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萬物複蘇,莺飛草長,百花榮茂,正是賞花踏青的好時節。
花在東方古典美學裡富有生命的意象,中國傳統文化賦予花木鮮活的人性特征,花對于人們的影響已經融入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花神崇拜則一直延續到近代,還形成了“花朝節”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
楊柳青木版年畫《花仙上壽圖 》清道光 中國美術館藏
古人對待春天的态度恭敬而有儀式感。花朝節是紀念百花誕生的日子,也稱“花神節”,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會比北方提早幾天。
花朝節最早起源于春秋時代,它的重要性甚至可與中秋節相提并論。我們的祖先在春秋之半,巧妙地設兩個節日,二月十五稱花朝,八月十五稱月夕。花朝月夕,是祭祀花神和月神的節日,在繁花似錦的仲春賞花,在天高月朗的仲秋賞月,反映了人們美好的向往和對人與自然和諧合一的追求。如今都知萬家團圓中秋節,卻鮮知百花生日花朝節······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花仙上壽圖 》局部
花神是深受世人歡迎的吉祥神之一,俗信花神能給人帶來好運。此外自古花神就有“掌管生育”的說法,因此也有“祈生求子”的含義。舊時民間花神節期間,人們在花神廟擺花糕香供,青年男女聚在花魁樹下歡歌起舞,古人相信萬物有靈,美好的日子将随着花開而來。
中國自古就是花的國度,愛花之人更是各朝各代層出不窮。花不僅給人們帶來視覺方面美的感受,也讓人們在不同種類的花的形象上找到了精神寄托,人們把自己的感情和理想與花的寓意結合,表現在藝術作品之中。
清代北京紙馬《四季花神》
正所謂:日日有花開,月月有花神。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也各擁有一段美麗的故事,曆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詠百花,玩弄出許多趣聞逸事來,從而造就出以農曆中的十二個月令代表花的十二月花神。
“十二月花神”是根據社會風俗與歲時花信的自然規律,按每年十二個月冠以花名而成。從明朝時起,道家就有“百花神”之說,但那時沒有用人物去代表花名。至清代中期,楊柳青年畫開始出現“花神”組畫,以唐宋傳奇人物和曆史人物确定花神名稱,代表各月的花神。遺憾的是這組年畫已經失傳,現在僅俄羅斯存有部分。
關于十二月花神的年畫,多為曆畫,是我國木版年畫中的一類。曆畫相當于古代的月份牌,它由古老的曆書簡化發展而來,以圖畫的形式描繪時節景物,并附有四時節氣表,提醒人們根據節氣變化及時為農業生産做好準備。十二月花神與十二個月份相對應,也是曆畫中的常見圖案。畫中的花神往往手中持花,表明司花之神的身份。
清代上海曆畫《花神和十二月花神》
清代上海曆畫《花神和十二月花神》刻繪花神懷抱如意端坐花神祠,兩側花童執花簇擁,十二月花神分列左右。花神是總管百花的花王,十二月花神則是掌管十二個月每月當令花的花神。民間常把花王和十二月花神合在一起,十二月花神都附會為一位古代名人,每位花神所執花不同以表身份,花為本月當令花,分别是正月梅花花神柳夢梅,二月杏花花神楊玉環,三月桃花花神楊延昭,四月薔薇花花神張麗華,五月石榴花花神鐘馗,六月荷花花神西施,七月鳳仙花花神石崇,八月桂花花神綠珠,九月菊花花神陶淵明,十月芙蓉花花神謝素秋,十一月山茶花花神白樂天,十二月蠟梅花花神老令婆。
桃花塢木版年畫《福壽雙全十二花神圖》清末民初山東博物館藏
類似的還有蘇州桃花塢年畫《福壽雙全十二花神圖》。福壽雙全,财富、豐收、吉祥。印的是十二個月的花神,表達百姓增福添壽的願望。以紅、青為主調,構圖對稱精巧,内容豐富,又具有江南地域特色。
《天下太平春牛圖》與《福壽雙全十二花神圖》相似,也是以十二月花神為主題,畫中代表十二個月的十二花神,每個人都是一個故事。盡管年畫上的人物形象十分簡單粗犷,但識字不多的勞動人民卻可以通過這樣的畫作,讓這些故事代代相傳。此外,這些花神涵蓋了文人、商人、武将、美人等身份,也滿足了各個職業、各種人群的追求和向往,滿足了多數百姓的精神寄托。
桃花塢木版年畫《天下太平春牛圖》清末民初山東博物館藏
花朵象征美好、芬芳,更象征繁榮,在古人的世界觀裡,一花一木皆有主神,每一棵花草都寄寓着靈魂。花朝節的民間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土壤,十二花神不僅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時令節氣,也蘊含了對美好的追求,表達人們對自然的期盼與對生命的敬畏。
參考資料:殷偉殷斐然《節令年畫》;邵文菁《年畫裡的“百花生日是今朝”與十二月花神》;陳俣霖《花朝節與花神崇拜》等
注:本文年畫圖片僅作學習交流使用
來源: 中國手藝網官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