了婦孺皆知的熟語,意思也很清楚:要射倒一個人先要射他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意思是做事首先要抓住關鍵,解決主要問題。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個頗具暴力色彩和兵法謀略的句子是不是出自兵書?
名句廣為流傳,以緻出處不被知曉:
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前兩聯:
四句以排比句式,提出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
強調隊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射人要先射馬,擒賊要先擒王,旨在強調對敵鬥争要有方略,智勇并用。
後兩聯:
筆鋒陡轉,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隻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他認為,擁強兵隻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
原來,前面富有力度、富有氣勢的作戰謀略隻是作為襯托,後兩聯才是作者要表達的真正意思:為制敵而“射馬”,迫不得已的“殺傷”,擁有強兵,擒賊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穩邊疆為目的,不能亂動幹戈,更不應以黩武為能事,侵犯異邦。
其實,這個名句跟兵書無關,和武士也無關,倒是和一個文弱詩人杜甫有關——
公元755年,哥舒翰征伐吐蕃,杜甫前去觀看。不料吐蕃部隊損失慘重,杜甫痛心疾首,寫下了這首“前出塞”,表達了自己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是安邊良策。
作者采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兩聯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鋪開,談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兩聯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表達“止戈為武”本旨。
此詩一直以立意高、正氣宏、富哲理、有氣勢而獲得好評,但由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太過有名,其光環暗淡了原詩的風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