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随着時代的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高度老齡化社會狀況,億萬老年人的生活無疑會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自古到今,在人們的心目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對于老年人,雖然還算坦然,但是還是略有傷感。而“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就完全不同了,則表達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态度,令人振奮開朗。那麼,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意境呢?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是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這首詩中的最後兩句,也是作為對老朋友白居易的《詠老贈夢得》的回應,意思是不要說日落之時,夕陽照到桑榆,天色已經是晚景了,而撒出來的晚霞依然可以照得滿天彤紅,還是很瑰麗燦爛,美好無比的。正是從兩位有着深情厚誼的大詩人,兩首普通的好友之間的心得交流詩,讓我們很容易地看出,兩位老人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況和人生态度。
白居易在給好友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詩中,表達了對自己老态龍鐘的晚年生活很傷感:“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卧,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馀。”顯然,白居易的詩不僅頗具感傷之情,還有消極之意,道出了晚年生活的諸多無奈和不堪。作為知心老朋友的劉禹錫,看到白居易寫給他的這首感歎人生老矣,日薄西山無可奈何的詩句後,自然要寬慰一番。所不同的是,劉禹錫在回贈詩中,對于老年和人生,卻以坦然面對和積極樂觀的心态,給白居易寬莫大的寬心和鼓舞。
劉禹錫寫道:“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随年。經事還谙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首詩的精華就是最末兩句,詩人站在自己的人生角度上,完美地诠釋了什麼才叫“夕陽紅”:别說太陽已經是日薄西山了,可是它仍然可以散發出燦爛的光芒,作為晚霞還是能夠照滿天際的。這是一種令人振奮的深情比喻,充分表現出了詩人的一種博大胸懷,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
同是做詩,兩個老朋友都是在用詩句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可是顯而易見,白居易是感歎老年後的悲觀情緒,而劉禹錫則是感慨,抒發出人雖然年老了,但仍可持有樂觀的情懷。因此,“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意境,深遠而令人振奮,給人以鼓舞,是非常積極樂觀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我們,尤其是老年人認真品味的。現在的時代和社會,為老年人提供了非常良好的養老環境和條件,人雖然老了,但是完全可以擁有無限美好的晚年“夕陽紅”生活的。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