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大三女大學生。焦慮、恐懼、自我攻擊的情緒幾乎從我上初三起開始就伴随着我,時重時輕。比如,上課害怕被提問會焦慮,比如要考試了焦慮,比如不知道能不能拿到保研名額、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焦慮。我對所有人都不能真正信任,除了父母。我害怕他們離開我的情緒比害怕自己的死亡更劇烈。因為身體不好,我常常對自己和他們的健康充滿擔心。在自己拖延、犯懶、看見别人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優秀時我會瘋狂攻擊自己:“我是垃圾,我豬狗不如”,明明知道自己不是,可總是要強迫自己承認,這樣才似乎好受一點。其實我也不是一直這樣,但是每次經曆過失敗(也許在别人眼中是不值一提的小挫折)後,都會非常消沉,然後因為消沉的狀态再埋怨自己。真的希望大家幫幫我,這樣特别難受。害怕、焦慮、恐懼。。。
辛苦啦。抱抱。回複依咨詢師臨床經驗回複,請在咨詢中展開
大三女大學生伴有焦慮、恐懼的情緒。 1、焦慮: 上課害怕被提問會焦慮,考試了焦慮,不确定拿到保研名額、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焦慮。 2、人際關系:除了父母,似乎沒有信任的朋友,恐懼父母的離開。因為身體不好,我常常對自己和他們的健康充滿擔心。 3、自我攻擊:看見别人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優秀時我會瘋狂攻擊自己:“我是垃圾,我豬狗不如”。明明知道自己不是,可總是要強迫自己承認,這樣才會好受一點。
應答:
1、 焦慮
焦慮,常見的是情緒。确切地說“适度的焦慮”會幫助個體提高反應,更好地适應社會環境。(面對考試,适度的焦慮,會讓人的學習效率增加;我們的祖先,都是适度焦慮的人,這樣讓我們在狩獵和野外生存有更多的警覺,從而保命活了下來)
而你的焦慮,怕被提問,對于考試的焦慮。這些,僅從文字表達,不方便做焦慮的測評。以及它對你生活的影響部分。
而不知道未來是怎麼樣的,這一點,沒有人知道未來是怎麼樣的啊。這才是要創造自己的未來呀。
這一點,在我看來,更像是想要控制的心理狀态。而不是焦慮。
2、恐懼
害怕自己沒有支持,害怕父母離開自己,害怕自己身體不好,害怕自己的父母身體不好。這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恐懼是你不想要的,那麼,現在你能做哪些事情,可以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呢?好好地回答這個問題。一味對抗,不如展開 更多的是自己想要的部分。 當你有更多自己想要的,那會成為你的資源,可以在面對自己不想要的場景下支持你。
3、自我攻擊
這是一種自我毀滅性的能量。事實上,說自己是垃圾,是豬,并沒有改變已經拖延的事實,而隻是重複加強這種自我攻擊。似乎這樣就算是對之前事情的一個交待了。
如你所說:“明明知道自己不是,可總是要強迫自己承認,這樣才會好受一點。其實我也不是一直這樣,但是每次經曆過失敗(也許在别人眼中是不值一提的小挫折)後,都會非常消沉,然後因為消沉的狀态再埋怨自己。”
這似乎是一個保護機制,看,我都自己把自己批評成這樣了,别人,就不要再批評自己了吧。
這個,需要在咨詢設置下展開探索。因為你知道這個不是真實,卻仍然要這樣做,才會好受一點。。。是自我的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